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8-27 10:36:49
責任編輯:熊莉
李世洪(右二)指導藤椒病蟲害防治。(資料圖片)
□余靜 本網記者 蹇瑋杰
青衣江水逶迤去,瓦屋山前杜鵑紅。
一塊塊標準化農田、一棟棟果蔬大棚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秀美雅致的洪雅山水間,而這其中,總有一個樸實的身影,躬耕農田,耐心細致地指導農民農業種植技術。他就是洪雅縣農業農村局科技教育與技術推廣站站長李世洪,曾獲評全國第二屆“最美農技員”。作為洪雅本土菁才,李世洪扎根于這片土地傾情奉獻,用專業的知識技術、一心為民的赤子之情,為洪雅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情系農村謀幸福
風雨不改三十載
1983年,李世洪從樂山農校農學專業畢業后,回到家鄉洪雅工作。37年,這是沐雨櫛風、飽經風霜的半生歲月,也是成果頗豐、收獲滿滿的璀璨年華。這期間,他主持引進并推廣了水稻拋秧栽培技術、青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茶園標準化生產技術、藤椒高產栽培技術等多項農業新技術,讓上千畝農田煥發出新的生機,也讓許多農民迎來幸福的曙光。
“與種植戶一起查看確認病情,指導他們應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當看到產量收益都增加時,我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為解決該縣中保鎮蔬菜大棚中番茄疫病的問題,李世洪在烈日炎炎的高溫環境下,一待就是幾小時,汗流浹背、衣衫盡濕,但當他成功解決問題、獲得認可時,一種喜悅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指導農民的過程中,李世洪不紙上談兵,也不敷衍了事。“除開往年不說,李站長從今年4月初起,幾乎天天扎根在地里,選用品種、適時播種、精心育苗、合理施肥、病蟲害防治,整個過程他都親自把控。”中保鎮青貯玉米種植戶陳蓮英經常在田里看到李世洪忙碌的身影。
一年下鄉300多天,李世洪將全部熱情都獻給了這片土地。農民們親切地喚他“土專家”,一有種植問題就向他尋求幫助。春茶記住他的目光,青山留下他的足跡,群眾感念他的付出。
永無止境學本領
刻苦鉆研新技術
“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以群眾的需求和利益為主,是我的使命。如果我不繼續學習,就不能更好地幫助農民群眾,也有愧于他們對我的信任。”作為該縣“百名人才聯鄉村”果蔬種植人才服務隊的隊長,李世洪深感責任重大。
為改善洪雅縣果蔬產業技術落后、產量低、品質差的現狀,盡快實現綠色有機栽培,他從實踐中獲取新的靈感,從書本中汲取新的養分,自學查閱了諸多資料,并結合該縣生態環境條件,編寫了24種果蔬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為該縣綠色有機示范區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除了自主學習,李世洪也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他到日本島根縣農業試驗場學習利用天敵防治害蟲技術,到四川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學習茶葉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藤椒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余能武表示,“通過自主學習和職業教育培訓,李世洪提高了自身專業技能,有能力主持和推廣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動了洪雅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因為學有所成、學有大用,李世洪還被評為“四川省職業教育成才典型”。
著力培養新農民
產業扶貧先扶智
“李站長舉辦過茶葉、畜牧、水產、糧改飼等培訓班,我參加過茶葉種植技術的培訓。李站長不僅用我們聽得懂的話講理論,還帶我們去茶園,帶頭下田育苗施肥做示范,讓我們能聽懂、看明白、會操作。”該縣柳江鎮茶產業種植戶曹德志高興地說,他在李世洪舉辦的培訓中收獲良多,已然成長為一名具備較高專業技能的“新農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更多的貧困群眾真正掌握種植技術,才能增加‘造血’功能,才能保障持久脫貧。”李世洪表示。作為洪雅縣產業扶貧牽頭人,他不懼艱難,深入33個貧困村,根據每個村的實際情況精準規劃“一村一品”產業,并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進行茶葉、水稻、藤椒、玉米等種植業生產技術指導。
甘為育“新”才,克勤盡力細心裁。李世洪不只武裝自身,也將自己的知識技能傾囊相授、講解示范,“傳”技術、“帶”農戶、“幫”新才,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實用農民,為該縣產業扶貧提供了技術保障。
37年,13500多個日日夜夜,引種65個新品種,推廣32項新技術,開展2000多場次技術培訓,受益農民10萬余人。這一個個數字背后,是多少跋山涉水、日曬雨淋和挑燈夜讀。“我沒有辜負腳下這片土地,沒有辜負那些信任我的農民,沒有辜負我這份職業!”李世洪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