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1-25 09:32:39
責任編輯:何海娟
洪雅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平壩分布在青衣江、花溪河兩岸,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
洪雅是生態大縣、旅游大縣,也是農業大縣。曾經,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模式讓大多數群眾守著“金山銀山”卻貧窮困頓,在貧困群眾中這類問題更為突出。
如今的洪雅縣,“茶鄉處處有茶園,茶園深處是人家。”行走在初冬的洪雅縣鄉村,漫山遍野的有機茶園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道路兩旁的果實綴滿枝頭,鄉親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幸福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
“以前,家里老人治病花錢多,又要供女兒讀書,很困難。”11月18日,洪雅縣止戈鎮青杠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余剛說。他家有4畝多地的茶園,但妻子照顧臥床的老人,他也沒有足夠精力管理茶園,要花錢請人幫忙。每年除去人工費等各種開銷,種植茶葉收入1萬元左右,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建檔立卡貧困戶修剪茶樹。
2015年,余剛一家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于醫療扶貧政策,家里老人看病報銷比例提高,還有家庭簽約醫生入戶為老人及其家人做體檢。
因病致貧是貧困群眾脫貧道路上的一大“攔路虎”。近年來,洪雅縣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為基礎的多重醫療保障體系。自今年1月以來,全縣還投入財政資金245萬元,發動3000余名村社干部、幫扶干部,面向困難群眾,先后開展3輪集中體檢篩查工作,讓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在洪雅,主要致貧原因分為三類:因病、因殘致貧占比55.9%;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占比40.9%;因學、因災、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占3.2%。只有真正瞄準短板弱項,集中優勢力量解決重點問題,才能有力推動各項任務落實。
為此,洪雅縣著眼于防止返貧的重點和難點,細化完善舉措,精準抓實“動態管理、預警監測、幫扶補短”三項任務,探索建立精準高效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累計監測、幫扶邊緣戶、監測戶185戶463人。
航拍青杠坪村村貌。
面對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的“硬骨頭”,洪雅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緊盯貧困村水、路、房和環境改善等民生實事,不斷加大資金投入,補齊脫貧短板。特別是將收入在貧困線邊緣、不符合貧困戶條件的農戶作為脫貧攻堅防控的重點對象,動員社會力量,拓展幫扶渠道,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止他們滑入到貧困行列。堅持現行標準,緊盯已脫貧和收入勉強高于貧困線的群體,堅持邊查邊改、立行立改,全面落實各種扶持政策,持續下足繡花功夫,在產業就業上發力、在精準聯結帶動上使勁、在落實保障政策上下功夫,堅決不讓一戶因幫扶不力而返貧。
為有效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保障問題,歷年來,洪雅縣共實施易地搬遷432戶、危房改造1059戶、“五改三建”1315戶。其中,易地搬遷人口中,“進城入鎮”183戶532人,占43%,有效解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房安全保障問題。
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飲水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全縣建成鄉鎮集中供水工程9座,供水人口約10萬人。村級集中供水工程180余處,供水人口8萬余人。對其余7萬名農村居民,該縣采用分散供水方法解決,2016年至2018年通過項目實施和管網補助,共計鞏固提升464戶1350名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基本解決全域安全飲水問題。
轉換模式 讓腰包鼓起來
脫貧只是起點,致富奔康才是目標。怎樣確保脫貧不返貧,帶領群眾奔小康,洪雅縣開啟了探索之路。
11月18日,位于洪雅縣中山鎮前鋒村的四川省雅雨露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茶香中,前鋒村5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玉霞和工人們忙碌在生產線上。
前鋒村依托茶產業,帶領建檔立卡貧困戶致富奔康。
“我丈夫去世了,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我養活。以前,我在家里種茶,一年收入1萬多,除去各種支出,純收入也就6000多元。現在,我在車間上班,收入更多了,還能照顧家里。”正忙著篩茶葉的陳玉霞說。她去年開始到車間上班,主要工作是篩茶、揀桿、裝袋等,每個月工資近3000元,加上原本的茶園收入等,今年收入預計有3—4萬元。
和陳玉霞一樣,在該公司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0多人,占員工總數的12%。他們的年收入將近3萬元,一年就能達到脫貧標準。
前鋒村位于洪雅縣城北方向,距縣城4公里,幅員面積7.8平方公里,溪河環繞,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在這里,幾乎每家每戶都種茶。全村以茶為支柱產業,現有茶園6000多畝,是省級文明村、四好村、環境優美示范村和國家級“一村一品”茶葉專業示范村。
前鋒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4戶133人,2020年5月村級建制調整后,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177人,目前已全部脫貧。2014年以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原前鋒村根據自身特點,揚長避短,確定發展茶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探索出一條帶動全村致富的新路子。同時,依托就業幫扶、兜底保障、產業獎補、易地扶貧搬遷等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實際困難。
