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9-23 09:49:59
責任編輯:黃馨月
水稻良種育種周期長,需要反復試驗篩選,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艱辛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老百姓豐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 ——習近平
9月的眉州大地上,有聯合收割機在沃野上忙碌著收割,有拖拉機在趕著翻耕土地,有一字排開的農人在忙著田間輪作……全市的水稻收割已接近尾聲,農人們談起豐收,個個神采飛揚。
今年秋收以來,眉州大地上不斷傳來水稻豐產的喜訊: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種糧大戶邵國東實測畝產達780.2公斤;東坡區金光村的“樣方”稻田畝產為650.4公斤;洪雅縣柳江鎮黃龍綠色生態水稻種植基地的水稻畝產超600公斤……據統計,今年全市種植水稻面積達149萬畝,預計產量將超過80.3萬噸。
倉廩充實、餐桌豐富,種業安全是基礎,這些豐產數據的背后,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芯片——種子的支撐。
近年來,我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種業工作的決策部署,圍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需要,開展好種質資源保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實現產業發展供種安全,調動種業企業積極性,規范種業市場,推進眉山現代種業產業發展,夯實了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全市制種能力面積達6.9萬畝,常年制種面積穩定在2萬畝以上,制種單產能力提升5%,全市良種普及率達98%以上,為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示范區筑牢了堅實的基礎。
A
攻堅克難
全力抓好種子培育
種子倉庫里,工人們正在進行覆膜和熏藥作業;冷藏倉庫里,工作人員正在隨機選種,用于測試種子的發芽率;發芽箱里,30余份種子正在靜待發芽;烘干機旁,裝好袋的種子正通過傳送帶轉運到一輛大卡車上……9月19日上午10點,記者在位于東坡區復興鄉高塔村的四川福興福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看到,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制種的收尾工作。
“今年,我們共流轉了1000余畝土地進行制種,為了確保種子的純度,公司在收割前組織了大量人工進行除雜。”該公司總經理李兵表示,“因為我們太清楚一粒種子能最終走向市場,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所以必須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據悉,今年4月,該公司用30余畝土地對3000份父本、母本材料進行了培育,而這些是已經經過多次培育優選后的材料。
“為了減少新品種的培育期,我們每年會分別在眉山和海南各種一季雜交水稻,第一代大概會選取5000余份父本、母本材料,再根據其在苗期、分蘗期、穗分化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成熟期等生長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從中精選出抗病性更好、產量更高、米質更優的品種。”李兵稱,1個新品種至少要經歷五年十代的選育才有可能穩定下來,最終走向市場。
對于這條漫長道路上的艱辛,水稻雜交育種專家何清海有著更深刻的感悟。
“育種這個工作看起來容易,但要從幾千份種子里挑出適合不同區域種植的、各方面性能都很好的品種,比大海撈針還難,需要清楚無數個父本、母本材料的性能,并付出大量的心血。”如今,雖已年過七旬,何清海仍然奔走在育種科研的第一線,研究過無數種父本、母本配對,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每一份配對材料都要經過播種、育秧、移栽、田間觀測記載、配組雜交、選種收獲等全程跟蹤,20多年時間里,他成功研制出了20多個“裕豐牌”的水稻新品種。
10月,何海清又將踏上育種的征程,帶著經過二代培育后的配對材料前往海南,他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種,讓農民朋友獲得豐收,笑得更歡、更甜。”
東坡區成片的制種基地。
B
嚴格把控
著力建強試種基地
8月15日一早,在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均的帶隊下,10多位農業專家來到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基地,通過現場的田間考評,從今年試種的106個新品種中評選出了前20名。
8月20日上午,科研人員又對評選出來的新品種進行了抽樣實測,從每個品種的田塊里選取樣本點,經過測量、放樣、收割、脫粒、稱重、測水分、計算單產等環節后,最終測算出抽樣新品種水稻的畝產量。
“從2016年至今,這是每年中試基地豐收前必不可少的測產環節,也是新品種在走向市場推廣之前必須經歷的嚴格考驗。”馬均稱,只有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異的品種,才有機會得到推廣種植。
