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25 10:12:52
責任編輯:何海娟
村情名片
東坡區富牛鎮玉龍村距離眉山中心城區10公里,西南面與仁壽縣黑龍灘連界,屬淺丘區,岷黑快速通道貫穿全境,區位優勢明顯,全村轄區面積10.89平方公里。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93萬元,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預計到2022年,村集體收入將超過30萬元。
近年來,玉龍村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村民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玉龍村入口新地標。
我的小康故事
宋淑平:
當股東領分紅 就近務工促增收
宋淑平正在打理柑橘樹。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玉龍村的特色水果產業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客商紛至沓來。這個昔日貧困的小山村逐漸聲名遠揚,當地的村民也因產業的發展而脫貧致富。
改變源于2017年,玉龍村牽頭成立四川千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發展水果種植。經營中,千農公司堅持通過造血式扶貧,大力發展產業扶貧: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土地或資金入股,公司承諾年底保底分紅,確保他們取得穩定收益;招聘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公司務工,主要負責柑橘種植、管理,真正實現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
“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百倍,我們一家一定要好好勞動致富,不忘黨和政府的恩情。”已脫貧的1組村民宋淑平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宋淑平家共5口人,丈夫患有精神疾病,父母年邁且體弱多病。過去,全家僅靠她種地維持基本生活。多年來,一家人日子過得很是清苦。
傳統的土地流轉,群眾只得租金,大部分的錢被業主賺走,怎樣才能打破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村兩委決定,本村村民能夠以土地或資金入股的形式成為公司股東,不愿意土地入股的就流轉給村集體。“有了村里做靠山,就像吃了定心丸。”聽到這個好消息,宋淑平心動了。
于是,宋淑平東拼西湊了兩萬元,入股千農公司,每年穩定分紅。與此同時,公司在了解到她的家庭情況后,優先聘請其到公司上班,主要負責柑橘種植、管理等,平均每天工資收入100元,一年能工作300天以上,穩定工資收入3萬元以上。“上班的第一年,我們家的年收入就有4萬余元。只要勤奮努力,用雙手去創造,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宋淑平說。
特色產業讓玉龍村駛上發展快車道。
我們村的小康“密碼”
12月24日上午,記者在岷黑快速通道玉龍村入口處看到,一座占地20余畝的大型冷庫拔地而起。“冷庫一期投資1000余萬元,即將交付使用。以后,這兒就是水果產品集散中心和冷鏈物流中心。我們將努力把集體經濟做大做強,走出更專業、科學、高品質的路子。”該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羅建國介紹。
如今的玉龍村,順著平坦的村村通硬化水泥路前行,目之所及,皆是產業旺、農民富、鄉村靚的美麗風景。
陸續成立公司 發展集體經濟
“過去,村里大量年輕人外出,僅剩老人和小孩留守,大片的土地荒蕪,流轉又不具備區位優勢。”談及當年玉龍村的情況,羅建國記憶猶新。
發展集體經濟是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內容,但究竟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產業?
