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9-23 09:44:31
責任編輯:黃馨月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習近平
金秋時節,稻子飄香,黃澄澄的稻田翻著金浪;
金燦燦的稻田,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奪目耀眼。
“豐”景如畫,數據更是喜人——
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共有耕地6320畝,今年水稻種植面積達5760畝,耕地種糧率91%,其中高標準農田3100畝、連片規模種植1500畝,水稻產量預計將增加8.8萬公斤。修文鎮岳營村高標準農田核心區,畝產約750公斤,高于去年產量……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9萬畝,預計比去年多產1800噸。
“耕地是糧食產業發展的基石,今年水稻增產,與做好耕地保護、推進農田建設密不可分。”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保地穩糧的耕地紅線,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持續推動耕地質量改善,有力保障了糧食穩產高產。
青神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波 攝
A
齊心協力
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糧食生產的主要載體。沒有耕地就沒有口糧。
如何保護好耕地?我市有怎樣的做法?
金穗飄香,豐收正忙。近日,在彭山區觀音街道五湖社區,3臺收割機穿梭在田間地頭,不一會,金黃的稻谷裝滿了卡車。隨后,運往烘干房稱重測產。
“經過測算,畝產758.9公斤。”彭山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袁敬勇說,畝產相當可觀。
想不到的是,這片金黃稻田的“前生”,是一塊閑置撂荒地。今年以來,彭山區共整治撂荒地1435畝,復耕水稻1197畝、玉米大豆238畝,使得曾經無人問津的撂荒地,重新迎來了豐收的喜悅。
嚴守耕地紅線,東坡區多悅鎮最近也在積極行動。“這兒的土地性質是永久基本農田,根據《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其中都是有明確規定保護的……”日前,多悅鎮工作人員通過多種形式,向群眾耐心講解法律法規知識。
據該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要想全力保障糧食安全,保障耕地保護工作行穩致遠,就必須讓老百姓心中有一本“明白賬”,讓老百姓知法懂法用法。除了普及法律知識,該鎮還堅持對新增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露頭就打”,并在每一次督導整改的過程中,把真相和尋找真相的過程告訴老百姓,做好釋法說理,以解心中疑慮。
齊心協力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是守住糧食生產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按照成都平原耕地保護專項整治行動部署,我市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將整治范圍拓展至市域全域,扎實推進整治工作。市、縣成立以黨政主要負責人為雙組長的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市級組建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參加的專項督查組,半月一調度、一月一通報,推動上級精神層層傳導,部省部署有效落實,整治整改穩步實施。
同時,市級指導各地出臺專項政策,按每畝60至100元獎補標準探索推廣“林下套種”“抽行間種”“漁稻共生”等復合模式;按每畝1000—4000元補貼標準探索以退草還耕、退園還耕等方式穩妥有序推進耕地恢復,對2021年凈流出的耕地,已超額恢復到位;專題部署開展撂荒地整治,按照“縣(區)負總責,鄉鎮、村抓落實”要求推動多形式復耕復種,做到“應種盡種”“種盡種滿”。
2019年以來,全市通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8850畝,確保常年糧食面積穩定在290萬畝以上,堅決守住糧食生產“命根子”。
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水稻新模式種植基地。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波 攝
B
筑牢“耕”基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日前,在東坡區修文鎮岳營村高標準農田核心區,這里的2600畝水稻正式開始收割。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伴隨著轟鳴的引擎聲,數臺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看著裝車的稻谷,種植大戶陳尚學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顆粒飽滿,收成理想。”他說,今年遭遇高溫少雨天氣,但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水稻的收成有了保證。
在岳營村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共有二十余位像陳尚學一樣的種糧大戶,今年均實現了豐產。“水稻曬干后,每畝產量平均超過700公斤。”村黨委書記唐其勇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強了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岳營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于2021年年底實施,主要包括田型調整、渠系開挖、道路拓寬,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去年以來,在有效解決閑置地撂荒地的同時,東坡區共建設高標準農田2.14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0.15萬畝。隨著項目的建成,實現了田網、水網、路網“三網”相通,網網相連,極大提升當地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經濟效益。
窺一斑而知全貌。田塊平整、集中連片、水電路設施配套完善……今年以來,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加快推進,一批續建、新建項目集中開工建設,積極探索建立管護機制,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好、用得上、有效益、管長遠。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至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左右。”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科負責人表示,目前,種植水稻的高標準農田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約50%。
