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4-23 16:19:01
責任編輯:任楓楓
眉山網記者 余毅 圖/文
我疑心,那四座巍峨的仿古城樓下,
凡出入成樂高速眉山站的,
無不做了一回北宋眉州人和輜車。
高大的斗拱路燈照徹古往今來,
兩宋榮光大道讓歷史的閃光引人入勝。
……
這是我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新眉山,
配得上那輪938年前的月亮,
配得上那段最純最痛的愛情,
配得上世界千年英雄的故鄉!
這是詩人華子在2014年9月寫下的《新眉山絕配蘇東坡》,被眾多眉山人口耳相傳,也讓眾多外地人由此愛上素未謀面的眉山。
4月17日,暮春午后,柳花將老欲飛綿。在三蘇祠旁一隅,書香氤氳,煮一壺春水,聽詩人華子說他的詩和鄉愁。
“一說到詩歌里的鄉愁鄉情,大家下意識會以為就是謳歌、贊美和抒情,其實遠不盡然。鄉愁是復雜的情愫,有熱愛、贊美、牽掛和愁郁,甚至還有反思、叛逆和難言?!闭f話時,華子不經意捋了一把滑到額頭的自來卷發。熱情、自信、純粹,還有赤子的真如,這就是沉浸詩歌三十多年的華子。
1986年暮春的一個上午,川師大一位女教授來到華子的學校,講授現代詩鑒賞。不到17歲的華子便深陷現代詩的迷宮。
三十多年來,長期據守故土的華子,主編了一本厚厚的本土文學讀本和旅游手冊合集——《東坡光影里的山水》,撰寫了大量的山水詩。濃濃的鄉情覆蓋了華子的思維和感覺細胞,就像愛情一樣敏感而有力。他套用索倫?克爾凱郭爾的句式,創作了一則格言:“詩歌的起點是故鄉,終點是天堂,人生的道路也就是詩意歷程。”
談話間,華子拿出了一本詩集《小樹林》。這是華子的青春之歌,收錄了他十九歲至二十四歲之間創作的的詩歌。詩集原本以書名《我歌唱的高潮就要到來》出版于1994年,2019年底被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
不少詩人說,《小樹林》里的很多詩經過了二三十年歲月的沖刷,依然熠熠生輝,光芒不減,已經擁有了與時間抗衡的力量。文學愛好者可以把《小樹林》作為現代詩的橋梁書來讀,先入小樹林,再進大森林。
19歲,華子畢業后來到家鄉一所偏遠的山村小學教書。那里不通車,孩子們上課要走很遠的山路。有的凌晨四五點鐘就要起床,打著火把上路,才能保證八點上課不遲到。日子很苦,可華子在靜默中沉思,怎樣讓幼小的靈魂從貧窮與苦難的束縛中跳出?;椟S的燈光下,他在教師宿舍的墻上忘我地寫詩,在教室斑駁的黑板上如雪花飛舞般地寫詩——“從書本的草叢抬起勞累的眼睛/遇見孩子和早晨一起向我問好”“孩子,我將靈活對照教材的/編排順序,把你的眼光/引向蝴蝶、蜻蜓/引向燕子,再到/鷹”……
和所有年輕人一樣,總以為遠方是詩,農村的落后、貧困和自我突破的渴望,這些都讓華子迫切地想要逃離家鄉。他曾在發表的處女詩《小樹林》中寫道:“命運的根須再不能逾越這塊土地/我就試著把目光一日日望遠”。
后來,華子跑到北京打工??扇チ酥蟛虐l現,家鄉是一個巨大的磁場,自己永遠掙脫不了它的吸力。對親人的牽掛,對故土的思念,催促他每月迫不及待跳上回家的火車。哪怕在路上要花兩天一夜,哪怕很多時候只能買到無座票。
思鄉之情越釀越濃,終于讓華子決定回家。這樣,他的內心才能得以平復。
1996年,華子在家鄉開起了書店。這是他在北京時腦海里一直奔騰的愿望——要將天下最好的書店開在三蘇祠隔壁,他想讓家鄉人讀到更多更好的書。從開書店那年起,華子和愛人也開啟了公益閱讀推廣之路,讓閱讀的光芒涌入更多鄉人的心靈。
