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1-01-08 09:49:32
責任編輯:何海娟
村情名片
兩河村位于洪雅縣柳江鎮東北部,距縣城35公里,全村總面積5.8平方公里。村級建制調整后,該村有13個村民小組、1378戶4409人。近年來,兩河村著力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速推進農旅融合步伐,奮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群眾富裕的新鄉村。
薄霧中的光明新村小區。
我的小康故事
楊琴:抓緊時間精裝客房 今年生意會更紅火
“媽,把螺絲釘遞給我一下。”1月6日,陰雨綿綿,室外氣溫降至零度,在兩河村光明新村小區一農家樂內,卻是熱鬧的場景。
說話的是農家樂的主人,今年31歲的楊琴。她正爬上樓梯,準備安裝客廳吊燈。“天冷了,來柳江旅游的人也少些了。趁著客流低峰期,我打算投入10多萬元,抓緊時間把客房精裝一下,等開春后正式營業。今年的生意一定會更紅火。”
楊琴正在整理新購買的燈具。
楊琴是土生土長的兩河村人。為增加家庭收入,以前,她常年外出務工。婚后,才與丈夫一同回鄉發展。“在外面打工很辛苦。2011年村里建起了新村,我覺得是一個好機會。”
光明新村小區距柳江古鎮景區僅1.2公里,開車約3分鐘,吃“旅游飯”有著很大優勢。2013年,憑著多年在酒店打工積累的經驗,夫妻倆決定將自家房屋建成農家樂。
辦理證照、設計房屋風格、購置家電家具……說干就干,楊琴投入了全部積蓄,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開始,我們在管理和服務上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就向柳江鎮上做得好的農家樂學習,同時在網上學習別人的經驗。”楊琴說。
經過多年精心經營,楊琴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基本上節假日會住滿游客,每年至少有10多萬元的純收入。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意差點,但也掙了六七萬元。”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打掃屋內屋外衛生、為客人做飯燒菜……農家樂的大事小事,楊琴都親力親為。“自己做的活路,心里踏實。就拿做飯來說吧,我最拿手的菜就是家常魚和推豆花兒。很多客人對我的手藝都贊不絕口。”
望著自己的3層小樓,楊琴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這次精裝了17間客房,主要是鋪木地板、刷墻吊頂、更換家具家電。雖然辛苦,但相比打工,還是好太多了。”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兩年前楊琴夫妻還生了二孩,一家人其樂融融。
一家富不是真的富。熱心的楊琴并不滿足于小家庭的幸福,主動把經營經驗傳授給街坊鄰居。在楊琴的鼓勵和幫助下,其他8戶居民紛紛效仿,將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或農家樂,攜手走上致富道路。
“我的學歷不高,只有初中文化,但我很想給大家做點事。只有大家團結一心,才能把旅游產業搞得更好。”楊琴深知,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還得感謝黨的好政策,于是她主動申請、積極爭取成為小區業主委員會委員,為大家多服務、多跑路。
談及2021年心愿時,楊琴笑著說:“希望一家人都能健康平安,希望農家樂的生意更好,希望更多游客來柳江、來我們這里旅游。”
我們村的小康“密碼”
李佐銀(右)和村民 討論全域旅游中盆景的前景。
去年9月,洪雅縣摘得“天府旅游名縣”金字招牌,緊鄰柳江古鎮的兩河村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走進兩河村,處處是農旅融合發展的景象。村民從傳統務農,逐漸轉向村內務工、村內創業。經營民宿農家樂、種養有機農副產品,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法寶”。
因地制宜 把“旅游碗”越端越穩
從地理位置來看,兩河村與柳江古鎮只隔了一條花溪河。曾經,聽說在柳江古鎮從事旅游產業能輕松賺錢,讓從事傳統農業的兩河村村民羨慕不已。如今,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兩河村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飯”。
2013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號召下,光明新村小區部分村民對統規自建房進行裝修升級,建起了農家樂,成為兩河村第一批搶抓機遇、端上“旅游碗”的領頭人。
由于經營農家樂的方式靈活、拉動性強、效果良好等特點,近年來,兩河村大力扶持農家樂、民宿等農旅產業快速發展,同時,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并收獲紅利。截至目前,該村已發展特色農家樂20余家,曾經燒火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活,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看家本領”。
2020年,在全國旅游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大環境下,兩河村的旅游產業仍然展現出了磅礴生機。“特別是去年中秋國慶長期期間,村上的農家樂、民宿客房天天爆滿,一些高端、精品客房單價標到888元。”兩河村黨總支書記李佐銀說。
兩河村的“小康秘籍”就是要把游客引進來、把農產品賣出去。為此,村里成立了奶牛專業合作社,走上了村民抱團發展奔小康之路。
