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04 11:38:43
責任編輯:何海娟
編者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時值年底,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信心。即日起,本報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圍繞人民群眾切身可及的獲得感、幸福感,聚焦“我的小康故事”“我們村的小康‘密碼’”,推出系列稿件,講述普通人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斗精神,為我市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提振士氣、提供經驗,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攜手并肩奔向小康。
村情名片
古井村,是丹棱縣12個縣級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幅員面積11.2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近年來,該村依托九龍山這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圍繞農、文、旅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兩村三園一環線”(3D文創動漫、竹藝名村、現代農業產業園、有機水稻產業園、九龍山觀光休閑園、生態旅游環線)為發展方向,大力實施“強、美、淳、安、富”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以文帶旅、以旅促農、以農興旅的方式,在“無心”與“有心”之間,繪就鄉村新貌。
完善基礎設施,村貌煥新顏。
我的小康故事
姜代華:
“再過一陣,就要賣豬兒、魚兒和柑兒了……今年收入不錯!”
“老婆,你去照看下豬崽兒。地里的果樹套袋,過幾天再弄也搞得贏。”11月25日,迎著晨光,家住丹棱縣楊場鎮古井村8組的姜代華和愛人早早起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姜代華正在照料豬崽。
看著活蹦亂跳的小豬崽、100公斤左右的育肥豬、歡悅戲水的魚群、長勢喜人的柑橘……夫妻倆一臉笑容,一種滿足感油然而生。“再過一陣,就要賣豬兒、魚兒和柑兒了……今年收入不錯!”姜代華說。
有人說,姜代華是靠養豬、養魚、種柑橘走上致富路的小康之星。他卻說:“我就是一個農民,是黨的政策好,讓我每天干著‘有搞頭’的事!”
姜代華家位于淺丘山區,以前交通十分不便,初中文憑的他曾在1995年、2011年兩次外出打工。
“1995年,我把家里的茅草屋修成了土墻房,欠了不少債,就跟著老鄉一起外出打工。”姜代華回憶說,“還完債,我又在家里待了幾年,日子越過越惱火。1999年,我把房子改修成磚瓦房。2011年,我又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到江蘇打工,主要從事暖氣安裝。”
隨著父母年事已高,姜代華夫妻決定返鄉。“在外打工6年多,家里的磚瓦房又爛了,我們用攢下的錢修了這棟小樓。”
姜代華新修的小樓。
樓房建起了,積蓄也用掉了一大半,如何發展產業致富呢?這讓夫妻倆很迷茫。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引導下,夫妻倆開始尋找項目。一個偶然的機會,姜代華聽說水產養殖可以掙錢,在向扶貧工作隊請教,并向周邊養殖戶學習后,便下決心搞水產養殖。姜代華考慮得很周到:自家附近的古井水庫可以解決水源問題,撂荒的低洼地可以改造成魚塘。
說干就干,夫妻倆流轉了16畝荒地,建起魚塘,主要養殖江團、銀鱈魚等。為了養好魚,姜代華還專門去學習了新技術,增設了新設備,“以前掌握的技術大多過時了。你看!我手機上的這個APP可以控制魚塘的增氧機,只要數值低于4,我在手機上一點,增氧機便會開始工作。”
如今,成片的魚塘、現代化的智能設備、科學的喂養方式……姜代華的養殖之路越走越順,“我的魚塘每年產量約4萬斤,純收入約20萬元。加上柑橘和養豬的收入,每年輕輕松松就能掙30多萬元,小日子越過越幸福。”姜代華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同時,姜代華還不忘帶動周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季節用工、收購青飼料等方式,幫助他們增加收入。“下一步,我想建合作社,把養魚產業做大做強,吸納更多鄉親一起加入,一起致富。”
我們村的小康“密碼”
11月25日一大早,古井村迎來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該村黨支部書記宋建國像往常一樣,來到村里新發展的雷竹產業基地。這里是宋建國每天“打卡”的工作點位。一眼望不到邊的山林里,生長著一排排綠意濃濃、約一人高的雷竹。在宋建國眼里,這些新栽的雷竹是村上建立“竹藝名村”、發展新興產業的著力點。
無心插柳柳成蔭
“死資源”變“活資產”
今年45歲的宋建國是古井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土生土長的“古井人”。對古井村近年來發生的變化,他了然于心。
古井村因人們圍繞一口古鹽井居住而得名。與古鹽井相隔幾十米,就是聞名全國的九龍山省級森林公園,有著“千年古剎竹林寺”“一線天”“龍脊山”等景點。多年來,村民守著獨特的資源,卻過著窮日子。
如何讓“死資源”變“活”?村兩委一直在思考并探索著。在宋建國看來,要改變現狀,必須緊扣“旅游”二字。
轉機出現在2011年。一家公司看中了古井村獨特的旅游資源,到村里流轉了1500余畝土地,投資4000余萬元集中打造鄉村旅游新景點。“這對古井村而言,可謂喜從天降。”宋建國回憶道,村上盡心盡力,協助公司落地發展。
經過4年多時間的用心打造,村里大變樣: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鄉村旅游開始起步,特色產業迎來新機遇。
然而,2015年,該公司資金鏈斷裂,停止了對古井村的繼續注資。沉寂2年后,2017年,政府部門決定收回該公司在村內流轉土地的經營權,重新“包裝”后再次招商,成功引進琨玉瓏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200余畝種植晚熟柑橘,并成立玖隆生態水果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全村將2500畝傳統糧油作物區改造為高標準水果產業園。初步預計,產業園正式投產后,每年可為全村帶來3500萬元收入,人均增收1.16萬元。
有心栽花花自開
農文旅融合敲開“小康門”
“如果說2011年至2017年,村里處于被外界助推成長的‘無心插柳’階段,那么之后,則屬于村里內驅力爆發的‘有心栽花’階段。”對于近年來的發展,宋建國如是說。
如何發展,既能為村上留住生機,也能留住商機?“旅游”一直是村上發展的突破口。村兩委將目光瞄準了村內的“千年古剎竹林寺”。2018年,村上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決定將產業發展與文化相銜接,以村集體入股形式,在村上發展1500畝,栽植以觀賞竹和食用竹類為主的竹品種,建立竹產業基地,將古井村打造成丹棱的新文化地標“竹藝名村”。目前,一期已經栽植了500余畝5萬余株雷竹,預計3年后見效益。未來,這里將成為村上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大亮點。
熟悉古井村的人都知道,3D文創動漫是古井村進入大眾視野的一張名片。2019年,村上積極爭取項目資金80余萬元,對一期58戶房屋外墻進行風貌改造。墻繪3D文創動漫,將古井村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3D動漫“網紅村”。同年,村上組織了一場大型體驗活動,吸引了成都、樂山等地游客前來。3D文創動漫不僅帶活了當地人氣,更帶火了鄉村旅游,為古井村聚集了更多人氣、商氣。
如今的古井村,入眼皆風景,是丹棱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典型代表。未來,該村還將加速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速度,繼續探尋生態美與農民富的奧秘,實現“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勞動變運動、空氣變人氣、產品變禮品、青山變金山”的“小康”路。(鄭順 王琴 彭威楠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