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4-14 16:30:10
責任編輯:蹇瑋杰
位于眉山城區桃園東街店鋪,沒有花太多心思布置;
兩間連通的屋子,墻上、地上都是裝好框的字畫;
另一間單獨的屋子,一張玻璃工作臺占了大部分空間,墻上是待晾干的畫心……
這就是裝裱手藝人宋李兵的工作坊。
4月13日,記者見到宋李兵時,他正將墻上晾干的畫心揭下來。他中等個子,黑白格子襯衣外套件夾克,動作麻利又仔細。畫心每次揭下來的時候,多少會留下一些毛邊。日積月累,這些墻滿是經線和緯線的毛邊,整個墻毛茸茸的。字畫零星地貼在墻上,讓枯燥的環境一下就有了靈氣。
38歲的宋李兵既是目前眉山最年輕的手工裝裱師傅,也是從事字畫裝裱20多年的“老師傅”。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宋李兵到夾江縣有名的手工裝裱師傅家拜師學藝。一開始,師傅因為他是個男生便拒絕了。原來,手工裝裱是一門精細活,需要耐得住性子、靜得下心。在師傅看來,男生大多魯莽、浮躁,一早就定下了不收男徒弟的規矩。
“我非常喜歡字畫裝裱,便一直求師傅讓我試試。”盡管被拒絕,但宋李兵并未放棄。一再登門,幾番懇求,好在師傅終于松口,答應留他一周試試看。
師傅的考驗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宋李兵每天抱著塊十多斤重的石頭,給書畫打蠟砑光,既需要力道合適,還要打磨均勻。天氣炎熱,宋李兵累得滿頭大汗,不得不在脖子上搭了條毛巾,以防汗水滴落到書畫上。每天要打磨上百張準備裝裱的書畫,宋李兵胳膊酸痛得幾乎抬不動,可他硬是堅持了下來。師傅不收男徒弟的規矩,至此打破。
說話時,在滿屋墨色清雅、氣韻流轉的水墨世界中,宋李兵是明亮的。那是一個人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世界時,身上自然煥發出的不自知的光芒。那光是從他的心里出來,透過眼睛,化作周身的歡喜。
“拿到一件書畫作品,先要分辨是生宣還是熟宣,這決定裝裱漿糊的粘稠度。然后要觀察是否會‘走墨’……”宋李兵說,書畫裝裱首先要對紙和墨做到心中有數。在他眼里,書畫古籍都是有生命的,裝裱就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要有對傳統文化負責的態度。懷抱這樣的初心,二十多年來,年輕的宋李兵日復一日,安靜地做著“手藝人的堅守”。
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守、孤獨和勞作。但是,這些背后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和對完美的追求。
宋李兵曾將一件最小只有0.5㎝X0.5㎝的“碎片”書法作品修補、裝裱,完美度達96%,也曾花三個多月手工裝裱過總長約150米、寬2.5米的國畫。這背后耗費的心血與時間,許多人難以理解。
“手工裝裱要歷時十多天。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很多顧客一來就問多長時間能完成裝裱?所以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機器來對字畫進行裝裱。”宋李兵無奈一笑,與機器裝裱的輕松快捷相比,手工裝裱費時費工。傳統的手工裝裱有30多道工序,托畫心、鑲邊、上墻、覆褙、打蠟等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響到裝裱的質量。
“機器裝裱的字畫,有損作品。而且沒有經過上墻的步驟,畫面平整度不好、更是失去了字畫的典雅韻味。”宋李兵說,機器裝裱是高溫加熱把膠膜壓燙在字畫上,對字畫損傷較大。而手工裝裱過的字畫,哪怕一百年以后,仍可以再揭再裱。重新裝裱后的字畫,又可以經歷下一個百年,然后,交到下一代裝裱師手中再次傳承。
為了持久保存書畫不被毀損,宋李兵裝裱用的漿糊是自己特制的。面粉用清水洗過,把面筋提出后,過濾沉淀,加入明礬及特制的中草藥再熬成漿糊,能起到防蟲防腐的作用。
宋李兵的師傅一生授徒百余人,但目前尚在從事手工裝裱的徒弟不足十人。當其他裝裱師傅紛紛轉行,機器裝裱逐漸興起之時,宋李兵依舊心無旁騖做著“守藝人”。
留住手藝,就是留住傳承。宋李兵認為,雖然手工裝裱耗時耗力,但能讓具有收藏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珍貴作品經得住時間考驗,得到更長久的保存,堅守就有意義。
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物質充裕,科技發達,人們享用著現代化的一切。專注和信仰,變得愈加珍貴。慶幸的是,有人一直在堅持。就像在宋李兵手里裝裱的不知多少字畫,星星般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散發著光芒。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毅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