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28 10:35:22
責任編輯:何海娟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調研時強調,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后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
“十三五”期間,眉山市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搬遷11957戶32902人,占全市總貧困人口的20.3%,涉及全市6個縣(區)996個村(社區),建成6戶以上集中安置點62個,安置1065戶2859人;分散安置10892戶30043人。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全市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他們挪窮窩、斬窮根,大步邁向小康生活。
挪出窮窩
住上新居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是曾經的市級貧困村、東坡區多悅鎮原馬橋村的真實寫照。
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世文曾居住在山坳里,山高路陡,條件惡劣。說到多年前的生活,王世文很是心酸:“在山坳里行路費時費力,更別說去往山外的世界了……”
2016年以來,市委專門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為組長、18個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黨政一把手為主體責任人,強化市縣兩級部門聯動,統籌調配資源。各級干部群眾積極投身易地扶貧搬遷主戰場,迎難而上,強力推進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搬得出是前提!搬,是為了能享有更好的生活、享受更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既要搬出舊環境,還要提升新環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搬得出’。”全市上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扶貧對象精準、住房質量安全、資金管理、拆舊復墾等關鍵環節,確保高質量完成易地扶貧搬遷目標任務。
隨著把家搬到了路邊,村道通組入戶,王世文經營果園變得十分便捷,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只要舍得干,致富就有希望。現在我每年賣水果能收入10萬元左右,前兩年我終于告別了‘光棍’的身份,把媳婦兒娶回家了。”王世文說,現在的日子,是自己心中最期待的家的模樣,既有奔頭,也有盼頭。
2017年10月20日,洪雅縣原中山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落成。在喜慶的鞭炮聲中,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高高興興地搬入了新家,張貼對聯、招呼客人……喜悅之情溢滿每個人的臉龐。
客廳寬敞明亮、臥房溫馨舒適、廚房設施齊備……看著眼前的一切,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鄭賢兵感慨萬千。之前,他家的老房子所處位置偏僻,由于年代久遠已搖搖欲墜,因為家里窮也湊不齊錢翻蓋,每逢刮風下雨天都擔驚受怕。“現在這里交通方便、環境優美,孩子可以就近讀書,我還能在公益性崗位上就業,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家脫貧奔康了。”鄭賢兵熱情洋溢的話語,道出了易地搬遷貧困戶的心聲。
像王世文、鄭賢兵一樣,全市11957戶貧困家庭通過集中安置、自建房屋、城鎮購房、投親靠友等方式,有了安全、適用的住房,有效解決了居住環境較差、難以享受便利的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等問題。
建好家園
心穩身穩
搬得出是前提,穩得住是關鍵。全面提升安置區基本居住條件,配建公共衛生、教育等服務場所,構建現代交通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讓搬遷群眾切實體驗到宜居生活。
穩得住,配套設施要跟上。
圍繞搬遷戶搬遷后生產、生活急需解決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全市新建村道1393公里,新建飲水管道51千米,新建(維修)蓄水池873口,整治山坪塘519口,新建(維修)提灌站40座,整治渠系213千米,極大改善了搬遷戶生產、出行等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了水利工程蓄水保水能力,滿足了搬遷群眾飲水、用水需求,夯實了扶貧產業發展基礎。
“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我們一家肯定住不上這么好的房子。”12月24日,仁壽縣懷仁街道黑虎社區的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戶朱建文,看著自家干凈整潔的新房,感激地說。該集中安置區建成后,緊鄰社區辦公室和場鎮,幼兒園、學校、衛生院和超市等設施一應俱全,日常生活都十分便捷。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我市大力依托集鎮安置,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建成的62個集中安置區都盡量靠近中心村和場鎮,鼓勵有就業能力的搬遷群眾進城入鎮購房,推動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并落實好戶籍、社保、醫保、就學等系列幫扶政策。
穩得住,綜合素質要提高。
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切實轉變搬遷群眾思想,進一步引導搬遷群眾“飲水思源”、常懷“感恩之心”,弘揚文明和諧新風尚,全市進一步加強培訓教育,重點做好“培育核心價值、強化感恩教育、培養良好習慣、開展安全培訓、豐富活動載體、關愛特殊群體、創建文明家庭、弘揚優秀傳統”工作,幫助搬遷群眾快速適應、快速融入社區。2018年,洪雅縣柳江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建成后共搬遷24戶49人,通過農村基層治理創新,以“1234”工作法為抓手,著力提高搬遷群眾幸福感,實現安置小區環境品質和搬遷群眾生活品質同步提升,打造出了一個文明幸福小區。丹棱縣張場鎮萬年村鄉風文明道德超市成為國家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的鄉風文明優秀案例。
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綜合素質能力,著重培養新型農民和致富帶頭人,將被幫扶對象轉化為勞動力市場的有力競爭者是易地搬遷群眾穩得住的關鍵。我市根據搬遷對象的技能水平、就業意愿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采取推薦務工等形式,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創業培訓,鼓勵搬遷對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大力改善創業環境,按規定落實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
后續幫扶
脫貧致富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根本,致富才是目的。
今年50歲的徐涌,是仁壽縣懷仁街道鋼鐵社區2組的易地扶貧搬遷戶,2014年因車禍致殘,其父親長期患有慢性病,脫貧前全家僅靠徐涌夫妻微薄的務農收入維持生活。2017年12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這個備受挫折考驗的家庭猶如久旱逢甘霖。新房建成后,全家滿懷喜悅的心情搬進了新居,生活條件的改善,讓徐涌再次燃起了脫貧致富的雄心。
在仁壽縣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徐涌外出學習養殖技術,在試點養殖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2017年年底,為繼續扶持其發展,社區通過產業扶持基金借款,鼓勵徐涌新發展雞苗養殖。通過近兩年的不斷探索實踐,徐涌家種養殖齊頭發展,養殖業“水陸空”雞鴨鴿同步發展,2019年實現養殖銷售收入13.6萬元,純利潤達6余萬元。已脫貧的徐涌主動讓出安排給自己的公益性崗位,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困難群眾。2020年9月,徐涌和丹棱縣張場鎮廖店村搬遷戶郭顯軍同時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勵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為切實保障搬遷群眾穩定脫貧,我市在后續扶持發展、長效脫貧上下足功夫,制定了縣、鄉、村、戶四級后續脫貧發展規劃,重點堅持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兩手抓。整合人社、農業農村、經信、農民工服務中心等培訓資源,先后組織柑橘種植、花椒種植、優質枇杷、生態茶葉、餐飲、旅游、家政等各類技能培訓,確保有意愿的搬遷群眾至少掌握1項職業技能。開展“春風行動”“送崗下鄉”等專項行動,建立就業扶貧基地4個,為搬遷群眾提供穩定就業平臺,實現至少1人穩定就業的家庭9581個,占有勞動能力家庭的100%。在鄉鎮、村社開辟保潔、值巡、管護等公益崗位,優先用于勞動能力較弱的搬遷群眾。目前,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公益性崗位1831個,每年可獲取公益崗位補貼人均4000元以上。統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將7708名符合條件的搬遷對象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做到應兜盡兜。
目前,全市每個集中安置點有1項主導產業,有條件的搬遷戶至少加入1個經濟合作組織,累計培育農民合作社450個、家庭農場1500個、專業大戶291個,帶動搬遷群眾7432人增收致富。仁壽縣打造12個現代農業基地,帶動700余名搬遷群眾人均增收2000元。洪雅縣“抱團發展”茶葉產業項目15個,帶動搬遷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截至目前,全市為易地搬遷群眾落實發展種養殖業6948人,務工、自主創業17268人。(杜艷 趙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