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2030|城鄉發展: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在我市召開,會議期間,《“文化2030:城鄉發展 中國一覽‘眉山經驗’”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圍繞文化如何助力鄉村振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報告》中提出了12條眉山經驗向全球推廣。
記者注意到,《報告》推廣的12條經驗以“人、地、政策”三因素分別列出,分為“以人為本”“公共場所”“政策”三類。
以人為本:促進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農村發展
促進創意經濟和可持續文化旅游對改善農村生計和創造就業至關重要。通過廣泛有效地利用私營部門提供的數字平臺,實施創新舉措,促進鄉村旅游和支持當地生產。例如在眉山丹棱縣,通過網上銷售促成了當地柑橘產業的蓬勃發展。在柳江鎮,提供一些非高峰旅游開發項目。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農村地區可以創造非農就業機會。
注重實施參與性措施,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包括一些特殊群體,以此增強社會包容性,促進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尤其是村一級的地方政府,需要在促進有包容性的發展模式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村委會應與當地社區居民保持密切關系,例如在眉山市青神縣漢陽鎮的地方重建項目中專門考慮老年群體,進行專門規劃。
在農村地區制定教育計劃,發揚和傳承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至關重要。中國城鎮和鄉村的博物館和文化遺址,為年輕人、市民和老人提供免費的教育課程和設施,如眉山市蘇東坡博物館和洪雅縣柳江鎮紅星村遺址。同時,丹棱縣積極推動與旅游和農業企業相關的職業培訓,支持促進民間文化傳統傳播的教育計劃,例如將嗩吶演奏納入中小學課程。
促進文化多樣性,加強社會凝聚力,促進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多樣性有助于并豐富定居點的文化特征,豐富性和地域感。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習俗,同時整合新的習俗,價值觀和文化表現形式,有助于保存社區歷史,加強社會凝聚力對話,增強未來發展的資源。
公共場所:為所有人提供優質的城鄉環境
確保有效的土地使用計劃,考慮文化因素,提供質優價廉的住房,確保當地社區的福祉。例如四川柳江的住宅就地改造計劃和公共領域改善方案,在保留了當地社區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歷史核心區的商業發展。
促進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管理,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保護周邊自然環境。智能技術支持城鎮和村落的可持續改造,提高環境的整體質量,刺激當地經濟。以洪雅為例,公共部門正在實施數字監控,以防止旅游高峰期出現擁堵。
加強民間社會在農村地區的作用,并利用當地的技藝加強地域感,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讓社區參與振興過程,以加強對其文化遺產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加強青年男女對其傳統文化的了解。
以優質的公共空間為基礎,增強社會凝聚力,確保平等參與文化生活。開放的公共空間提供了在生態系統、居住地、遺產和集會場所連接文化和自然,人與環境的途徑。在丹棱縣和洪雅縣,當地的傳統樂器、表演和戲劇等,在公共空間進行表演,使得社區的聯系變得緊密。同樣,漢陽古鎮的保護計劃涵蓋了手工藝街和受保護的社區集會場所。
政策:以文化力量為基礎,推進綜合決策
統籌城鄉發展,在更廣泛的范圍內促進農村地區的管理,并保持人文環境的質量。專項政策,基礎設施投資,市縣規劃可以促進聯合農業開發,創意產業和區域旅游,同時保護有形和無形文化資源。眉山市抓住融入成都,同城發展機遇,支持區域發展,收益頗豐。
加強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根據扶貧要求把文化放在農村發展政策和規劃的核心位置。
提高傳統生產創造力和文化創新,建立鄉鎮網絡,發展新型合作形式。在眉山,竹制品生產遍布各地,是當地農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與紡織、建筑業等相關的高度創新的創意產業。這將極大促進協會、合作社和城鄉網絡的發展。
在國家和地方政策制定中采用激勵機制,加強文化保護和促進,實現環境可持續性。采用國家遺產清單、撥款等機制,鼓勵保護歷史悠久的鄉鎮,融合建筑環境與文化自然景觀和文化多樣性。
“我們分享這12條經驗,就是想讓文化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部合作及通訊部門主管多琳·杜布瓦說,這些經驗發布后,可以讓世界各地互學互鑒,讓文化搭建起城鄉之間的橋梁,為歷史村鎮的未來獻計獻策。
眉山網記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