“以前,大家散養奶牛,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低,加之衛生防疫相關手續不齊全,很難對接到大的牛奶采購商,導致牛奶倒得多、賣得少。”李佐銀說,“奶牛合作社建起后,村民可將自家奶牛放到合作社集中喂養,合力提升規模和產量后,就更容易簽大訂單、穩銷路。”
目前,兩河村奶牛養殖場共有300多頭奶牛,年產值400萬元左右。“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每頭奶牛的綜合養殖效益還會進一步提高,群眾的日子將越過越好。”展望未來,李佐銀信心十足。
農旅融合 把“產業鏈”越做越長
“這里的小盆景精致小巧,很受游客歡迎。這些小盆景都出自于盆景設計和養護能人李彭之手。”李佐銀帶記者走進村民李彭的花圃,“別小瞧這些盆景,便宜的五六百元一盆,貴的能賣到好幾千元。李彭靠這個手藝年增收6萬元。”
李佐銀認為,要帶領村民進一步增收致富,農旅融合是必然選擇。“目前,洪雅縣正在高標準打造洪柳新區。根據規劃,兩河村屬于洪柳新區‘兩核’區域。未來,這里將著力發展特色餐飲、品牌酒店、精品民宿、休閑體驗等服務業。”李佐銀說,“藍圖已繪,時不我待!”
為此,兩河村充分借力柳江鎮旅游協會,定期定點為當地農家樂經營戶開展酒店內部管理、廚藝培育等技術培訓,提升服務軟實力。同時,組織村民外出學習高端素食經營和門前微景觀打造,增強發展信心。
此外,兩河村還將對1680畝茶山進行品改升級。“村民大多種植川茶、白茶和黃金茶,年產值約500萬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李佐銀說,“目前,我們正在全村推廣種植奶白茶。該茶屬于優良品種里的高端茶,市場前景很好。一旦茶農改良成功,預計收入翻番。”
近日,總投資1億元、占地380畝的花溪谷農旅融合項目落戶兩河村并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將沿花溪河流域打造產業+觀景體系,建生態農副產品種養結合區、田園休閑旅游觀景區,把農旅融合道路走得更寬更遠,把“產業鏈”做得更長更實。
“我們將對內苦修內功,對外招強引優,推動兩河村農旅發展邁上新臺階,把致富奔康的‘金鑰匙’越抓越緊。”李佐銀說。
新聞鏈接
洪雅縣: 三種抱團模式 助力群眾奔康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致富奔康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洪雅縣堅持突出重點,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模式、新機制,根據各村不同特點和群眾意愿,出臺了《洪雅縣“抱團”發展扶貧產業試行辦法》,充分發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撬動作用,在條件成熟的村建立扶貧產業基地,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以三種抱團模式,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切實“扶起來”,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扶貧新路子。
第一種“自己干”。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自主發起,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建檔立卡貧困戶既是土地資金的參與投入者,又是管理者,增收致富意愿強、動力足。再吸收一些自愿參加的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合作社成員,共同增收致富。
第二種是“合伙干”。在雙向選擇前提下,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以土地資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參與合作社收益分配,還可在合作社務工,多獲取一份收入。
第三種是“跟著干”。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項目資金,量化為股金,讓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保底分紅”,獲得穩定收入。
通過“自己干、合伙干、跟著干”三種抱團模式,洪雅縣將零散的產業集中到一起,依托現有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域內發展良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發展。2017年—2019年,該縣圍繞鄉村旅游、茶葉、藤椒優勢產業,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引領,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861.8萬元,帶動社會投資2300萬元,與37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設37個扶貧產業基地,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戶數3103戶。
通過三種抱團模式的帶動,截至2020年底,該縣抱團發展藤椒544.42畝、茶葉347畝、柑橘158.5畝、李子127.88畝、紅梨73.48畝、獼猴桃58.57畝;養殖業方面,發展香豬養殖138頭、水牛養殖73頭、能繁母豬養殖36頭;加工業方面,發展新型竹編加工企業1家。(實習生:劉怡婷 記者:彭威楠 鄭順 張莉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