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12-04 09:17:29
責任編輯:熊莉
10多年前,彭山區公義鎮欣榮村黨支部書記帶回一批澤瀉、川芎種子,號召村民種植,5戶農戶積極響應,發展了10余畝中藥材。收成后,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
眼見種植中藥材有甜頭,此后,越來越多本村及周邊村的村民開始自發種植。為了充分利用土地,當地還探索出了上半年開展水稻制種、下半年種植中藥材的輪種模式。
隨著產業不斷發展,近年來,彭山區成立了稻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完善種植、加工、儲存、銷售產業鏈條,推進稻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該產業園區覆蓋該區公義鎮、鳳鳴街道、謝家街道部分村落,水稻制種、中藥材輪作面積達18064畝。
□本網記者 林茂春 文/圖
?連片的中藥材。
稻藥輪作 助農增收
欣榮村3組村民趙友良是彭山區最早開始種植中藥材的農戶之一。2002年,他積極響應號召,在自家的幾畝地上種起了澤瀉、川芎,當年就獲得了不錯的收成。“以前種小麥、油菜、水稻,一年純收入就幾百塊錢,改種中藥材后,第一年純收入就有幾千元,翻了幾番。”趙友良說。
隨后幾年,趙友良在該村流轉了幾百畝土地發展稻藥產業,成立了家庭農場。發展至今,農場共有400多畝土地,上半年水稻制種、下半年種植中藥材,平均每畝毛收入能達7000多元。
每年農場需要雇上百人勞作,幫忙管理、收割。“包吃飯、包接送,拿時薪,農忙時每小時15元,農閑時每小時10元。”趙友良說,有了產業,農民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趙友良自己也成為村里的產業帶頭人,不少農戶都來向他“取經”。
據了解,作為彭山稻藥產業的發源地,目前,欣榮村村民在本村發展了3000余畝中藥材,到其他村發展了6000余畝中藥材。在產業發展壯大過程中,2012年,該村成立了彭山農興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專家講課,統一采購農資,統一組織收購。合作社成立當年,欣榮村三口之家一年純收入便超過2萬元。
“目前,合作社已在本村培育出產業帶頭人290余名。下一步,計劃建設加工廠,進行中藥材初加工,讓當地村民收入再上一層樓。”該合作社負責人閔錫陽說。
▼彭山區種子檢驗監測服務中心內的烘干設備。
鏈條延伸 提檔升級
在彭山稻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土窯。早年間,中藥材收獲時節,村民把藥材從地里收回來,先簡單清洗晾曬,再把中藥材放進土窯烘爐。烘爐下,一根管道與廚房相連,熱氣通過管道輸送到烘爐,達到烘干中藥材的效果。
“靠這種土辦法,豐收時節,欣榮村3天就可以出一批近百噸烘干的中藥材。”閔錫陽說,“現在我們正在鋪設天然氣管道,推進清潔能源替代,以后烘干方式會更環保、更高效。”
在欣榮村和謝家街道漢安村交界處,彭山區種子檢驗監測服務中心正在抓緊建設。據該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建成后,可服務1萬畝稻藥產業。
走進建設現場,烘干中心、種子凍庫、倉庫、農機服務中心等均已基本建成。其中,烘干中心內有6臺水稻烘干機、15臺中藥材烘干機整齊排列。據介紹,每臺水稻烘干機一次可以烘干15噸水稻,每臺中藥材烘干機一次可烘干5噸中藥材。農機服務中心內,已經有不少插秧機、噴霧機“入場”,開始為稻藥產業生產環節提供服務。“該中心建成后還將具備電商、農業展示等功能,對提升彭山稻藥產業品質及農業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該負責人介紹。
從種植到加工、存儲、監測、銷售,彭山稻藥產業正不斷提檔升級,高質量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