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2-07 12:40:05
責任編輯:毛馨怡
韓博 特約通訊員 潘建勇 眉山網記者 郭僑 文/圖
“您好,請先測體溫、戴好口罩、登記后才能進去!”2月6日上午,仁壽縣文林街道文林路一小區的居民劉先生在進小區的門口,被小區紅色自治委的工作人員攔了下來。
疫情在前,為減輕一線工作者的負擔,盡己所能守護家園,防止疫情傳播。仁壽縣文林街道充分發揮各小區紅色自治委和基層黨小組先鋒作用,以黨帶群,用溫情的話語阻擋病毒,把好社區防控第一關。
全員聯動 筑起疫情防控堅固防線
加強社區排查是切斷傳染源的關鍵環節,文林街道金馬路社區著力“掃街”工作,堅持干群結合,逐個網格、逐個樓棟不落一戶上門登記,把底數摸清摸透。
金馬路社區前進巷10號小區是典型的開放式老小區,小區居民年齡結構普遍老化,社區干部和網格員在熱情細致上門詢問中,將排查工作與送溫暖、送防疫知識結合起來。
“社區樓棟、院落的摸排工作量很大,13個紅色自治委的黨員主動站出來,發揮紅色自治委的黨建示范引領作用,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群防群控群治共渡難關,這讓我非常感動!”社區黨委書記汪晶介紹。同時,紅色自治委通過打電話、發短信以及網格微信群、樓棟微信群為群眾發送溫馨提示。
如今,每一位網格員和紅色自治委的人員都是“小蜜蜂”宣傳隊伍成員。前進巷網格員徐虹負責前進巷,走小街串小巷,循環播放防控知識。
下沉抗疫 每一位都是聯合監督員
71歲的老黨員楊碧容,每天6點半就起床,早早的整理裝備,自帶小板凳小桌子,精神飽滿的來到小區樓下,擺開陣勢,開始一天的守護。“出門先把口罩帶起!”“外來客在這里登記、測體溫”...楊阿姨用著樸實的本地口音對每一位進出小區的人溫情叮囑。話語雖無華,行動更實際,為了堅守門口不離崗,連續5天午飯都是家人送,門口吃,為了帶動鄰里群眾增強保護意識,有效阻斷疫情,她總是早到晚走,以行動感動居民。
文林街道戶籍人口12.79萬人,有73個黨支部和31個紅色自治委。如今,城區每個小區的紅色自治委和大部分居民都是聯合監督員!在開放小區出口都設有一個防控點位,一副醒目的標語、一只“小蜜蜂”、一張小桌子、一把小板凳、一本登記冊、一位可靠的“守門員”,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8點對小區出入人員進行檢測、登記、宣傳。
在文林街道別樣的“逆行者”當中,有社區黨員、公益性崗位人員、志愿者、學生,面對疫情,他們用腳步丈量社區,奔波在樓宇間和院落里。社區“兩委”按街道黨工委要求“四包”:包段、包戶、包人、包責任,將責任細化進行,確保排查工作穩定有序進行。
“‘紅色自治委’充分利用小區地緣熟、人員熟、情況熟的優勢,有效探索出一條開放式老舊小區精細化治理的新路子。今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同樣也發揮了先鋒引領作用。” 老黨員馬淑群說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