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1-03-02 09:48:33
責任編輯:羅思源
為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眉山市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城鄉文化建設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局面,走出了一條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新路子。
全力打造家門口的“文化圈”、全民健身的“娛樂地”、服務基層的“新載體”,大力培植全市群眾文化活動亮點,市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建場館
家門口的“文化圈”
寒假期間,不少市民帶著小朋友到市圖書館的少兒借閱室看書。“環境好,繪本很多,假期帶小朋友來看看書,很有意義。”市民李敏一邊和兒子翻看繪本,一邊樂呵呵地說,這里的書適合小朋友看,她兒子也很喜歡。從李敏家到市圖書館只需步行5分鐘,只要沒事,她都會帶兒子來看書。
2月26日,家住東坡區大石橋街道的柯景如特意早起,來歸還兩周前借閱的圖書。“我沒別的愛好,就是喜歡看書。”柯景如從小就喜歡閱讀,經常到各個圖書館借閱圖書,是個不折不扣的“書迷”,“現在到圖書館借閱圖書非常方便,可以直接掃碼借閱和歸還。”
仁壽縣洪峰鄉35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內,圖書室、培訓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功能分區一應俱全,不少家長正帶著孩子在圖書室看書。“文化站共有2000余冊圖書,主要涵蓋科技、少兒、文化等,都是一些大家比較關注和喜歡的書籍,幾乎每天都有20來人來看書。”該文化站主任王世先說。
2020年12月4日,眉山市圖書館與成都圖書館、德陽市圖書館、資陽市圖書館共同簽訂了《“成德眉資”公共圖書館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四城市公共圖書館將開展合作,推進成德眉資公共圖書館服務融合,實現文獻借閱通借通還服務。
2020年,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396.39萬元,其中,爭取中央、省級免開資金1254.89萬元,市、縣配套資金141.5萬元,全面實現全市151個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城市社區(街道)文化中心、美術館、博物館和紀念館免費開放,每周免費開放時間不少于40個小時;印發了《眉山市公共文化設施延時錯時開放工作方案》,全市公共文化場館采用分區域、分季節、分重點、預約開放等方式免費開放,延長了開放時間,提高了公共服務質量。
2020年,眉山在文旅發展方面獲得大豐收:洪雅縣成功入選第二批“天府旅游名縣”;全球三大傳媒集團之一的美國維亞康姆國際文創項目正式落戶眉山;三蘇祠被評為“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七里坪旅游度假區被評為“成渝潮流新地標”,瓦屋山被評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眉山市歌舞劇院于5月正式組建,并攜舞蹈《大國芬芳·英姿》亮相中國電視金鷹獎開幕式;江口沉銀古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于1月10日正式開始,歷時3個多月,發現了一枚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的金印,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市民在健身器材上鍛煉。
添設施
全民健身的“娛樂地”
2月25日一早,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家住東坡區遠景樓附近的劉女士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晨練。在湖濱路上,隨處可見健身的市民,做操的、跑步的、打拳的……他們用自己喜愛的健身方式,開啟一天的精彩生活。
“我堅持晨練10年了,已經形成了習慣,現在一天不鍛煉,就覺得渾身不舒服。”正在踏步機上健身的市民張建國稱,遠景樓附近安裝了健身器材后,鍛煉身體方便多了,每天早晚他都會到這里鍛煉一個小時,先是在健身器材上熱身,然后再散散步。
傍晚時分,在東坡區太和鎮大林社區的健身廣場上,一群人聚在乒乓球臺旁,開心地打著乒乓球,盡管球技不高,但他們卻打得十分認真,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和喝彩聲。“自從去年10月修起健身廣場后,我每天都來打乒乓球。”今年55歲的村民楊大姐特別喜歡這項運動,“以前沒這個條件,農閑時大家就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現在我天天來打乒乓球,麻將都不打了。”
健身器材受到市民青睞。
“健身廣場上安裝有單人漫步機、肩關節組合訓練器、騎馬機等10多個健身器材,自從修好后,這里便成了人氣聚集地,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來此鍛煉。”據該社區副主任王火明介紹,器材還有專人負責日常維護和現場使用示范。
據了解,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村級體育設施1253個,842個行政村(社區)實現體育設施全覆蓋,部分村級示范健身點實現提檔升級,打通了全民健身熱潮在農村的“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推動了農村體育發展,促進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農村群眾健身需求,助力鄉村振興。
“按照規劃,全市合理新增安裝點、加大器材投放量,截至目前,實現了健身器材安裝的高標準、全覆蓋。”市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眉山市不斷提升全民健身基礎設施水平,從戶外運動到室內鍛煉,環境越來越好,設施越來越齊,門類越來越多,滿足群眾對體育健身的多元化需求。
接下來,眉山市還將繼續梳理可用于健身的空地,解決健身場地不足的短板,除了在眉山城區增加健身點位,每年還將在未安裝健身器材的公園或廣場,選擇合適的地點安裝器材,新建小型足球場、籃球場,并向市民免費開放。
社區安裝了乒乓球臺。
搞活動
服務基層的“新載體”
2月28日晚上7點,在天府新區眉山片區青龍街道的青龍電影院,68歲的鄉村電影放映員付忠才正在調試音響。
從1975年第一次摸到電影放映機至今,付忠才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干了45年,是眉山鄉村電影放映事業中年齡最大的放映員,期間有很多機會調走,但他都選擇了留下。
時常會有結伴來觀影的,多則上百人,少則10余人,他們多數是中老年群體,每次來都點名要看紅色主旋律電影,只要有人來看,我就會放。”付忠才說,除了在電影院放電影,他有時還會帶著放映機去走村串鄉,為基層觀眾提供更優質的公益電影放映。播放的電影大多以紅色題材為主,例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上甘嶺》,也有武俠片《霍元甲》《新龍門客棧》等不同題材電影,以滿足不同人群的觀影需求。
市民在青龍電影院觀影。(資料圖片)
“基層電影放映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付忠才坦言,基層的公共文化宣傳陣地不能丟,以后哪怕只有幾名觀眾,他也會堅持下去,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基層電影放映只是眉山市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民生的一個縮影。2020年,眉山市依托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陣地,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積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2020年初,眉山市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及時采取“線上+線下”模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在全市公共文化場館閉館時段,積極整合提升公共文化數字服務項目。
據統計,2020年,全市公共文化場館發布公共文化服務線上項目2000余件,點擊量100余萬人次;充分抓好眉山特色,集中打造了“東坡大舞臺”“陵州大舞臺”“眉山人畫眉山”等活動品牌,開展文化(戲曲)惠民鄉村行、萬人賞月誦中秋、廣場舞集中展演、鄉村藝術節等線下文化惠民活動,全年開展活動1300場以上,惠及群眾300余萬人。市、縣兩級文化部門組織群眾文化骨干居家創作抗擊疫情文化作品,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累計創作歌曲、舞蹈、快板、小品、攝影、誦讀等群眾文化作品近500件。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熹 雷堯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