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2-10-31 07:56:12
責任編輯:雷堯
人杰地靈的千年古郡、成都正南的門戶之城、極具潛力的天府沃土、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她有很多個“名字”,但她的兒女更喜歡她最樸素的名字——仁壽。
一山一水一云天,一朝一夕一炊煙。擇一城而終棲,是對城市最深的依賴與眷戀。仁壽縣就是這樣一座幸福城市,它宜居、宜業、宜游、宜商……是百姓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產業興旺 城市發展朝氣蓬勃
進入秋季,火鍋調料等食物佐料逐漸走上“C”位。日前,走進位于仁壽縣龍正鎮的四川廚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只見隨著設備運轉,按比例配置好的花椒、辣椒、香葉等原材料分別倒入大鍋,經過人工炒制、灌裝、冷卻等工序,不同味道的火鍋底料凝固塑形,工人們迅速包裝、密封,整個生產線繁忙有序。
群眾在家門口務工。
“我從2012年起就在這個公司工作,看著公司從原來幾個人到現在的百余人,從做雞精發展到現在的做火鍋料、預制菜,公司一步步壯大,我的收入也一步步增長。”歐思明是龍正鎮石頂社區4組村民,也是四川廚豐食品有限公司炒料組組長,他說,在家門口務工,旺季收入七八千元,淡季也有三四千元,跟在外地去務工收入差不多,但能照顧家人,幸福感很強。
近年來,隨著仁壽縣區位和交通條件的改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好,落戶當地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不少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好工作,過上好日子。
除了在企業務工,該縣還悄然興起一種田間地頭的“產業工人”。
果園里的“產業工人”。
仁壽縣藕塘鎮明珠村村民劉菊英就是一名柑橘園里的“產業工人”,以計時、計件等方式獲取勞動報酬。
“最近正是柑橘套袋的季節,我一天最多能套2700多個柑橘袋!”劉菊英說,除了柑橘套袋,在除草、施肥等柑橘管理的關鍵時期,她也會前來工作,一年四季都能有收入。
為了將產業發展的效益轉化為群眾就業的動能,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仁壽縣不斷提升服務效能,針對群眾就業需求和企業用工需要,持續開展技能培訓工作,組織定點培訓機構將培訓班開到基層,讓勞動者在家附近就能學到家政服務、電器維修、電腦運用、電焊等技能,幫助求職群眾順利走上就業路。
家園美麗 山水之城綠意盎然
“我們的小團隊最初只有幾個人,也沒有固定的運動場所。”仁壽縣太極拳愛好者高碧崇說,自從修建了城市濕地公園,他們就有了固定的鍛煉場所,隊伍也越來越壯大,目前有100余名愛好者經常一起切磋交流。
暖陽初升,秋意濃郁,仁壽城市濕地公園依然鮮花盛放,綠意盎然,成為了不少市民觀景、休閑的好去處。
作為該縣城市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仁壽城市濕地公園秉承“生態打底、引水入城、基礎先行、新型形態”的設計理念,以黑龍灘水庫為水源,通過引水入城、引綠進城,將生態、水體、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整個公園總面積2000畝,水域面積約780畝,園內水網系統縱橫交錯,奇峰羅列,成為了當地群眾休閑娛樂必到的“打卡地”。
“以前,城區只有零星小公園,市民休閑無處可去,2015年,我們開始修建仁壽城市濕地公園,打造健康步道、高灘花谷等特色景觀,僅用了7個月公園就修建完成,現在環境越來越好,市民出門游玩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仁壽縣住建局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為起點,仁壽不斷加快公園城市建設,不僅城區建成多個中大型公園,鄉鎮也建起了一個個“微公園”,串起了群眾幸福生活。
據悉,過去十年,仁壽縣城市的公園面積增加了1.2萬余畝,縣城建成區綠化率達34%,綠化覆蓋率40%,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民生福祉明顯改善,一座山的城,水的城,正一步步邁進大眾視野。
不僅如此,仁壽縣還不斷創新城市管理舉措,提升城市管理技能,從環境衛生整治、街面秩序管理、違法建筑拆除等,到城市文明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全力以赴奮力建設幸福美好新家園。
文化賦能 群眾生活多姿多彩
城市里,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一應俱全,為群眾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多重去處;鄉村里,農家書屋、口袋公園、多功能運動場等遍地開花,極大豐富群眾的日常生活。如今,多元化、多層次的公共文化服務網,涵蓋了仁壽縣百姓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前,“技藝里的陵州”志愿服務又一次在仁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
當天,在“陶藝伴童年”文明實踐主題活動中,仁壽縣非遺傳承人蔡中云耐心地教導孩子們將手中的陶泥揉、搓、按、壓,形成各種形狀,然后又將其拼湊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歡聲笑語中,時間悄悄流逝,陶藝文化也潛移默化地留在了孩子們心中。
學生們認真學習剪紙技藝。
據悉,“技藝里的陵州”志愿服務項目是由仁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仁壽陶藝志愿服務隊、仁壽縣懷仁街道大道社區等聯合打造的志愿服務公益項目。項目以傳承陵州技藝,弘揚非遺文化為目的,圍繞陶藝、剪紙、藍染、竹編等非遺文化開展一系列“可聽、可看、可觸、可感”的手工藝課程。通過組織開展各類非遺體驗課程,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仁壽縣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才輩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了陶藝,還傳承著諸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省級非遺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9個,縣級非遺項目20個。
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該縣每年投入非遺傳承扶持經費30余萬元,用于激勵非遺項目開展傳承活動及扶持生活困難的非遺傳人,同時,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薪火”傳遞活動200場次以上。
打造文化陣地,傳承非遺技藝,開展惠民活動……近年來,仁壽縣群眾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涓涓細流浸潤心田。
2022年上半年,該縣還精心創作文藝精品,共創作歌曲5首、小品1個、舞蹈1個;組織開展惠民活動,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文化館、圖書館積極開展各類公益培訓、線上線下活動;組織大舞臺藝術團開展文藝志愿服務基層行等文化惠民活動40場,群眾文化活動347場,“家鄉美”特色短視頻展播20場。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新時代繪織新藍圖,新征程吹響新號角。接下來,仁壽縣將繼續以開拓進取、爭先創優的銳氣,攻堅克難、奮勇爭先的豪氣,蓬勃向上、奮發有為的朝氣,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士氣,創造新輝煌,帶領百姓們向著幸福生活前進。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