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更新時間:2019-12-24 09:06:07
責任編輯:雷堯
——探索眉山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系列報道①
黨員“認領”責任區,“小支部”發揮“大能量”。
將黨建引領融入小區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
正能量引領小區居民共建幸福家園。
黨員帶頭做模范,引領社會新風尚。
紅色氛圍濃厚的居民小區。
記者 王麗 文/圖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當中,并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部署,為我們在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
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隨著我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何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推進城市發展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即日起,本報推出《探索眉山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系列報道,呈現基層適應時代要求、順應群眾期待、實現改革發展任務作出的探索,探討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我們街道轄17個城市社區,共有‘兩委’干部101人、網格員106人,但卻要面對14.17萬名居民。要是不通過有效的治理方式對社區進行管理,我們就是跑斷了腿、操碎了心也管不過來啊!”12月19日,東坡區蘇祠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趙莉的一句話,形象又直觀地描述出了城市治理的難度與強度。
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地基”所在,居民小區又是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如何打通城市治理“神經末梢”,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痛點、難點?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通過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我市不少居民小區探索出了一些好的治理經驗。
金龍小區的治理“密碼”
“以前小區里電動車、汽車亂停亂放,讓人糟心。現在,電動車停放有序,汽車一律停在地下車庫,小區環境變好了,居民們的心情也舒暢了。”說起金龍小區的變化,晚飯后正在小區內巡邏的羅懷青感慨道。
歸屬于東坡區蘇祠街道的金龍小區是東坡島第一批安置小區,共有12棟樓、1640余套住房,住的都是以前金龍村10個村民小組的村民。自去年啟動安置工作以來,入住率達到了60%左右。
昨日鄉村今日城。自東坡島打造成東坡城市濕地公園后,金龍小區按照眉山城市商品房的標準建設,配置了完善的停車庫、文化活動室、報刊亭、社區用房等配套附屬設施。
成績有目共睹,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接踵而來:有的居民在小區內亂停亂放電動車、汽車,有的直接從樓上丟瓜皮紙屑,有的將裝修垃圾隨便倒……“物管打招呼也不起作用。”趙莉表示,在城市化進程中,安置小區往往存在一些管理難題,金龍小區亦如此。
就在小區物業管理與群眾矛盾日益凸顯的時候,今年10月,金龍小區黨支部成立。
“從10月份起,我多了一重身份——安全巡邏員。”羅懷青說,現在他還承擔了義務監督小區垃圾清運、協助維護車輛停放秩序的工作。
自金龍小區黨支部成立后,羅懷青和小區里的另外52名黨員紛紛“認領”責任區,擔起小區綠化維護、垃圾清運監督、健身器材管理、秩序維護、車輛停放秩序等職責,參與小區治理,發揮黨員管理小區的作用;在所住樓棟公開自己的照片、職責、承諾以及聯系電話,建立小區居民群,接受居民的詢問、求助,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宣傳小區里的好人好事,傳遞正能量,倡導新風正氣……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通過黨建引領,53名黨員成為小區和諧穩定的中堅力量。”趙莉說,金龍小區黨支部成立至今,黨員們已為群眾辦好事、實事60余件。
老小區的“新樣子”
隨著城市的發展更新,城市基層治理不僅面臨著安置小區帶來的新問題,也存在著老舊小區治理的“老問題”。
以地處眉山城區的蘇祠街道為例,域內有居民小區535個,其中開放式老舊小區484個。這些老舊小區存在“天生缺陷”:配套設施老化、人居環境不佳、物業管理缺位等。
“開放式老舊小區管理很難。”趙莉表示,開放式老舊小區租住戶多、人員復雜、流動性強、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環境衛生情況較差,偷盜事件時有發生,監控和管理難,老百姓幸福感不強。
老舊小區治理是許多老城區居民的“心事”,也是城市治理與發展空間的關鍵。誰來牽頭治理?
或許可以從青神縣福家小區找到答案。
修建于2000年的福家小區現有6個單元、41戶162人。雖然是個老舊小區,但小區內地面、樓道干凈整潔,秩序井然。
然而,在小區居民的印象中,過去,這里矛盾突出,大家多有不滿。“車亂放,衛生難保證。”“管理很混亂,像是一個大雜院。”“很多人只注重自己家里的衛生,卻無視小區的衛生。”為改變小區面貌,2012年5月,作為全市首批成立黨支部的小區,福家小區黨支部成立。
小區成立黨支部后,如何發揮作用?