經過多次群眾大會討論,村里商議,與其將荒山荒地流轉,不如盤活整合起來自己干,但種植柑橘時間長、見效慢、耗資多,不能作為主打產業。最后,村里決定只種植柑橘100余畝,其余400畝種植李子,臨公路邊上的土地全都種上了櫻桃,想要借此搞活鄉村旅游。
說干就干,2017年底,村里100多人苦戰5個月,完成了種植任務。看著每畝荒地有了收益,每人每月在家門口還能掙兩三千元,大家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建檔立卡貧困戶紛紛加入務工隊伍,還有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用收益入股成了股東。現在,長期在公司及合作社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0多人,人均年收入由不到3000元增至近萬元。
而今,依托特色水果產業,玉龍村陸續成立了四川千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民為先果蔬專業合作社、東坡區騰龍家庭農場、悠悠家庭農場等,進一步推動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融合發展 增強造血功能
刻著“玉龍村”三個大字的巨石矗立在村口,周圍修有水池棧道,這是玉龍村的新地標。“這條硬化路是今年新修的,像這樣進村入戶的道路目前又新增了6條。我們正在抓緊優化環境,準備為來年的櫻桃采摘節和打造鄉村旅游等創造更好的環境條件。”羅建國表示。
在村子的另一邊,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的千余畝果林連成一片。現下正值果子成熟期間,果樹上掛滿黃澄澄的橘子,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丫。集體經濟,近年來成為玉龍村最亮的一張名片。
目前,村里正在全力打造84.85畝的同心柑橘集體果園,已種植新品種“明日見”,預計2022年果園將實現盛產,每年集體增收20萬元以上。“希望通過‘明日見’精品果業的打造,輻射帶動全村近萬畝果園提質增效,打響玉龍村的水果品牌。”羅建國介紹。
果業興旺起來,玉龍村并不滿足于此。村里瞄準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連續兩年舉辦櫻桃采摘節,打造出一片集旅游、觀光、采摘、體驗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果園和400米長的紫藤觀光走廊。高峰期的周末,每天能接待眉山、成都等各地游客達四五千人次,單棵果樹經濟效益從幾百元提升至3000元,成為經濟效益穩定增長的“助推器”。
從發展合作社,到創建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近年來,玉龍村一直在思考:如何放大土地經濟價值,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能把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想靠規模化來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大伙兒一起干,這樣一來就能凝聚人心,激活每個人的資源潛力和主人翁意識。”玉龍村第一書記周凌燕說。
不斷提高干部能力素質是確保集體經濟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一批新鮮血液注入到村兩委干部隊伍中。為讓新任村干部、后備力量、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盡快投身到集體經濟發展中,玉龍村常態化邀請農業干部進村,面對面授課探討,并經常組織干部深入學習其他鎮、村集體經濟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的經驗做法,真正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黨建引領產業旺,集體經濟好風光。未來,玉龍村將深耕水果種植產業,并向農產品深加工、多種類高品質發展;逐步走上觀光旅游農業的快車道,并向鄉村休閑旅游餐飲等服務業拓展,不斷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帶動全村村民大踏步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新聞鏈接
打好相對貧困“破局戰” 做好典型宣傳
東坡區如期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相對貧困還將長期存在,扶貧工作的重心也從解決絕對貧困轉為緩解相對貧困問題。一是研究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脆弱性”問題。目前,東坡區正在探索建立鞏固脫貧成果與緩解相對貧困相結合的機制,扶貧開發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相關機制。二是研究解決政策資源配置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區委辦、區政府辦印發了《關于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方案》,細化了扶持激勵政策。三是研究解決扶貧救助機制“滯后性”問題。進一步完善防返貧、防致貧機制,定期開展監測戶、邊緣戶摸排,逐步推動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從“滯后型”到“前置型”轉變,逐步推進扶貧工作從“扶貧”向“防貧”轉變。
此外,東坡區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主題,持續開展“脫貧不忘黨恩,致富感謝祖國”主題活動,組織干部群眾講好東坡脫貧故事。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重點任務,選樹一批脫貧先進典型、一批幫扶先進典型、一批脫貧成功案例,強化脫貧攻堅正面宣傳,營造脫貧攻堅濃厚氛圍。
創新推出“六統一”工作法 抓好文化扶貧
在易地扶貧搬遷規劃通過省上初步審查后,東坡區立即研究部署,制定了操作性、實用性較強的《東坡區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細則》,并在實踐中創新推出易地扶貧搬遷“六統一”的做法:統一對項目規劃及工程建設所有流程進行細化規范,統一為項目建設提供標準施工藍圖,統一培訓工匠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統一建房項目補助政策不打折扣,統一由監理公司對住房建設進行監督指導,統一對項目建設進行全覆蓋督查驗收“六統一”,有力推進了東坡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此外,東坡區以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筑面積不低于90平方米的標準,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做好廣播電視設施設備維護,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家都能收看電視。東坡區心連心藝術團組織走基層巡演,巡回放映公益電影。支持文藝創作,評選鄉村“文藝民星”隊伍、優秀本土節目。(王允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