“整村脫貧后,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放在了如何鞏固提升精準脫貧成果上。”前鋒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付志洪說,2018年,原前鋒村村委組織動員52名村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名),共籌資99萬元成立鄉緣農專業合作社和農幫農機專業合作社,盤活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旅游,圍繞茶產業發展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2019年,通過努力,該村又成功爭取到省級扶持集體經濟項目落地。
就近務工,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多掙錢。
該村通過成立宏圖茶業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模式,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流轉土地、 吸納務工、帶動發展。組織全村1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抱團建設扶貧茶葉基地。
依托本村生態品牌雅雨露茶業+資產收益扶貧,實施50萬元資產收益項目,擴大茶葉加工銷售能力,為全鎮50戶無勞動力戶提供穩定財產性收益,同時新增就業崗位20個,優先提供給困難群眾,切實幫助他們進一步增收。
如今,洪雅縣各鄉鎮紛紛轉換發展模式,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結合起來,積極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以獲得出租土地、進廠務工、入股分紅三份收入,脫貧后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家門口掙錢即可滿足生活需求,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抱團發展 攜手奔向小康
如何讓困難群眾在致富奔康路上越走越遠,是洪雅縣委、縣政府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7年以來,洪雅縣堅持突出重點,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模式、新機制,根據各村不同特點和群眾意愿,出臺了《洪雅縣“抱團”發展扶貧產業試行辦法》,充分發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撬動作用,在條件成熟的村建立扶貧產業基地,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以三種抱團方式,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切實“扶起來”,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扶貧新路子。
第一種“自己干”。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自主發起,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建檔立卡貧困戶既是土地資金的參與投入者,又是管理者,增收致富意愿強、動力足。再吸收一些自愿參加的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合作社成員,共同增收致富。
第二種是“合伙干”。在雙向選擇前提下,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以土地資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參與合作社收益分配,還可在合作社務工,多獲取一份收入。
第三種是“跟著干”。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項目資金,量化為股金,讓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保底分紅”,獲得穩定收入。
通過“自己干、合伙干、跟著干”三種抱團方式,洪雅縣將零散的產業集中到一起,依托現有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域內發展良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發展。2017年—2019年,該縣圍繞鄉村旅游、茶葉、藤椒優勢產業,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引領,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861.8萬元,帶動社會投資2300萬元,與37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設37個扶貧產業基地,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戶數3103戶。
抱團成效很快顯現。目前,全縣抱團發展藤椒種植面積544.42畝、柑橘158.5畝、獼猴桃58.57畝、李子127.88畝、茶葉347畝、中藥材50.792畝、楊梅14.6畝、紅梨73.48畝、香蔥46畝;養殖業方面,發展香豬養殖138頭、水牛養殖73頭、能繁母豬養殖36頭;加工業方面,發展新型竹編加工企業1家。
不僅如此,通過抱團,產業形成規模化發展。目前,中山鎮前鋒村的雅雨露茶葉、將軍鎮保坪村的金花坪貢茶等數十個品牌形成,知名度、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此做法被四川省發改委作為易地搬遷推進后續發展先進經驗在全省推廣。
攻堅克難勇拼搏,勠力同心斬窮根。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可持續的扶貧成效日漸凸顯,村子路暢通了、產業增多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腰包鼓了……靠著村村有特色產品、戶戶有增收產業,洪雅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脫貧奔康之路。2017年年底,洪雅縣提前3年完成貧困人口減貧任務。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脫貧攻堅先進縣。如今,洪雅縣5271戶1535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質量正在持續鞏固提升中。
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昂首闊步齊奔小康。洪雅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上下一心,步履鏗鏘,正向小康生活大踏步邁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