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12-08 09:26:23
責任編輯:熊莉
當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和村干部看望田偉(左二)一家。
【開欄語】
2020年已進入倒計時。站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開局的時間節點上,回望過去的五年,全市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即日起,本報推出“我的十三五故事”系列報道,通過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現過去五年我市在社會保障、交通、就業、就醫、就學、安居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本網記者 李幸 茍麗佳 文/圖
每天清晨,東坡區太和鎮金光村,一聲聲清脆的雞鳴叫醒了睡夢中的田偉,他在父親幫助下穿好衣服,便開始了一天的“例行公事”——巡查雞舍。
“爸爸,麻煩你把那只雞捉來我看看。”巡查是為了了解雞的健康狀況,因為坐在輪椅上,捉雞這件事,得由田偉70歲的父親田進賢代勞。
“這批雞我打算過年的時候賣。”田偉介紹說,27年前,他在打工過程中傷到了脊椎,造成下半身癱瘓。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他的受傷讓家里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們家也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身體原因,田偉不能外出務工,為增加家里的收入,他就自學了養殖技術。“我們兩百多戶人搞代養,不論是豬糧比還是出欄數,我都拿到了第一名。”他說,今年豬不好養,所以改養了雞。“我的夢想就是湊點錢辦一個養殖場。”
夢想的底氣源自民政部門的兜底。2016年,田偉和父親被納入低保。“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和父親餓了有糧吃,冷了有衣穿,生病了也不愁看不起病。”回顧自己五年來的生活變化,田偉感慨道,兩年前,父親因患重感冒,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醫保報銷后,他們幾乎沒花什么錢。
據了解,按照我市《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管理辦法》,像田偉這樣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員,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和Ⅱ類門診特殊疾病政策范圍內費用,經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及各類補充醫療保險、商業保險報銷后的個人負擔費可以用按70%給予救助。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織牢基本生活保障網,是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十三五”期間,我市保基本、兜底線制度不斷健全,市、縣全面建立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標準。今年9月,我市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從2015年的370元/月、191元/月提高到630元/月、450元/月,漲幅分別達到70%、135%;城鄉特困供養標準從2015年的300元/月提高到820元/月、590元/月,漲幅分別達到173%、97%。
此外,全市城鄉統一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全面建成,居民醫療保險全民參與,社會保險基本實現了城鄉全覆蓋。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154.47萬人,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3.7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9.75萬人,是2015年的1.81倍;參加工傷保險29.75萬人,是2015年的1.8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