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6-12 15:29:00
責任編輯:任楓楓
昨(11)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市人民政府參與承辦的“文化2030|城鄉發展: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議程進入第二天。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80余名嘉賓圍繞“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文化傳承”三大主題,就創意經濟和文化旅游助力扶貧、文化促進社區參與以實現本地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和創新增強環境可持續性和復原力、加強城鄉聯系實現可持續鄉村振興的綜合政策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分享了經驗和觀點,提出了諸多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像管理博物館一樣管理歷史村鎮
“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關注物質文化遺產,還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項目專家希瑪瑤珠莉·古榕說。傳統村鎮是重要的、活態的歷史文化記憶載體,其歷史文化價值體現在所承載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鄉村蘊含的文化遺產是鄉村優于城市的獨特之處。”牛津大學與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榮休教授尼格爾·思里夫特說。
如今,傳統村鎮保護和開發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如何抓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在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劉洪看來,歷史村鎮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博物館,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每一個村鎮都產生了方言、勞動方式、生產工具等文化遺產。因此,在保護和發展中,可以把博物館的保護和管理理念融入進來,將梳理出來的文化遺產進行分類保護并融入旅游業發展,同時在村鎮的產業發展中,可以把現代產業和傳統產業相結合,就像眉山竹編一樣,把傳統手工藝和現代經營理念結合起來,謀求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米茲沃索羅·斯瑞伊則提出,文化政策的制定對傳統村鎮的保護利用至關重要,倡導在制定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文化層面,與村落居民共同制定新的政策,推進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可持續管理利用。此外,與會嘉賓還提出了把文化轉化成產品等意見建議。
人力并非負載而是資源
“人力并非負載,而是資源。”非政府組織負責人阿米塔瓦·巴塔查里亞說。
要振興鄉村,保護開發傳統村鎮,人是關鍵。
而農村人口流動是傳統村鎮發展普遍面臨的困境。如何破除困境,走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與會嘉賓提出了建議。
“為年輕人提供和城市同等的服務和機會,這是關鍵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埃內斯托·奧托內指出。就具體的方法,阿米塔瓦·巴塔查里亞分享了印度某傳統村鎮的經驗,認為傳統文化技能是文化資產的一部分,通過培訓將文化轉化成傳統文化技藝,讓農民轉變成藝術家,在收入增長的同時獲得自尊,不失為一個辦法。
此外,與會嘉賓還紛紛提到增進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提出了非政府組織參與支持傳統村鎮保護開發、從群眾關心出發實施農村項目、增強民眾活動與文化發展的互動等建議。
數字技術發展智能鄉村
當天召開的“文化2030|城鄉發展: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正式發布了《文化2030:城鄉發展 中國一覽 眉山經驗》,書中分享了眉山在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振興、可持續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其中對“智能鄉村”“數字技術”進行了詳細闡述。
與會嘉賓紛紛提到數字化對鄉村發展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字出版和媒體專家、Teseo主管奧克塔維亞·易戈·屋大維·克萊茲說:“將數字技術運用到文化保護發展中,能改變文化價值鏈的所有環節,建立起城鄉聯系紐帶。”
洪雅縣柳江古鎮店鋪內的支付二維碼給嘉賓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嘉賓對眉山數字技術體系運用表示贊嘆,認為這就是創意經濟和文化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體現。
眉山網記者 林茂春 梁昊 鐘燁 黃海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