“每月9日是我們支部的組織生活活動日,這天會集中收集小區居民意見,商量制定解決辦法。”福家小區黨支部書記王志明說,7年來,福家小區黨支部堅持每月學黨章黨規,每月選一個主講人,結合自身實際說身邊人、話身邊事;組織小區黨員群眾開展《家風之我見》講述活動;將“一月一保健”納入小區黨支部活動的一部分,每月為小區黨員群眾講解保健知識……
“小區有了黨支部,就有了凝聚力,業主們有了‘主心骨’,大家對小區的治理和建設也更加有信心。”王志明表示,通過以黨建為“橋梁”,發揮黨員“帶頭”“骨干”作用,引導小區黨員亮身份、作承諾,黨組織與群眾之間的互動增多了,無形當中也提高了小區自治管理水平。
實事一件件,群眾笑開顏。“自從建立了黨支部,小區的矛盾越來越少,居民們的幸福感有了顯著提高。”小區居民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心聲。
“小支部”撬動“大治理”
剖析金龍小區和福家小區取得治理成效的方案,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性:成立小區黨支部。
小區黨支部是時代的產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社區居民的類型和關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同一社區甚至是同一小區的很多居民之間互不相識、來往較少,社區凝聚力下降,協調居民關系、化解社區矛盾、有效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據有關調查,在城市治理中,群眾信訪和投訴多與小區管理有關,小區治理已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一大痛點”。而創新推進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其最終目的就是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如何充分釋放基層黨建引領力,撬動社會“大治理”?
“從一開始的不信任、懷疑和觀望,到現在大家有事都愿意找我,有時還直接找到家里來反映問題。”金龍小區黨支部書記劉冬容說,從這一變化可以看出,作為一名黨員,只要用心用情為小區居民解決諸如樓道燈壞了、下水道堵了、有線電視沒信號了這樣的小事,就能贏得大家的認可。“以前,小區一個月上交的矛盾有近30個,現在至少減少了一半。”
“蘇祠街道轄區內多是建成時間較早的老舊小區,方方面面的問題錯綜復雜,日常工作量很大,為了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才想到了發揮黨員作用。”趙莉表示,如果能把轄區內2322名黨員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趙莉認為,基層治理千頭萬緒,任務繁重,不能僅靠社區唱“獨角戲”,還要依托基層黨組織凝聚民心,增強群眾“自己事、自己辦”意識。“無論是橫向與小區過去相比,還是縱向與周邊其他小區相比,有黨支部的小區基層治理體系都更加科學健全,治理效果也更好。”趙莉表示,把黨支部建立在居民小區、群眾之中,可以充分發揮小區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體系,切實加強黨對城市基層治理的領導。
如今在眉山,“有事反映給小區黨支部”成了許多小區居民的口頭禪。
“紅色管家”基層治理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溫州市鹿城區把黨的建設融入基層治理的全過程,針對當前城市小區物業管理失范、監督缺位、治理失衡等突出問題,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試點先行、逐步推廣,全面覆蓋,扎實推進“紅色管家”工作,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
“聚焦民生關鍵小事,鹿城‘紅色管家’從‘選好人’‘立好章’‘辦好事’入手,理順社區、物業、業委會的關系,完善了城市治理體系,形成和諧有序的基層治理模式。”鹿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在深入實施“紅色管家”工作中,鹿城區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委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加強對業委會的領導,實行業委會動態管理,創建小區業委會成員中黨員數過半的占30%以上;通過構建“1+3+X”基層治理模式、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現區域共建共享,并通過實行重大決策“三議兩公開一備案”“雙述雙評”“財務公開”等制度,不斷規范對物業、業委會管理,業主滿意度和物業費收繳率均大幅提升;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實施民生實事領辦制。
目前,鹿城區已重點厘清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共解決停車難、加裝電梯、消控室癱瘓等小區業主反響強烈的“關鍵小事”3236件。預計今年內鹿城將實現物業小區“紅色管家”工作全覆蓋。
如今,“紅色管家”的受益范圍已從小區延伸至街道乃至更大的區域。線下,“紅色管家”協調社區、職能站所進行資源整合。成立“紅色議事團”、設立“紅色顧問”、打造“黨員5分鐘服務圈”等,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紅色系列”活動。線上,“大南先鋒”“慧聚南郊”等微信小程序相繼上線,通過黨建數據庫、信息平臺和終端交互系統,開通網上黨支部、黨員群眾在線互動、網上接訪等新功能,實現需求對接、資源盤活、服務派遣智慧化。
從“小管家”變身“大管家”,鹿城區“紅色管家”基層治理的受益群體、受益層面還在源源不斷地擴大。該區相關負責人說,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未來社區建設等,鹿城“紅色管家”的黨建引領和服務民生等功能不斷提升,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轉自12月23日《經濟日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