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9-02 10:44:40
責任編輯:熊莉
□本網記者 殷勇
位于眉山天府新區青龍街道西山片區的獅子村屬典型丘陵村,曾是市級貧困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獅子村在各級部門和干部的幫扶下,緊跟步伐、迎難而上,基礎設施、民生事務、主導產業等取得快速發展,群眾收入穩步提升,脫貧攻堅戰果累累。
截至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271人都于2016年底全部脫貧,貧困村也成功摘帽。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8724元。獅子村先后被評為省級“四好村”、省級衛生村、市級“十佳村”。
培育了一個支柱產業
“神仙種的人參果,我家種的不知火,還有愛媛耙耙柑,今年收入翻三番。”這是近年來獅子村群眾口頭常念叨的一句順口溜。
產業發展是獅子村打響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槍,也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證。
據了解,該村有悠久的柑橘種植歷史,村支部書記張朝倫恰好也是柑橘種植、營銷能手,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商議決定以晚熟柑橘為村子主導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該村積極謀劃“支部+合作社+種植大戶”發展體系,構建了“支書+能人+村民”組織體系,打造了“生態+綠色+有機”特殊品牌,積極培育柑橘種植能手,一對一帶動幫扶貧困戶,統防統治、統購統銷,確保實現產業脫貧。
“離婚后,我家兩位80歲的老人和一個小孩需要供養,前些年一直處于貧困狀態。如今靠種植柑橘,生活越來越好。”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杜文說。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杜文發展種植了7畝晚熟柑橘,去年單靠這一項產業就收入了5萬余元。
近年來,獅子村新發展、改良優質柑橘1800余畝。2019年,全村柑橘投產面積達到2400畝,銷售收入960萬元,豐產后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目前,全村柑橘種植面積已達到3000畝,其中屬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共有300余畝。
穩定了一支就業隊伍
獅子村地處青龍工業園區,有就近務工的先天優勢。對此,該村堅持“務工就業一人、脫貧致富全家”的理念,把就業作為最直接、最有效、最長遠的脫貧手段,大力開展勞務輸出和轉移就業工作。
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德康因父母長期患病就醫造成家庭貧困。“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找到正式工作,父母看病開銷大,自己又掙不了錢,日子一天比一天難。”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張德康感慨道。
當地政府部門在走訪中了解到張德康的情況后,推薦他就近到園區內四川沃富能匯集團有限公司上班。如今,張德康已在企業上了一年班,每月有6000多元的工資。“企業還給我買了保險,感覺生活越來越好了。”張德康說。
與此同時,為了幫助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找到工作,該村成立兩個小組,一個對內收集貧困戶務工意愿,一個對外匯集企業招工信息,將意愿和信息比對篩選后,積極推薦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對于一些務工需求大的企業,村兩委還統一組織前往面試,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最大服務。
截至目前,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務工108人,其中就近務工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66人。
完善了一批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滯后,曾一度卡住了獅子村村民脫貧致富的“脖子”。
面對村道路窄、水毀嚴重、生產用水緊張等問題,獅子村兩委研究政策,抓住機遇,深入村民家中、田間地頭聽取意見,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合理安排輕重緩急,緊盯施工質量,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年來,該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00余萬元,新建、擴建村社道路9公里,主干村道寬度達到5米;整治石河堰9座、山坪塘13口、溝渠13公里;新建提灌站2個。生產灌溉方便了,群眾出行更便捷,農產品運出也更順暢。
同時,獅子村堅持把加強陣地建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狠抓黨建促脫貧。
該村兩委陣地原來只有120平方米,且不說群眾辦事,就是干部辦公都很狹窄。在各方的支持下,2016年,該村利用原獅子村小學改建黨群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將120平方米的狹小陣地改建成300平方米建筑的規范化陣地。2019年,該村又在此基礎上建設了獅子村養老服務分中心、婦女兒童之家等。
“用好用活新陣地,真正發揮便民服務中心凝聚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功能和作用,才能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張朝倫表示,如今村里群眾辦事更方便,村委會真正成了連通干群關系的橋梁和紐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