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5-26 10:50:16
責任編輯:羅思源
說起防汛工作,大家通常會聯想到洪水滔天的場景。其實,近年來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工作成效顯著,防汛工作的薄弱環節已經轉移到點多面廣的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等領域。特別是從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上來看,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在不少年份成為汛期的最大“殺手”。
哪些人群容易遭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
根據歷年山洪災害資料分析,容易受到山洪地質災害威脅的人群往往有下列幾種:
01
宅基地選擇缺乏防洪意識,在溪河兩邊位置較低處,雙河口交叉處及河道拐彎凸岸的居民,易受到山洪的威脅。
02
切坡建房不加防護或將房屋建在陡坎或陡峻的山坡腳下的居民,易受到山洪的威脅。
03
在溪河橋梁兩頭空地隨意建房居住的人群,未考慮山洪暴發時往往夾帶許多砂石及柴草樹木,在通過橋梁拱涵時容易受阻,導致洪水壅漲,易造成橋梁或橋頭被沖毀,出現對人員與財產的危害。
04
在山洪易發區內的殘坡、積層較深的山坡地或已開裂的易崩易滑的山坡地上建房的居民,如遇到特大暴雨侵蝕沖刷,山體可能崩塌滑坡,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05
不了解山洪暴發信息或預測不到暴雨強度,擅自在山洪易發區的高山上或陡峻山坡下、溪河兩邊活動,或遇持續強暴雨,晚上在房屋里休息、毫無思想準備的人群,易遭到山洪的威脅。
06
在山洪暴發、洪水猛漲期間,為了出門方便趕時間,就近隨意過河、過橋、過渡的人群。甚至見溪河中漂浮的木材,家具等,不顧一切,站在洪水猛漲的溪河邊打撈,或乘臨時竹排、木排、木桶、船只搶救財產,打撈漂浮物,易出現危險。
山洪來襲時如何科學避險?
避險要講究科學正確的避險方式,遵循避險預案,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01
避險轉移時,要清點人數,照顧好老弱病殘孕,關心左鄰右舍,按照應急預案規定的轉移路線,有秩序地撤離。
02
避險地點可選擇平整的高地、山地和梯田作為避險地,盡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一定不要沿著山溝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轉移,更不要在山谷和河溝部扎營,盡量離家近一點,縮短轉移時間,便于救災人員趕到。
01
通訊聯系不上時,要用樹枝、石塊和衣服等,在野外的空地處擺放出盡可能大的求救字樣,并在求救字樣的顯著位置插紅色或其他顏色鮮艷的標志物,以引起搜救人員的注意。
02
避險過程中,不要盲目返家。待觀察確認、解除預警后再回家。
以上摘自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的《山洪災害防御知識手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