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1-09 10:41:51
責任編輯:羅思源
老舊小區改造 “改”出新面貌 “造”出新生活
——探索眉山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系列報道
眉山網記者 王麗 文/圖
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城市逐漸形成了老城和新城并存的格局:在新城建設一路高歌猛進、新樓盤拔地而起的同時,一些見證了時代進步、經濟轉型等發展歷程的住宅小區在漸漸老去。
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是這些老舊小區常見的問題。這不僅成為小區居民的一樁“心事”,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社會治理的一大“心病”。
作為城市發展的見證者,老舊小區不應被遺忘。2019年11月29日,我市召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會議,提出2020年擬實施老舊小區改造440個,涉及居民20162戶,預計投資7.39億元。如何做好面廣量大的改造工作?考驗著城市治理水平。
老舊小區“改”出文明和諧環境。
為什么改?
一方舊宅下 衣食住行掣肘
1月3日上午10時30分許,家住我市東坡區蘇祠街道環湖中路社區第二平安小區的李享金和往常一樣,在小區里邊走邊看,檢查小區的環境衛生。作為該小區的院委會成員,李享金見證了小區的變化。
即便位于中心城區黃金地段,第二平安小區自1991年建成后,一直沒有升級改造,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已經落后。路面損壞,外立面老舊,線纜懸在半空,下水防護網覆蓋了一層鐵銹。“小區里有幾十戶居民,停車位卻只有十來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崩钕斫鹫f。
近年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新城區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地處城市核心區的老舊小區在經歷城市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或樓面瓷磚脫落、道路破損,或路燈不亮、污水橫流,或停車難、“牛皮癬”多等。
一方舊宅之下,衣食住行掣肘,無論是從改善群眾居住條件,還是補齊城市發展短板,打造更高品質的宜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出發,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勢在必行。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面廣量大,究竟改些什么?
“小區缺什么就補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毕嚓P負責人介紹,基礎功能設施不完善、綠化景觀配置不合理、外立面老舊、停車資源緊張等問題,是許多老舊小區的“通病”。隨著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推進,這些“通病”得到了有效緩解。
根據《眉山市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開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補短板三年(2019—2021年)行動實施方案》,我市將繼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加強城鎮道路橋梁建設,加強供水排水、防洪排澇、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
就在1個多月前召開的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會議上,我市明確“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總原則,計劃今年圍繞“污水收集能力提升”“電力、通信、燃氣等桿管線網整治”“路面、墻面改造提升”“違章搭建和消防通道疏通整治”“停車位和公共綠地改造提升”“文化、體育配套服務能力”等方面實施老舊小區改造440個,涉及居民20162戶,預計投資7.39億元。
“居住環境變好后,大家也不好意思再破壞。小區環境變好了,汽車進出停放有序了,我們的生活也更加便捷了。”李享金說。
順利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最關鍵的是鄰里同心。
怎么改?
平衡各方利益 找到“最大公約數”
老舊小區改造并非易事,面廣量大,情況各異,任務繁重,遠遠不是一項建設工作,更多的是一項社會基層治理工程,需要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
現實來看,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不同居民可能存在不同訴求,需要破解的難題很多。以廣受關注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為例。有的居民對加裝電梯的需求很強烈、很迫切;有的居民覺得加裝電梯固然是好事,但不加裝電梯也勉強可以應付;有的居民則擔心費用分攤不夠公平合理、電梯運行噪音大打擾正常生活……
如何充分通盤考量,盡可能減少協調和磨合成本?
平衡各方利益,找到“最大公約數”。這個“公約數”,就是小區功能、配套的提升,將使所有居民受益。只要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就有了協商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
地處我市東坡區蘇祠街道芙蓉路社區的一老舊小區是這樣求解“最大公約數”的——
“一開始改造我們就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大家一起商討改造方案,查看改造現場,監督施工安全?!蹦赀^七旬的謝德順是該小區的老住戶?;貞浧鹦^改造前的準備工作,一起動手扮靚家園的過程,謝德順無比自豪,“我們每一位居民可以說都是小區的美麗締造者,一起出力出汗,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再辛苦都不是事兒!”
該小區是一個單位型老舊住宅小區,小區因為地勢比街面低,每年雨季來臨時就要內澇,且存在垃圾亂堆、綠化不足、車輛亂停亂放等問題。最讓人頭疼的是,在一樓的小區公共區域,住戶們還各自圈了一片“自留地”種菜。
改造過程中,施工人員不僅清理了樓道堆積的雜物,拆除了“自留地”,栽種了新綠植,重新鋪設了小區排污管道,還規劃了42個機動車停車位,搭建了停車棚,新增了固定電瓶車安全充電口等。
可是,改造好后,小區后續的管理費用從哪里來?
