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3-05-04 17:10:11
責任編輯:杜艷
四面環山,九峰羅列,風景秀麗的村落依著起伏的山勢迤邐連綿。
日前,記者從彭山區驅車出發,駛過盤旋山路,到達公義鎮龍安村。這里是岷江支流毛河的發源地,也是《陳情表》作者、西晉文學家李密的出生地。
素有“毛河之源、李密故里”美稱的龍安村,有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的龍門寺,還有“龍洞奇觀”、唐代摩崖造像等人文自然景觀。該村于2019年被列為省級傳統村落。
當地如何讓“沉睡”的歷史資源“活”起來?記者進行了探訪。
站在高處遠眺,龍安村就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房屋錯落有致,山巒間竹林茂盛,雕刻著詩詞、浮雕的天然絕壁與光影相映成趣……
如此資源稟賦,卻沒有深度變現,為何?
“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子的發展。”龍安村黨委書記鮮富剛說道,雖然成雅高速路穿境而過,但距龍安村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也有一定的距離。連接高速公路和龍安村的是一條不算寬闊的車道。同時,保護政策、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限制,也增加了村子的開發成本和難度。
改變也正在發生。不遠處,龍安村正在進行著道路施工。施工負責人介紹,這條路是連接邛崍市羊安街道涼風村的必經路,道路經過拓寬后,大型運輸車輛便可進村。同時,該村連接東坡區多悅鎮天公村的斷頭路也將在近期動工。
龍安村龍門寺右側山崖上“李密故里”四個紅色大字以及一個巨大醒目的“孝”字。附近,近20名學生正身著漢服參加研學活動。
“今年已經在這里舉行了多場研學活動。”彭山區保勝小學教導主任陳鎮介紹,研學過程中,學生身臨其境,能對相關的歷史文化有更深的感悟。
“近幾年,來村內研學的人數已達萬余人次。”鮮富剛說,依托龍安村孝德文化,村里計劃打造“孝文化+”旅游產業鏈;同時,以李密故里為核心,打造李密文化體驗游。
臨近中午,龍安村口的洪凱林園農家樂中,擺在外面的幾口大鍋已經燉好了土雞,等待客人享用。
“今年以來,農家樂生意有了明顯起色。”老板張洪均說,最近是水果采摘季節,每個周末都有從成都來的游客,平均每月可以接待近兩百桌,月營業額可達6萬多元。
鮮富剛回憶,前幾年,龍安村主要種植柚子、脆紅李、桃子等,但受生長環境、生產管理以及市場等因素影響,種植效益低、利潤微薄。近年來,該村一方面調整種植品種,提升農產品品質,另一方面積極將產業與旅游觀光、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隨著產業的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村創業,吃上了“旅游飯”。
2022年,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0元。談及未來規劃,鮮富剛信心滿滿,下一步,將利用好龍安村資源稟賦,進一步促進產業融合。
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盡管龍安村是傳統村落,但采訪中,記者感覺到,這里正積極尋找傳統和現代、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
站在龍安全村的角度來看,這里是省級傳統村落,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傳統村容村貌以及人文自然景觀,但同時“養在深閨人未識”,有待開發的空間巨大。
對此,龍安村保持著嚴謹的態度,并沒有急于引進開發資本,而是選擇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基礎上一步步探索發展。從村民的角度看,這里村民一方面苦練內功,在保護好珍貴歷史資源的同時,做大做強種植養殖業、旅游業,另一方面抬頭看路,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發展方向。
有了新發展,也有了新問題。如何更好地讓傳統村落融入現代生活,讓傳統村落人氣更興旺……龍安村正在積極用行動尋找答案。
來源 | 張蒙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詩雨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