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28 09:52:06
責任編輯:何海娟
——脫貧攻堅政策篇
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專項保障核查”,及時將符合保障條件的4077名建檔立卡貧困對象納入城鄉低保保障范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中納入低保保障范圍的占比達到18%。
建立困難邊緣戶、重點監測戶“兩類人員”季度動態核查機制,確保及時將其納入臨時救助或城鄉低保保障范圍。今年以來,累計救助困難邊緣群眾11717人,發放社會救助保障金1201萬元。
建立醫保、人社、殘聯、教育、扶貧等部門信息對接共享機制,設立特殊困難群體信息庫,對重病患者、“三留守人員”等特殊群體進行主動核查、及時救助。今年以來,全市共實施臨時救助18097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855萬元。
……
今年以來,全市累計支出城鄉低保保障金18636萬元,同比增長12.16%。
這一個個跳躍的數字,是一筆筆溫暖人心的民生賬本;這一項項務實的舉措,是一串串馳而不息的鏗鏘腳步。這背后是貧困群眾的幸福笑臉,更是我市全力推進保障性扶貧措施,在兜底扶貧攻堅戰中取得的成果。
舉辦脫貧攻堅專場招聘會。
筑牢一張“兜底網”
點亮生活希望
東坡區萬勝鎮眾家村村民王敏最近變得十分忙碌,他要照顧準備在年關出售的豬、為柑橘不知火上市做準備,還要抽出時間上村里組織的電商培訓課。
“今年,我準備將一部分柑橘放在網上銷售。”王敏說。
2014年6月,王敏因一場意外事故失去了右臂,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貧困。為幫助王敏一家擺脫困境,市、區民政部門、殘聯和幫扶干部在落實各項扶貧助殘政策的同時,安排他參加電商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靠著種植柑橘和生豬養殖,王敏一家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并于2016年實現脫貧摘帽。
“黨和政府每年都給予我扶貧對象補貼,前年還幫助我家改造了廁所和灶臺。”王敏說。
殘疾人危房改造項目是“十三五”期間我市殘疾人民生兜底保障重點項目之一,僅2019年就動工改造了1053戶,同時為843戶農村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今年6月,殘疾人危房存量全部清零,在對800戶農村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中,414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實現了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無障礙改造全覆蓋。
為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十三五”期間,我市實施了11項殘疾人民生兜底保障重點項目,通過“量體裁衣”式服務,精準掌握每一名殘疾人的基礎信息和需求,捆綁落實各項兜底保障政策,精準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民生。據統計,2019年對3184名扶貧對象發放生活費補貼197.09萬元;落實低保2.6萬人;落實4.3萬人的護理補貼資金3500余萬元;落實2.7萬名困難殘疾人生活費補貼2300余萬元。
我市在做好政策兜底保障的同時,匯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打出系列“組合拳”。建立“缺啥補啥”和“能干啥幫他干啥”的訂單式幫扶增收和扶貧公益基金兜底的扶貧新方式,通過貧困群眾“點單”、政府“制單”、幫扶單位“訂單”的方式,讓貧困群眾找到自己的出路,讓貧困戶由“被動輸血”變“主動造血”,激發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全市還建立了社會救助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比對共享。通過戶籍管理、稅務、社會保險、不動產登記、工商登記等部門,查詢、核對其家庭經濟狀況,有效提高社會救助對象認定精準度,最大程度避免“漏保”、“錯保”等情況發生。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貧困信息入庫造冊上網,使全市16.2萬名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致貧原因一清二楚、了然于胸,扶貧對象得到精確識別。
撐起一把“健康傘”
安度幸福晚年
12月21日,家住東坡區太和鎮的78歲老人雷慶和見天空放晴,便在太和中心衛生院的壩子里曬起了太陽。入冬后老人的身體不太好,斷斷續續在這里住院。“除去住院報銷一部分,我實際花了不到400元。”雷慶和說。
