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1-01-29 09:53:00
責任編輯:周剛
公園城市讓群眾樂享幸福生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十三五”期間,仁壽縣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優異成績,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五年艱苦奮斗,綜合實力快速提升;五年銳意進取,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五年不懈堅持,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標定歷史方位,更需砥礪深耕。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仁壽縣將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保持奮斗姿態,落實新發展理念、凝聚全方位合力,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眉山城市副中心。
公園城市綠意盎然。
一座城的蝶變
美麗畫卷 徐徐鋪開
1月25日早晨,暖陽初升。在仁壽城市濕地公園入口處,各類鮮花迎著朝陽怒放。不少市民早早來到公園,或晨跑鍛煉,或散步賞花。
仁壽城市濕地公園是“十三五”期間,仁壽縣城市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公園按照“做活水”“做足綠”“做美景”“做特文”的理念,充分保留和雕琢了仁壽丘陵地區的山水資源,將本地文化元素和現代簡潔風格相融,打造了仁壽人休閑娛樂必到的“打卡地”。
從挖掘生態元素、打造“公園城市”的設計理念,到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并行的施工過程,仁壽縣始終堅持將綠意生態理念貫穿于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全周期,以此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區、美好生活示范區。目前,城區已形成以城市濕地公園、中央水體公園等為主軸的城市生態水體文化長廊,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園林城市。
下一步,該縣還將修建城南濕地公園、長平水街、龍潭河公園等,并對翳嘶山、飛泉山、金馬河進行提升改造,城市品質將進一步提升。
公園建設只是“十三五”期間仁壽縣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五年來,城北新區飛速發展,同時,舊城改造也如火如荼。2018年起,該縣啟動了14條老舊街道改造提升工程,2020年完成了87個老舊小區的改造,老城舊貌展新顏,煥發新活力。
如今,走進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糖酒公司家屬院,臟亂差早已無跡可尋,映入眼簾的是平坦潔凈的道路、雪白的墻面、精心設計的綠化帶,環境美觀且溫馨。
城市建設既要看“面子”,還要看“里子”。在仁壽,城市文明氛圍日漸濃厚,文明勸導、柔性執法、“一盔一帶”、禮讓行人等已成為靚麗的風景線。在看得見的巨變和看不見的漸變中,市民素質和城市品質同步提升,文明正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提升著城市的面貌和氣質。隨著教育、醫療、休閑、娛樂等城市功能的日趨完善,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十三五”時期,仁壽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著力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新發展理念,下大力氣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城市功能,潛心提升城市品位,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一幅宜居宜業的城市畫卷舒展開來。在蓄勢啟航的“十四五”,勤勞的仁壽人民必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建設宜居宜業文化城、公園城、活力城,努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眉山城市副中心。
團圓社區柑橘豐收。
一個村的跨越
柑橘產業 托起希望
“是的,今天預計摘3萬斤左右,我請的專業采果隊。從采摘到裝箱,每斤一毛錢的報酬。”近日,在仁壽縣板橋鎮團圓社區21組,柑橘種植大戶廖勇明的電話響個不停,全是咨詢柑橘銷售情況的。
廖勇明種植了15畝不知火,畝產量2500公斤左右。受疫情影響,今年行情比往年差些,每公斤批發價不到6元。好在經過多年發展,早已不愁銷路。
現在正是不知火成熟的時節,走進團圓社區,處處是掛滿碩果的柑橘樹;行走在鄉間道路上,柑橘的清香撲鼻而來。據悉,團圓社區從2007年就開始種植不知火。經過多年苦心發展,如今已成規模,也打出了品牌。這里,每家每戶種柑橘,整個社區晚熟柑橘種植面積達7000畝,年產量達1000萬公斤。
“多年前,我們社區的柑橘發展曾陷入‘瓶頸’,出現品種陳舊、品質不高、量少散亂等問題。”團圓社區黨委書記伍帥說,“十三五”期間,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團圓社區決定轉換思路,重振柑橘產業。
一張藍圖繪到底,說干就干!團圓社區不僅通過集中流轉土地、引進業主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還通過優化品種結構、推廣先進技術來實現品質化、標準化發展。目前,該社區已有4個柑橘家庭農場、5個柑橘專業合作社。
“在村兩委的扶持下,我家種了8畝不知火,早就實現了脫貧增收。”團圓社區19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君紅說,依托不斷發展的柑橘產業,大家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為增加群眾收入,團圓社區通過定期培訓等方式,改變了以往柑橘種植各自為政、品質不高、收益有限的狀況。如今,種植戶們按照科學、標準的模式疏花疏果、施肥施藥,并不斷提升種植技術,種出來的柑橘不僅個頭大、口感好,產量也在不斷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團圓社區在逆境中謀發展,探索出了電商銷售的新路子。33歲的李泓麗是社區電商服務點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5公斤一箱的不知火,通過網絡可以賣到68元,能為種植戶帶來更高的利潤。在銷售高峰期,每天要發700至800箱柑橘。
王佩(右)正在工作。
一個人的收獲
安居樂業 牽手幸福
“你好,你們準備過來開展活動嗎?隨時歡迎!”1月26日9點半,剛到舟嶼商圈黨群服務中心的王佩,就接到了某學校家委會成員打來的電話,咨詢在中心開展小型活動的相關事宜。
王佩是仁壽縣普寧街道大道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目前在社區負責舟嶼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工作。
因為愛人是仁壽人,樂山人王佩于2013年到仁壽定居。她說,第一次到仁壽,就喜歡上這個城市,并在這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為愛奔波,為愛安定。在仁壽成家后,王佩有了一兒一女。在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她對自己的第二故鄉也有了越來越強烈的歸屬感。
“‘十三五’期間,仁壽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王佩說,剛來仁壽的時候,城北剛開始建設,城里灰塵大,每天下班回家后,鞋子都很臟。如今,走進城北新城,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寬敞的大道上車輛飛馳,優美的公園里游人如織,處處是幸福和諧的景象。
由于家庭原因,王佩在仁壽換過3次工作。“現在在社區工作,雖然工作比較繁瑣,但照顧家庭的時間會多一點。”王佩說,在社區工作還能認識不同的人,結交更多的朋友,“小家”溫馨,“大家”和諧,生活幸福指數很高。有時候,回樂山待的時間久了,就特別想回仁壽,仿佛仁壽才是自己的故鄉。
談起仁壽的變化,王佩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交通的變化。以前,每次從仁壽回樂山,要坐兩個多小時大巴車;現在從仁壽開車回樂山,全程走高速,只需一個小時。她常常周五下班后回樂山看望父母,還能趕上熱乎乎的晚飯。
“對我來說,家人在的地方就是故鄉。”王佩說,希望自己扎根的仁壽以后發展得越來越好,成為更多前來就業、定居的外地人的“樂園”。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