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12-28 10:44:54
責任編輯:熊莉
——脫貧攻堅產業篇
“我家種植了5畝優質柑橘,一年收入5萬余元。”12月14日,仁壽縣龍正鎮凈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徐孝清看著黃澄澄的柑橘掛滿枝頭,喜上眉梢。這個寒冬,心里充滿暖意的還有與他一樣的數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2019年底全市1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其中4.8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主導產業脫貧;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9830元……數據的背后,是一幅幅產業助推高質量脫貧的生動畫卷。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全市上下始終將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途徑,明確產業扶貧重點、拓寬產業扶貧途徑、細化產業扶貧措施、夯實產業扶貧保障,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真正構建起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持續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
□本網記者 彭林 張莉 文/圖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發展產業
打出精準“組合拳”
“曾經,種種困難和挫折讓我一家陷入困境。”近日,青神縣高臺鎮黃鶯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中書回憶起脫貧之路,感慨道,“好在拿到了產業扶持基金,點燃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劉中書中年喪偶,全家4口人,其兒子、兒媳存在智力障礙,兒子常在外打零工。家里基本生活來源除兒子打零工收入外,全靠劉中書發展養殖業。可天有不測風云,有一年劉中書養殖的家禽遭遇大病,損失慘重。“要想繼續奮斗出好生活,只有靠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劉中書深知這個道理。籌集發展產業本錢一籌莫展之時,他了解到政府的產業扶持政策,便立即提交了借款書面申請。
“為期1年的1萬元無息借款,讓我看到了希望。”劉中書說,收到借款后,他立即行動起來,購買了70只雞苗、30只鴨苗、43只鵝苗,“現在養殖業穩定,收入也穩定了。”
近年來,我市在地方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先后拿出4280萬元作為全市產業扶持基金。產業扶持基金除了通過借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外,還進行了其他優化組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保駕護航。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也在于精準。產業扶貧得體現在精準到戶、對癥下藥、分類施策上。有了資金發展起產業,只是邁出了步子,好的技術才是推進產業持續發展的“加油站”。對此,我市積極發揮干部引領幫扶、大戶示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主動參與作用,聚各方之力,提供精準菜單式服務,確保產業發展與脫貧奔康順利推進。
“部分柑橘樹冬季需要做好防凍措施。”“多施用有機肥,果子更甜、品質更好。”東坡區農業產業技術扶貧專家組果樹專家李永安擔任東坡區三蘇鎮連鰲村產業扶貧農技人員時,通過技術培訓、田間實訓、組織外出參觀等方式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種植技術水平,受到村民一致好評。“每年培訓村民10次以上,人數900人次以上。”李永安說,他還主編了農業產業扶貧手冊《柑橘種植管理實用技術》發放給村民。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為316個原貧困村配置了316名農技人員,覆蓋率100%;同時,整合市縣農技專家、涉農高校學者、農民專合組織技術骨干,組建農業產業綜合技術指導專家服務團,設糧油產業、特色產業、畜牧產業、水產漁業、植物保護等小分隊,采取“關鍵農時季節常進村、農民需求常到村、產業發展常聯村”的方式積極開展幫扶活動。對于建檔立卡貧困戶超過20戶的非貧困村,從本轄區農業技術人員、產業發展大戶、“田秀才”、“土專家”中選派技術人員,成立農技巡回服務小組,在關鍵農事季節進村入戶開展農業技術巡回服務,實現對非貧困村的全覆蓋指導服務。一系列精準服務舉措,切實保障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發展的技術。
桔橙豐收。
產業扶貧
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今,我市農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到戶產業扶持資金政策強有力的支持下和黨員干部技術指導幫扶下,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的積極性高漲,規模明顯擴大,效益明顯提升,收入實現快速增長。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仁壽縣引導和支持17694戶有產業幫扶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短平快扶貧產業2萬余畝,養殖肉羊1.6萬只、肉牛800余頭、小家禽135.18萬只;
丹棱縣發展柑橘14萬畝、茶葉4萬畝、脆紅李3.5萬畝、蠶桑1萬畝、藤椒1.2萬畝,年出欄肉雞200萬只、肉羊2.4萬只,該縣264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主要從事種植養殖業的有1266戶,主導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233戶;
洪雅縣在原貧困村建成標準化藤椒基地3000畝、優質茶葉基地10000畝、生態蔬菜3000畝、高產糧油及飼草基地2000畝,帶動原貧困村發展藤椒8600畝、茶葉32000畝、生態蔬菜5000畝、高產糧油及飼草基地5000畝,此外,該縣還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場22個、標準化林地養殖場45個、長毛兔標準化養殖場32個,種植養殖業帶動原貧困村戶平增收2350元。
“輸血”一陣子,“造血”一輩子。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成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如何保持生命力一時間成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研究的課題。
