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9-03 10:13:36
責任編輯:任楓楓
突出比較優勢,構建“一核兩軸兩翼”的都市農業發展空間布局,眉山天府新區——
機械化收割。
豐收的喜悅。
中法農業科技園內“網紅”打卡地無影教堂。
航拍視高街道百花社區春滿園果業專業合作社果園。
二峨山腳,沃野千里,稻浪滾滾;岷江河畔,風景如畫,產業興旺。
金色九月,徜徉于眉山天府新區,只見一山山掛滿綠果的橘林,沿山起伏,郁郁蔥蔥;一個個項目,塔吊揮舞,機器轟鳴;一壟壟稻田,金浪如海……一派豐收的景象。
近年來,眉山天府新區緊緊圍繞農業“增量、提質、增效”這一目標,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成眉都市現代綠色農業規劃,瞄準市“583”產業發展目標,突出新區比較優勢,重點構建“一核兩軸兩翼”的都市農業發展空間布局,重點培育“1+2+N”特色農產品產業格局,全力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取得了可喜成績。
□本網記者 殷勇 文/圖
大項目走進鄉村田野
近日,走進新區中法農業科技園形象示范區,一幅法式風情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魅力錦江的沃土上鋪展開來。
這里,因為有國際化大項目的帶動,昔日的荒山坡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傳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延伸了產業鏈,做強了農村經濟;隨著資金、技術、人才等核心資源要素紛紛涌來,農村“貧血”“失血”的情況得到根本性轉變。同時,城鎮、鄉村環境整治得到穩步提升,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藍圖正逐漸實現。
置身于此的游客們很難想象,這個“網紅”打卡地在兩年前還是一座荒山坡。“這片山地有300畝,早就沒人耕種了,路都走不通。”錦江鎮永泉村黨支部書記趙國均介紹,由于這些年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村內很多山地被迫放荒,常年雜草叢生。
直到2017年,我市與大型央企華僑城集團、法國農業知名企業歐倍歐集團簽約,計劃投資300億元攜手在當地打造中法農業科技園,這座荒山坡才迎來生機。
三方強強聯手,計劃依托法國先進農業科技,引入國際優勢品牌資源,以農促產、以產興鎮,凝練兩國文化精髓,打造創新產業引擎,構建友好往來平臺,全面建設集生態農業、全域旅游、國際康養、品牌文創、法國特色商業等為一體的全新法式生活城鎮。
項目簽約落地后,建設快速推進。“經過兩年時間,我們已建成200畝形象示范區,內容包括芙楽小鎮商業街、阿飛森林兒童樂園、葡萄田組團、繁星劇場,以及無影教堂與莫奈花園等。”項目總經理周一華說。
據介紹,今年,中法農業科技園建設項目內的法式商業街二期工程建設已如期開工,年內將完成投資10億元以上,建成約1000畝中法國際農科先行區,涵蓋中法農夫學院、法國農業科技實驗大棚、中法農業孵化研發中心等。
同時,該項目今年還將全面啟動錦江大道、濱河大道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待項目建成后,整個錦江鎮的交通區位環境將迎來巨大改變。“用大項目帶動農村大變樣,在全力促進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動作用和一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形象,樹立‘鄉村振興典范、中法地方友好合作典范、中法文化交流典范’,這是我們對該項目的發展期盼。”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大項目帶來的社會資本下鄉猶如春風拂過,帶來了新的技術、新的經營模式和新的管理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鄉村產業的形態和質量,激發了發展活力,讓農村土地綻放出發展新芽,讓農村百姓生活得到持續改善。新區實體化運行至今,先后引入中法農業科技園、川港合作示范園和恒大童世界等重大項目17個,促進農民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4.3萬余人,勞務收入達6.7億元。
美麗鄉村呼之欲出
寬闊干凈的道路,清澈見底的河流……如今,新區的農村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小區門口亂停亂放的現象有所好轉,要繼續保持,對居民的宣傳力度還需加大,要進一步加快推進人居環境整改。”近日,新區視高街道城市管理辦聯合轄區各村(社區),分組對場鎮、道路及沿線的垃圾池周邊、田間地頭、庭院、河道等區域的人居環境進行了督查。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仗”,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今年以來,新區始終堅持“點線面”多維發力,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面貌持續改善。
為全面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落地落實,新區相關部門完善工作機制,嚴格工作紀律,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強化組織領導,部門統籌協調,在廁污共治、城鄉環境提標升級等工作中互動協作;嚴格紀律作風,制定《城鄉環境提標升級考核辦法》,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堅決整治工作落實不力問題;強化督查考核,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工作最重要的考核依據之一,定期督查通報。
“在具體工作推進中,我們引入清華大學、天惠能源等院校和企業,結合各鎮(街道)的具體情況,探索糞污治理‘五種模式’,開展‘農村廁所糞污治理模塊化改造’等研究,起到良好的科教示范和帶動作用。”新區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此之外,在豐收時節,新區還深入開展秸稈資源化利用“2+X”示范,以還田、飼草加工為主,以能源化、基料化多種形式為輔,在貴平鎮示范秸稈還田1萬畝,高家鎮示范秸稈飼料化0.5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
“現在環境變得越來越美,幸福感越來越強,我們更應該齊心呵護成果。”近日,視高街道百花社區居民李秀花的一句話,道出了當地群眾的心聲。
“環境改善給廣大群眾帶來了幸福感和獲得感,增強了居民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更愿意參與和配合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共同建設美麗家園。”新區管委會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新區農村垃圾收儲機械化率達到85%,行政村垃圾治理率達到96%,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75%以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5%以上,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1582戶,農村人居環境面貌顯著改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