該小區僅有住戶36戶,且老年人占比大,業主的“剛需”停車位不多。于是,小區業委會決定,在滿足本小區需求的前提下,將停車位有償開放給外來車輛停放,并向居民公示各項收支。
“通過充分挖掘資源并得當經營,小區居民共有設施的收入可補貼大家的物業費,基本實現小區自治的正常運轉?!睎|坡區蘇祠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蹇紅梅說,通過升級改造小區硬件環境,居民不但從共同建設中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還從原本不關心小區建設的“局外人”,變成了為小區建設貢獻力量的“主人翁”。
小區環境變好了,汽車進出停放有序了。
未來怎么辦?
關鍵在“里子” 改造推動社會治理
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文明相系。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也不只是社區變美了,更多的是基層治理中居民的變化。
1月6日11時許,我市東坡區蘇祠街道桂香街社區的四方春小區里,許淑珍正戴著眼鏡核對本子上記錄的小區團拜會演出節目單和壩壩宴菜單。“我們小區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過年過節都要聚一下?!痹S淑珍說,1月18日,小區里的40戶住戶將歡聚一堂,吃壩壩宴、跳壩壩舞,共賀新春佳節,共享鄰里樂,共敘鄰里情。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但在城鎮化進程中,我國社區建設正在面臨“生人社會”的挑戰。隨著商品房社區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不同地區、不同職業和不同背景的居民集中生活在一個住宅圈內,但由于缺乏相應的設施與活動,分散的個體難以形成熟人網絡。
過去的四方春小區和很多小區一樣,鄰里之間雖然僅僅一墻之隔,卻是一年四季不往來、擦肩而過不說話、樓上樓下不知姓。而且,這里還曾經流傳著“四方小區真稀奇,垃圾亂扔無人治,‘牛皮癬’疾成標志,傳染流行疾中疾,老的未去新又至,何時才能從根除”這樣一段順口溜。因為沒有物管和業主委員會,小區居民參與小區治理意識淡漠等問題慢慢暴露出來。
老舊小區改造的關鍵在于“里子”。通過老舊小區改造,調動大家建設共同家園的積極性,激發社區應該具備的人性、友愛、和諧、親密等特征品質,進一步激發城市活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是老舊小區改造的深層次意義。
“現在,小區里的每一戶住戶我都認識。”許淑珍說,改造升級后,小區的種種變化,獲得了大家的積極回應,越來越多的人從自身做起,自覺維護小區公共衛生。今年,很多小區居民主動報名參加團拜會表演,準備了大合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舞蹈《紅紅火火中國年》等,每戶居民還可以領新年紅包。
“居民是社區治理的核心,他們對社區治理起到直接的作用,基層治理不僅僅是社區工作者的事,也是每一個居民的事?!惫鹣憬稚鐓^居委會主任羅馨琰感慨道,整個社區鄰里關系更緊密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變強了。
老舊小區里,非機動車停放整齊劃一。
北京試點引入社會資本改造老舊小區
說到老舊小區改造,這是居民們的共同心聲和期盼,但是因為資金壓力大,維護管理難等問題,讓很多街道、社區心有余而力不足。北京市朝陽區嘗試積極調動社會力量,探索出一條市場化、可持續的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新路子。
在北京朝陽區的勁松北社區,寬敞明亮的公共空間里,體育健身設施、文化休閑場所一應俱全,人氣十足。
勁松街道老舊小區眾多,很多居民樓都在40年以上,居民對改善社區環境、增加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網點等呼聲很高,但因為資金缺口大等問題導致改造推進緩慢,效果不佳。
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2018年7月,朝陽區開始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從設計規劃到施工和后期物業管理,全流程參與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
在經過征求民意、社會招標、洽談協商等環節之后,勁松街道最終選擇了一家綜合評分最高的企業,圍繞公共空間、智能化、服務業態、社區文化四大類等30多項進行改造。社區示范區2萬平方米的改造,花費約3000萬元。這么大手筆的投入,企業的動力何在?
為了讓企業能夠穩定提供服務,街道同時也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優惠。
在項目改造過程中,區級政府、街道、社區、居民和企業五方聯動,并定期開展“專題調度會”等工作,確保了勁松北社區示范區綜合整治如期完成。企業不僅對社區的硬件進行了升級,還根據社區老年居民多的情況,引入了老字號便民店、鄰里餐桌,同時為居民提供保姆家政、家電清洗等便民服務。
?。〒霃V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