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1-03-04 15:13:40
責任編輯:羅思源
鄉村振興,人才為先。近年來,青神縣大力實施“青神優才”工程,與中國農業大學攜手,建立了該校在西南地區與地方政府合辦的唯一一所鄉村振興研究院;與國際竹藤中心深度合作,成立了其首個在地方的博士工作站;此外,還與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18所高校院所合作,依托“智庫”“外腦”,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為鄉村振興提質、提智,插上“翅膀”。
專家為青神縣桔橙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專家把脈
新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興起步
“劉書記,春節期間你們村的椪柑銷量和鄉村旅游怎么樣?”2月18日,農歷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青神縣百家池村黨委書記劉如祥就接到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大鵬的電話。
“任教授,我們村過年前后賣出椪柑200萬斤,銷售額達500萬元,還有幾千名城里人來游‘百家小院’,品‘百家套餐’,可謂是新年新氣象,牛年人氣旺。”劉如祥的回答底氣十足。
據劉如祥介紹,過去兩年,百家池村按照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建議,邁出推進鄉村振興、實施共同富裕的關鍵一步。
據了解,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團隊深入百家池村調研,面對“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農民技術不高”等實際問題,靶向提出“541”發展模式,即村集體牽頭,農戶將“土地+果樹”托管給合作社,合作社不付租金,農戶每年得50%產值,合作社得40%產值,集體經濟得10%產值。通過轉變生產模式,該村已建成以柑橘為主的標準化托管果園500畝,實現了種植、管理、銷售“一條龍”。同時,以“集體經濟組織+工商資本”合作方式,引進四川華頤文化旅游開發股份公司,開發“景區+果園+民宿”觀光農業,盤活閑置宅基地打造民宿,吸引游客“留下來、住下來、摘下來、吃起來”。
百家池村通過新發展模式,已修建田園創意公社、鄰里百家群眾娛樂活動中心、沿湖銀杏觀光步行道10.6公里、水田園民宿12幢,開發“橘香宴”菜品20余道。人才引領,智力相助,該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被評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百家池村的成功實踐,是青神縣實施校地合作,人才振興的一個縮影。據悉,2019年,青神縣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攜手,建立了該校在西南地區與地方政府合辦的唯一一所鄉村振興研究院。該研究院聘請全國知名農業法學專家、博士生導師任大鵬為執行院長,匯聚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生以上人才50余人。該研究院聚焦青神鄉村振興全局,以百家池村等6個村、百家椪柑合作社等4個新社會組織為試點對象,堅持以點帶面,持續開展土地改革、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研討工作。
目前,該研究院形成《關于促進柑橘種植戶間合作與聯合的建議》《青神縣盤活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方式試驗方案》等決策建議5個,舉辦中國土地制度改革跨學科論壇、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與多元化發展論壇等3次,吸引300余名國內高層次專家學者、高校師生來青神調研交流,幫助本地培訓干部人才1000余人次。2020年年底,青神縣成為中國農業大學全國首批“鄉村振興創新試驗示范區”,共同推進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省級農民專合社質量提升試點、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等重大改革試驗工作。
專家解難
依托科技開辟高質高效新路徑
“本地原生竹產量低,群眾不愿種,從外面引進,企業成本也很高,希望你們來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這次來,就是要對你縣的竹林資源進行調查,對竹漿原料林的品種進行研究開發。”
這是近日四川環龍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部總經理李紹明和國際竹藤中心博士景雄的一段對話。
據了解,青神縣與國際竹藤中心深度合作,成立了其首個在地方的博士工作站。材料所、基因所、化學所、資環所等25名竹木領域頂尖專家作為導師團隊,152名在讀碩博研究生作為人才儲備,為青神工作站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工作站采用“地方出題+中心選題+站點答題”方式,聚焦青神竹產業發展難點痛點,開展課題研究、技術攻關,目前,正推進“竹木質素分離及其納米化研究”“竹木復合板材的制造技術”“紙漿用叢生竹種適宜性評價”等4個重點研究項目。
“以前,我們是傳統的造紙企業,耗能高、效益低。近年來,通過與國際竹藤中心、VTT等高校院所開展合作,上到種植,下到制紙,開啟了竹纖維全價利用的綠色發展之路。公司生產的‘斑布紙’成為全國本色生活用紙領軍品牌。”李紹明介紹。
據悉,青神縣下“竹”功夫,做“竹”文章,聚“竹”人才,先后與18所高校院所、108名行業專家建立合作關系,吸引人才來青創辦企業129家,依托國際竹藤組織、國際竹藤中心在科研、技術、人才、推廣等方面的優勢,推廣試種斑布1號、2號等竹品種10萬畝,新開發竹編、竹桶、竹燈籠等產品400余件。竹林已成為青神鄉村一道美麗風景線。
2020年,青神縣先后榮獲“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全省農村改革工作先進縣”“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系全省唯一獲得以上三項榮譽的區縣。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華 張丹梅 實習生 徐婧兮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