品牌建設具有引領功能,能促進產品價格提升,帶動群眾持續增收致富;品牌建設在脫貧攻堅和地方經濟發展中作用巨大,不僅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是當地名片的打造工程。我市深諳此理。創建品牌成為全市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水果裝車運往外地。
因此,我市結合實際,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以品牌創建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知名度。2019年全市扶貧地區有效期內“三品一標”達246個;2020年全市扶貧地區有效期內“三品一標”達261個。全市柑橘產業先后創建不知火、清見等7個“中國特產之鄉”和“丹棱桔橙”“青神椪柑”2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繼去年入選“2019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之后,今年,眉山春橘再次榮列“2020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并位居首位。今年,“眉山春橘”還榮獲“中國食品安全領軍品牌”。眉山努力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種植技術最高、產品品質最好、效益最好的晚熟柑橘種植區。2019年全市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九部委認定為晚熟柑橘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20年躋身全國唯一的晚熟柑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品牌建設不僅能提高產品知名度、地域知名度,也能“贏得民心”。“家里種植了愛媛、春見等70余棵果樹,還沒成熟就已被省內外的果商看中,早早預訂。”近日,丹棱縣齊樂鎮龍鵠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諶成舉賣完成熟的桔橙,心里的高興勁久久沒有消減。“丹棱桔橙名氣在外,越來越響亮,才有這么多客商來采購我們的果子,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這真是要感謝政府、感謝相關部門啊!”諶成舉說。
李子喜獲豐收。
扶貧產業
新業態加速推進
“每年都有絡繹不絕的采購商上門來收,但批發的價格比不上零售。”近日,仁壽縣方家鎮武通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秀容在自家桃園進行田間管理。為了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收入,今年,她通過參加電商培訓學習,當起了“微商”,桃子賣了一個好價錢。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東坡區尚義鎮營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沈大爺和許多果農因外銷困難,通過部門、單位主動對接進行網上銷售。“我家20多天就銷售889單,實現銷售收入4萬多元。”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沈大爺難掩激動地說。
近年來,我市積極通過“互聯網+”,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減貧,將貧困區域與外部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助推扶貧產業發展。把全市316個原貧困村納入電子商務進農村發展計劃,組織全市38個原貧困村和13家電商企業代表進行電商扶貧產銷現場對接,對原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電商培訓,幫助原貧困村培訓電商人才、包裝產品、策劃營銷,讓優質農產品走進了大商超、名優店,賣上了好價錢。目前,亞馬遜、京東、當當網、蘇寧云商、IBM等15家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紛紛投資和布局眉山,新業態加速推進。
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與農村電商產業齊頭并進的還有鄉村旅游業。我市以“旅游+”為突破口,培育發展農業旅游、生態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積極推進鄉村一三產業融合發展。
仁壽縣禾加鎮化石村便從中獲益,因此蛻變。該村山高坡陡、崇山峻嶺,原是全縣有名的“旱山村”。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村里五龍山的真實、古樸、野趣、神秘,該村在上級組織領導下,積極走上了文旅融合之路。經過不斷打造,昔日“旱山村”搖身一變,成為游客慕名而來的“旅游村”。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此順利脫貧。
同樣,東坡區萬勝鎮萬利村依靠發展梨子產業,做足鄉村旅游文章,加大宣傳,不僅梨子賣得好,梨花也受到游客青睞。“每年梨花開放時,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打卡’,帶動了當地土特產銷售、農家樂發展。”該鎮有關負責人說,通過農旅融合發展,無數村民從中獲益、增收致富。
細數全市,這樣的村比比皆是。洪雅縣瓦屋山鎮復興村以茶為媒,發展鄉村旅游,游客可感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仁壽縣青崗鄉,大做“油菜花”文章,展現山水田園相融的鄉村美景……一個個鄉村充分利用資源特色,正向農旅融合的形態發展提升,昔日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小山村成為市民向往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我市建立了以“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園區+業主+貧困戶”“村集體+專業大戶+貧困戶”“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有效合作形式,建立了多方利益聯結機制,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合理有序組織起來,推動了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發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雙贏”。
全市各村有產業、看得到,有收益、摸得到,有未來、盼得到。產業興旺集聚的活力必將為全市鄉村振興、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