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區找準“盤活資源”突破口 推動“資源”變“資本”
2021-08-05 10:00
1
/
東坡區在多悅鎮開展試點,分類盤活鎮域國有資產、機構編制人力資源、村組集體資產,有效推動“資源”變“資本”。
【核心提示】
近日,記者從東坡區獲悉,該區在推進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進程中,把“盤活資源”作為實現改革“四大任務”的突破口,在多悅鎮開展試點,分類盤活鎮域國有資產、機構編制人力資源、村組集體資產,有效推動“資源”變“資本”,激發試點鎮村兩級的改革活力、發展動力,探索出一條“盤活資源一子落、滿盤活”的改革模式,有效加速了基層治理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進程。
盤活國有資產“蓄動能”,實現“配角”變“主角”
因體制機制原因,部分國有資產長期處于閑置和貶值狀態,有的被職工和村民無償占用,有的被低價出租或者變賣。針對鎮域國有資產存在的“底數不清、權屬不明、監管不嚴、收益不高”問題,多悅鎮制定了“部門委托、屬地管理、收益入庫、全額返補”盤活機制,主動為屬地改革賦權、發展站臺,有效解決了職能部門“想管無力管”、屬地鄉鎮“想用不能用”的問題,鄉鎮實現由“配角”變“主角”,積極性大幅提升。
摸清底數。通過“發清理公告、訪退休職工、查歷史資料”等方式進行調查摸底,有效解決了鎮域國有資產“底數不清”的問題。截至目前,多悅鎮共核查登記包含原畜牧站、地稅所在內的國有資產80處,合計土地107畝、水域698畝、門市5838平方米、住房15204平方米。明確權屬。按照“區委統籌、屬地請示、部門配合”原則,通過解決產權爭議、清退無償占用、清理長期閑置等措施,在歸屬不變的前提下,將原屬區級部門管理的農貿市場、畜牧獸醫站、學校、醫院等鎮域國有資產使用權轉由屬地鎮管理。強化監管。建立鎮“公有資產監管中心”,按照資產的種類、數量、金額及經營使用情況完善管理臺賬,并分類存檔或備案相關原始材料,方便干部群眾查閱監督。提高收益。在確保資產保值增值基礎上,細分資產使用類別,采取“公開招租、自主經營、入股分紅”等方式,提升資產收益。截至目前,多悅鎮10處國有資產年均收益達50萬元,對比改革前提高了3.55倍,其中,農貿市場改革前年均收益2萬元,自主經營后年收益32萬元,提高了15倍。同時,還將閑置資產改作黨群服務中心、田園黨校、鄰里中心和綜合市場管理處陣地4處,并將“資產收益”全額返補的50萬元資金用于上述陣地標準化建設,有效解決了改革場地和資金緊缺的問題,形成推進改革的良性內生循環。
盤活人力資源“提效能”,實現“錯位”變“順位”
“新的便民服務中心環境好,而且辦事也十分方便……”在多悅鎮便民服務中心大廳內,前來辦事的群眾高興地表示。
今年上半年,多悅鎮率先在全區進行了內設機構調整,投入資金對便民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改造升級后的中心設有辦事等候區、咨詢區、政務事項服務區、便民生活類服務區、戶政服務區和自助服務區等功能區域,實現群眾辦事“一站式”服務。
針對內設機構繁瑣、人力資源效率不高等問題,多悅鎮按照“總量控制、因地制宜、力量下沉、提升效率”思路,制定“區級統籌定編、屬地因事定崗”的編制人力資源盤活機制,推動編制結構、人力管理與鄉鎮定位、服務需求、治理重心相匹配。
規范化管理。總量控制上,按照關聯集合、功能分類原則,將原有的30個內設機構縮減為12個;人員定崗上,將公務員編制人員全部安置在8個綜合辦事機構,將參公和事業編制人員全部安置在4個直屬事業機構;結構調整上,優化班子分工,壓縮中層干部層級,推動管理“扁平化”,實現管理質量更加規范高效。
標準化服務。設立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代辦服務站,實施陣地標準化改造,打造“銀行式”綜合窗口辦理模式,全面入駐生活類繳費、戶籍辦理等4大類15項便民服務事項,明確“即時辦、隔夜辦、限期辦”三類辦理時限,確保鎮村居民辦事“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窗、最多跑一次”。
專業化提升。出臺干部業務培訓和輪崗管理制度,結合工作人員性格、能力,按照“服務、管理、內務”三大類別,定期實行干部換崗、輪訓,鍛煉培養更多“一專多干”“一人多崗”的基層干部,推動綜合能力與崗位調整相適應,同步實現干部素質提升、群眾辦事舒心。
盤活集體資產“賦新能”,實現“輸血”變“造血”
多悅鎮正山口村,改革前主要以出租集體資產為主,年均收益約12.5萬元,改革后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4.56萬元,增幅達 96.5%。
針對部分村集體經濟長期“靠政府補貼過日子”“抱著資產當叫花子”的現狀,多悅鎮制定出臺了“村級統籌監管、村組分級經營、服務主導產業、拓展新興業態”的村集體資產盤活機制,不斷推動“資產變資本”,壯大村集體經濟,加速鄉村全面振興。
村級統籌監管。在統一摸清村集體所屬房屋、土地、果園、水庫、山林、魚塘、資金等資產基礎上,由村委健全“三資”管理制度,并按照“出租、自營、合作”經營類別動態管理。截至目前,全鎮累計清理核查村集體資產2790.29萬元、集體土地15.54萬畝,有效解決了農村集體資產“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去向不清楚”的問題。
村組分級經營。順應村民意愿,在村集體資產和組集體資產經營上,按照“宜合則合、宜分則分、先分后合”方式逐步整合經營,并根據村民參與度、經營狀況,明確村組集體經濟收入部分比例成員分配方式,因地制宜保障各類村民利益、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同時又理順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服務主導產業。找準服務鎮域晚熟柑橘、生豬養殖、水產繁育、藥材種植主導產業發展的切入口,利用村集體資產,實施“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村民“入股分紅”方式壯大集體經濟產業規模。同時,延展農資代辦、技術培訓、銷售服務等主導產業鏈條,不斷提高集體經濟收益。
拓展新興業態。積極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新型集體經濟,建立集體經濟發展中心、快遞超市等新經濟組織5個,拓展集體資產收入渠道。
截至目前,多悅鎮1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破零”,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7.86萬元,比改革前增長了2.34倍。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實習生 何艷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