為了全身心經營好書店,做好閱讀推廣,華子從1993年底,一度停筆十七年。直至2011年春,終以一首《我在廣濟的一朵桃花上小憩》重啟詩路。此詩大受好評,大家驚異于他近二十年未動筆,卻才情不減。這要歸功于華子從未間斷有質有量的閱讀。當然,還有家鄉帶給他的汩汩不絕的靈感源泉。華子認為,家鄉情結對一個人的藝術支撐大于任何力量。
詩里的廣濟桃花,映出家鄉的美趣,映出華子的鄉愁和思考,也映出他詩情的灼灼其華。
復出后的華子,先后創作了《拎著幾千年的月光看望自己的一生》《熊家大院》《忘不了童年和你》《有時我像一個老人》《我知將死》《誰在叫我》等許多佳作,深受讀者喜愛和專家好評,其詩還獲得光明日報社舉辦的全國文學創作征文大賽一等獎。
瞧,華子寫《循著書香到眉山》,讓古人和我們在“詩書城”殊途同歸,“陸游也循著書香而來。從此/‘詩書城’由一首詩認證/由無數本書傳開。這是故鄉眉山/從古至今,綿延著/岷江一樣浩蕩的詩意”;在《三蘇祠》里,他告訴我們“嶺南的荔枝樹在祠中繼續開花結果/千年的黃荊條被古訓煥發新枝”,不知“誰家的繅車還在紗縠行響著/誰家的燈籠還在《三蘇全集》里亮著/誰家的孩子闖蕩天下從眉山出發了”;他也《獨自一人憑吊蘇東坡》,在《三蘇園里祭三蘇》……
同時,東坡文化也縈繞著華子的創作,他用自己的詩歌向故鄉先賢蘇東坡鞠躬致敬。
“蘇東坡是我的老鄉,這永遠是我的驕傲。”華子說,東坡文化是鄉情的靈魂和核心,是自己內心自信的源泉。打喜歡上文學的那天起,隨時都能感覺到蘇東坡無處不在。有蘇東坡這樣的先賢、榜樣,有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己常常氣場滿滿,神采飛揚。
從北京回到眉山,華子就再沒長時間離開過家鄉。他在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地一景中耗費熱血和年華。華子說從不擔心成井底之蛙,能扎根故鄉的安寧和陽光,就能拿住異鄉的喧囂和黑暗。就像蘇東坡,命運把他與故鄉相隔千山萬水,他卻把異鄉當故鄉,把月亮當親人。心安之處,魂兮歸來。攜著故鄉山水的氣息和鄉民的性格,融入異鄉,在異鄉重建了精神的故鄉。
作為一個熱愛家鄉的詩人,除了自己寫家鄉,華子還帶動更多家鄉人寫家鄉。
2013年到2017年,華子策劃組織了“走遍家鄉,寫遍家鄉”的采風創作活動,并在2017年主編出版了眉山市文藝精品項目圖書:《東坡光影里的山水》。該書精選了全市79個代表性景點,一個景點配一篇散文和一首現代詩。93名本土代表詩人和作家,以不同的文體,迥異的角度,個性的眼光和豐富的創意,盡情地展示和謳歌家鄉的美景,描繪東坡光影里的山水,每一個家鄉人心中的山水,每一個異鄉人神往的山水。該書一出,即廣獲好評。
似乎,用筆寫詩已不能完全表達華子對家鄉的情感。九年前,他開始在家鄉“寫”一首叫《慶豐桃源》的“詩”。這是一首讓人敬佩與驚嘆的“詩”:500多畝荒山,華子讓數百種共10多萬株花草樹木在那里安家。這是一首“歸去來兮辭”,詩人華子攜著他的夢想從城市回歸鄉野;不同姓名的樹木花草和灌棘蕨蘚從各處歸來,帶著它們一代又一代的漂泊;鳥鳴啁啾,小獸晃悠,那些野雞、斑鳩、野兔、山蛇、松鼠等動物也在陸續回歸。
難怪眾人說,讀華子的詩,文字在紙面上會透出原野般的勃勃生機。它們是一個個立體而鮮活的故事,直指心靈,觸擊靈魂,如飲明月清風,撣去一身塵埃。
“我們的家鄉,也是蘇東坡的家鄉。故鄉人杰地靈,蘇東坡的文脈我們有望秉承,因為我們與故鄉的山水一脈相承?!痹谌A子看來,東坡之后,眉山就是東坡光影里的山水。有了東坡精神的福佑,故鄉的山水總能裊裊升起一輪月亮, 讓世人千里共嬋娟。他也將用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地一景,道出自己蓄積的全部情感,和所知的全部秘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