近年來,我市堅持糧食產業布局到哪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就跟進到哪里,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兩區”劃定、鄉村振興示范帶相結合,突出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示范帶動。截至去年年底,全市高標準農田實際保有量123.6萬畝,圍繞岷江流域、黑龍灘保灌區、青衣江流域集中連片建成20個千畝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其中東坡區太和鎮永豐片區高標準農田是四川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樣板之一。
高標準農田建設,方便機械化收割。
C
良田糧用
“引管”結合 提升土地利用率
土地保護好、良田建設好,更要提高利用率,這是穩定糧食生產的關鍵一招。
近日,在彭山區觀音街道五湖社區,記者看到,馬鈴薯播種機在田里來回穿梭,開溝、施底肥、播種、培土,馬鈴薯播種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往年水稻收割后,土地就閑置兩個月,再種上油菜苗。今年利用這段時間先種上馬鈴薯。”當地一種糧大戶今年收割完水稻后,就積極將自己的130多畝田種上秋馬鈴薯。“這樣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促進了糧食增產增收。”
馬鈴薯是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套種秋馬鈴薯,彭山區已實踐多年。水稻收割后,氣溫、地溫較高,充分利用秋季溫、光資源,快速播種秋馬鈴薯,豐產在望。
“我們種植秋馬鈴薯,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生產管理技術。采取的模式是與油菜或青菜套種,這樣不影響油菜或青菜生產,秋馬鈴薯畝產能達到1500公斤左右,實現每畝增收1500至2000元。”高級農藝師袁敬勇說。
據悉,馬鈴薯兼具經濟作物和糧食的特性。今年彭山區在各鎮(街道)大力推廣秋馬鈴薯的套種,種植面積將超過1.3萬畝,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了積極力量。
良田不單糧用,還要“良”用。將芽子向上壓入土中,覆上一層稻草……近日,在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尚義片區,剛收完水稻的田里,村民們忙著種植川芎。
據介紹,每年8月水稻收割以后,該片區種植戶便抓緊時間,開廂晾田種植川芎,這種“水稻+中藥材”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又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按照往年行情算,稻、藥輪作,每畝地能夠增收約1500元,我的400多畝地,就能夠增加近七十萬元的收入。”種植戶鄒磊說。
據了解,東坡區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在實現良田糧用的基礎上,不斷深挖農田生產潛力,探索了“稻—藥”“稻—菜”等輪作模式,在有效保障糧食穩產的基礎上,也增加了種植戶收入。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時,監管少不了。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保障,“田長”則是耕地的守護者、監管者。今年年中,我市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田長制的實施意見》,構建監管網絡體系,切實壓實責任,確保地有人種、田有人管和責有人擔,保障糧食安全。
為實現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穩定、質量提升,我市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在鄉、村級田長統籌下,設立網格員、農技員、執法員、監督員“四員”包片聯戶機制,實現日常巡查、違法違規監督查處、撂荒防控、服務管理、政策法律宣傳等工作全覆蓋,對違法占地行為及時制止并查處,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制止。
D
持續發力
增強糧食 豐產的底氣
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藏糧于地”是糧食安全之本。
8月30日,市委五屆五次全會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眉山市委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示范區的決定》,其中對加強耕地保護、推進農田建設方面進行了安排部署。
“只有建設更多的高標準農田,形成良田萬頃、阡陌縱橫、沃野千里的美好景象,才能擁有糧食豐產的堅實底氣。”全會指出,總體來看,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覆蓋面還不高,要大力實施農田建設工程,啟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加大續建配套和末級渠系改造,打造天府高產良田。
春風化雨、言約旨遠。“一分部署,九分行動。”全市將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按照“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穩定高產、生態友好”的建設標準,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0萬畝以上,到2025年,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全省示范、建成比例全省領先。到2030年,基本實現適宜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全覆蓋,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結合“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逐級分解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將劃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責任細化到鄉(鎮)、村組,落實到田間地塊,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狀”,設立統一規范的標識標牌,接受整個社會監督,讓每一寸耕地都“實至名歸”。
牢記囑托,方向更明,前路更寬。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天府高產良田,我市糧食安全的根基必將更加穩固,良田風景更加璀璨奪目。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林 見習記者 王溶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