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之一,至今,該基地已引進試種越光、稻花香等國內外優質品種340余個,篩選出宜香優2115、川優6203等適種眉山的優質高產新品種40個,累計種植面積160萬余畝。其中,在永豐村推廣栽種的品種有20余個。
為了讓好種子能夠種出豐收糧,馬均團隊除了研究新品種的性能,還在管理技術上不斷攻堅克難,他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在水稻育種研究和種植培育技術推廣上取得更大突破,幫助更多種糧戶種好糧。”
其實,該基地只是我市施良法促進好種子種出豐收糧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推廣綠色輕簡高效技術,普及優質高產良種,促進糧食單產提升。2021年,全市糧食平均畝產達428.6公斤,比全省高13.2%,居全省第1位。
同時,加快推進東坡區、彭山區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東坡區已建成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新建基地建設標準化、種子生產產業化、生產全程機械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制種農民職業化“五化”基地1500畝,全市制種能力面積達6.9萬畝,常年制種面積穩定在2萬畝以上,良種普及率達98%以上。
此外,在眉山市東坡區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連續開展7年的“一優兩高”生產競賽中,競賽田塊連續6年平均畝產較全市高出100公斤,輻射帶動全市水稻單產提高5%以上。“2017年,競賽田塊水稻的最高畝產曾達到969公斤,創造了成都平原地區水稻超高產記錄。”該園區管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黃長征表示。
農人開展育秧工作。
C
多管齊下
全面強化制種保障
“今年的連續高溫天氣給我們制種水稻造成了一定損失,還好之前給制種水稻上了保險。”談到今年的制種收成時,李兵表示,制種水稻收割前,他和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一起實地勘察了受災情況,便于農戶的損失能得到及時補償。
據悉,我市水稻制種規模常年產量占全省20%以上,單產居全省前列,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90%外銷南方各水稻種植省及國外,從制種、播種到施肥、收割,水稻生產的每個環節都牽動著農戶的心。為了破解種糧過程中的各項風險,自2014年起,我市便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雜交水稻制種保險實施方案》,大大調動了大戶種糧的積極性,穩住了“糧袋子”。
為了扶大扶強制種產業,我市積極探索農業保險加快發展保障,商業保險適度納入產業發展體系,為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其中,東坡區率先在全市開展了特色蔬菜保險,率先在全省開展了雜交水稻制種保險試點工作,區財政先后從支農資金中承擔了兩項特色保險費用補貼,為上千戶蔬菜和雜交水稻種植戶提供保障。
“雜交水稻制種從3月底一直持續到8月底,怕熱、怕冷、怕大雨,水稻制種風險系數不低,制種過程有些‘嬌氣’。”市種子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3至4月份是種子的發芽期,怕低溫天氣,7月份花期時,既怕高溫干旱又怕低溫多雨等,“為水稻制種投保,是我市為降低種農制種風險、促進制種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的一項有力保障。”
此外,市種子管理部門還通過對種子市場的監督檢查,有力保障了種子質量的安全。
“每年的1至4月,我們會組織開展春季種子市場質量檢查,5月做水稻、玉米制種面積檢查,6至7月做制種基地轉基因檢查檢測,8月做自主試驗評價,9至10月對小春作物種子市場檢查,11至12月,對種子企業質量進行監督檢查。”據該負責人介紹,今年來,我市制發了《眉山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全面推進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已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補充征集送樣任務11個;持續推進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全市制種面積穩定在2萬畝以上、育制品種43個;指導東坡區、彭山區開展166個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30畝雜交水稻品種材料選育;審定通過主要農作物新品種裕豐808、裕豐358;開展春秋季種子市場質量抽查、制種基地全覆蓋轉基因檢測、自主試驗評價和自主試驗質量評價,共檢測樣品333個,聯合查處種子案件6起。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文君 見習記者 杜欣諺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