民政部門和社區工作人員看望城鎮低保人員。
雷慶和老人膝下無子女,和老伴相依為命。原本老兩口符合條件,可以到集中養老點養老,但是他們更習慣在家生活,因此選擇了留在家中。“黨的政策好,像我這樣無依無靠的人也能在家安度晚年。”雷慶和說。
老人口中的好政策,正是我市實行的城鎮特困人員供養政策和醫保政策。
2010年,雷慶和被納入“特困人員”,享受城鎮特困人員供養等救助政策。“十三五”期間,我市保基本、兜底線制度不斷健全,市、縣(區)全面建立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標準。今年9月,我市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從2015年的370元/月、191元/月提高到630元/月、450元/月,漲幅分別達到70%、135%;城鄉特困供養標準從2015年的300元/月提高到820元/月、590元/月,漲幅分別達到173%、97%。政策兜底讓雷慶和與老伴在家養老有了生活保障。
生活有了保障,生病怎么辦?根據我市《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管理辦法》,像雷慶和這樣的城鄉特困人員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及Ⅰ類、Ⅱ類門診特殊疾病政策范圍內的費用,經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及各類補充醫療保險、商業保險報銷后的個人負擔費用,可以按照100%的比例給予救助。
如今,我市已基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格局,實現救助需求由滿足溫飽的“硬需求”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轉變,救助形式由貨幣救助向貨幣+物質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拓展。
在村級養老示范點,老人們享受閑適生活。
我市還建立健全了臨時救助備用金和“救急難”主動發現機制,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家庭支出較大,基本生活受到影響的困難人員,及時給予低保保障標準1—6倍的臨時救助金。“十三五”以來,已累計救助98817人次,累計支出10251萬元。
點亮一盞“關愛燈”
合力守護成長
“胡媽媽,你看我這幅畫畫得如何?”“胡媽媽,天氣冷,你要多穿一點。”如今,每次聽到小萍(化名)和自己交談,“愛心媽媽”胡潔麗都十分高興。“這表示孩子愿意對我敞開心扉。”胡潔麗說。
兒童督導員進行輪訓。
今年上半年,在仁壽縣一鄉鎮學校的課間時間,餓極了的小萍和弟弟小文(化名)撿了同桌吃剩下的饅頭吃了起來,這一幕正好被路過的老師發現。經過詢問,老師懷疑姐弟倆遭受虐待,便將情況報告給了學校和當地政府部門。
市、縣民政部門和當地政府等迅速介入調查,發現失去父母的小萍和小文由其姑媽負責監護。按照我市相關政策,姑媽每個月領取了小萍和小文1800元的基本生活補貼,但兩個孩子在家只能吃剩菜剩飯,經常吃不飽,還經常被姑媽無故打罵。
核實情況后,民政部門當天就將小萍和小文接到仁壽縣未保中心,后又依法撤銷了姑媽的監護權。根據兩個孩子的意愿,經過15天隔離檢查后,小萍和小文來到市兒童福利院學習生活。
“剛來的時候,姐姐完全不跟人說話,活動也不參加。現在,姐弟倆愿意跟大家說話了,也很喜歡參加福利院的各個興趣小組。”胡潔麗說。
依照省民政廳等12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我市從今年起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境兒童)納入基本生活保障,并出臺了《眉山市困境兒童安全保護工作規程》,建立“監測預防、發現報告、應急處置、幫扶安置、監護干預、回訪評估”等6項機制28條制度,形成了六道安全保護防線。
在困境兒童監護上,我市建立了以家庭為主、社會補充、政府兜底的兒童監護模式。全市開展了“合力監護,相伴成長”活動,督促監護人履行監護責任,對父母監護偏弱的困境兒童,指導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在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員中,為其指定監護人,簽訂《委托監護責任確認書》,使困境兒童得到妥善照料。
同時,我市還在全市80個鄉鎮(街道)配備兒童督導員、842個村(社區)配備兒童主任。這些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幾乎來自基層一線,上崗之前,向他們發放了《兒童督導員工作指南》《兒童主任工作手冊》,實行實名動態管理,打通兒童關愛保護的“最后一公里”。(李幸 茍麗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