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1-26 09:55:20
責任編輯:何海娟
丹棱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地處總崗山脈和長丘山脈。2014年,全市精準識別的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在丹棱縣,老峨山片區還有集中連片的9個市級貧困村,是全市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丹棱縣舉全縣之力、聚各級之智,高位謀劃,精心部署,深化攻堅舉措、強化政策落實、激發攻堅動力、凝聚攻堅合力,推動各類資源、各種要素、各方力量,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脫貧路。
奔康大道助力山區群眾致富奔康。
煌煌偉業,事實為證。經過多年汗水澆灌,丹棱縣脫貧攻堅喜迎“收獲季”。2016年年底,丹棱縣21個省市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在全省、全市率先實現整體脫貧,并代表四川省首站通過“國檢”,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片“區外脫貧攻堅先進縣”。
高位推動 高效推進
聚起上下同欲攻堅合力
作為事關長遠的系統工程,丹棱縣脫貧攻堅這盤大棋何處落子?如何快速精準脫貧,摘帽拔窮根?
丹棱縣謀定而后動,從頂層設計出發,抓住核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高標準定位、高標準規劃、高效率推進,高質量實施“四個連片”創新舉措(規劃連片實施、產業連片打造、基礎連片建設、環境連片營造),抓牢抓實產業就業、低保兜底、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五大重點工作,建立“五個一”幫扶機制,用心用情用力幫扶,聚起上下同欲攻堅合力,形成上下聯動“一盤棋”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縱觀該縣21個省市貧困村,有著顯而易見的“通病”: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脫貧難度大,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全力擺脫貧困,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迫切期盼。丹棱縣精準發力,為這個難題尋求答案。
五年扶貧路,一路走來,丹棱的腳步堅實而厚重。自2015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該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建立了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脫貧攻堅責任制,構筑起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合力攻堅的“點、線、面”扶貧工作布局,并把“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監管”貫穿始終,因戶制策、因人制宜、精準施策,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變政府“配餐”為群眾“點餐”,全力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唯有實干,方能決勝。推進脫貧攻堅,丹棱縣擲地有聲。貧困的“痛點”在哪里,扶貧的重點就落到哪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丹棱縣發現,增收是脫貧的根本,產業是增收的支撐。該縣因地制宜,立足實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示范基地,科學提出“七彩農業·四好新村·多味丹棱”發展規劃,并著力實施“九大提升行動”(產業奔康、旅游奔康、村集體經濟、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保扶持、環境氛圍、信息檔案),軟硬兼施,同步發力,真扶貧、扶真貧,真抓實干,帶富一方百姓。
強根固本 深度攻堅
打造丘區脫貧攻堅新樣板
脫貧攻堅,丹棱縣有著特殊性。全市精準識別的4個省定貧困村(萬年、三合、岐山、廖店)全部在丹棱縣。這4個村地處老峨山片區,平均海拔800米以上,過去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條件艱苦。大山封閉了這4個村與外界的聯系,貧困成為山區群眾的“代名詞”。這4個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是丹棱縣深度攻堅的“主戰場”。
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如何確保對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丹棱縣以4個村為核心,綜合研判地形條件、氣候特點、土壤性質、產業基礎等,確定規模連片發展的思路,綜合提升茶葉、核桃、脆紅李、獼猴桃種植和肉羊、長毛兔、林下雞養殖,推廣種養循環一體發展模式,并同步注入旅游元素。
養羊專業戶靠勤勞致富。
11月19日,在丹棱縣張場鎮萬年村4組,已脫貧戶王太洪正在羊圈里給山羊投食草料。今年,他家喂養了30余頭山羊,不久前以40元/公斤的價格賣出了12頭,收入2萬余元。
王太洪說,他2015年開始喂養山羊。作為政府養殖業“135”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當年,他家獲得政府補助1.4萬元,用于修建羊圈,并養了20只山羊。通過養山羊,他家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依靠種養殖業,我家的收入不斷增加,同時,也感受到村里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太洪深有感觸地說,去年,他家種植了5畝多茶樹,養殖了20余頭山羊,收入近6萬元;今年,他在茶園里套種了脆紅李,加上林下雞養殖,預計年收入近8萬元。
對山區群眾而言,要想真正做到富腰包,基礎設施改善是關鍵。談到基礎設施改善,4個村的群眾最常說的就是“奔康大道”。“我從來沒想過,村莊會有今天這般模樣。”丹棱縣張場鎮廖店村村民廖秀芬說。
廖店村地處丹棱縣西部山區,是該縣最偏遠的小山村。過去,因為山高,修建道路是個大難題。
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廖店村實現“美麗蛻變”。
2017年,隨著奔康大道的全線通車,給4個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奔康大道的修建,不僅帶動沿線4個原省定貧困村和5個原市級貧困村3024戶10952人增收致富,還將沿線特有的自然資源融入國家鄉村公園大開發、大發展環境中,為當地群眾鋪就一條奔康致富“高速路”。
眾人拾柴火焰高。該縣多措并施,全力跑出了脫貧攻堅“加速度”,成功走出了一條丘區脫貧攻堅新路子,建立起丘區脫貧攻堅的“丹棱模式”。
建立機制 鞏固成效
決勝攻堅圓夢全面小康
摘掉“窮帽”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果,使產業實現永續發展,讓建檔立卡貧困戶源源不斷增收?丹棱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該縣緊扣“高質量”和“全面”兩個基點,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地域特色的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效。
果農為桔橙套袋。
實現整體脫貧“摘帽”的目標,不是重點,而是新的起點。消除絕對貧困后,丹棱縣脫貧攻堅戰的重心逐步轉向提質增效、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上。
又一次的背水一戰,丹棱再次堅定信心,不勝不還。該縣積極探索,通過個體獨立發展向多元合作發展轉變、種植養殖局部鏈條向農文旅融合發展全鏈條延伸轉變、單渠道產業增收向多渠道財富增長轉變“三種轉變”途徑,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解決全縣相對貧困問題,向全面小康快速邁進。
縱向成鏈,橫向成群,借力“三種轉變”途徑,丹棱縣已初步建成丹橙現代產業園區、九龍山產業園區、安溪河流域產業園區、茶葉產業園區、脆紅李產業園區五大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以水果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51萬畝,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00余家,現已覆蓋全縣5個鄉鎮、90%以上的相對貧困戶。
這僅僅是解決相對貧困的第一步。丹棱縣還通過打造國家鄉村公園PPP項目、橘園新城、幸福古村·齊樂桃源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等大投資額的旅游項目,帶動產業鏈條延伸,促成相對貧困戶趕上農文旅融合的旅游“大巴”,增加鄉村旅游業態,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實現全產業鏈增收,助力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正是因為有了鄉村旅游的帶動,丹棱縣順龍鄉幸福古村成為農村變景區、農民變導游、民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變農家體驗系列旅游產品的“田園綜合體”。
眼下,正是脫貧攻堅“期末考試”的關鍵環節,丹棱縣將繼續秉持初心,篤定前行,用辛勤的汗水續寫脫貧攻堅新篇章,向全縣16.8萬名群眾交一份“滿意答卷”。( 王琴 向哲 杜艷 趙娜娜 文/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