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10-19 09:07:57
責任編輯:熊莉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時代在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在改變,但有些東西卻歷久彌新,就算曾經被短暫遺忘,依然能在某一個時刻被喚醒。
近日,記者采訪了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70年代和21世紀初的三代人,聽他們講述一碗糊、一粒飯和一個雞腿的故事。
□本網記者 周華
收割水稻。熊武 攝
“40后”李奶奶 吃不飽的日子就靠一碗糊
20世紀50年代,剛誕生不久的新中國還未從創傷中恢復,便遭遇了三年困難時期,距今雖已一個甲子的時光,家住眉山城區大石橋街道的李鈺平老人卻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候我才十一二歲,家里有3個兄弟姐妹,我是老大,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吃的東西,大人把僅有的一點米拌著紅薯、瓢兒菜、青菜煮成一鍋湯水糊糊,菜多米少,他們自己還舍不得吃,就吃糠粑粑、紅苕葉、軟雀兒。”
回憶起當年的日子,李奶奶有些激動。“哪像現在的生活這么好,那時候十天半個月吃不上一頓整米飯,肉更是半年一年才吃得到一回,米、面、油要票才能買,都是限量的,一家人全靠母親去山上開荒種菜。”
李奶奶說,農村的日子更不好過,枇杷樹皮、榆樹皮、榆樹葉、燈籠草、漿豬草、胡豆苗……只要是能吃的都吃。沒有肉就逮蚱蜢,用谷子稈串起燒著吃,或者逮棬子樹上的蟲烤來吃,但棬子樹蟲吃多了要中毒。很多人全身水腫,特別是腳腫得厲害。有些人太餓了,走在路上突然就倒了再也站不起來。“有些地方‘舀水不上灶’,沒吃沒穿,衣服補丁加補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日子苦得很!”
生活困苦,小孩也要幫著家里做事。放學早或者星期天,李奶奶都要背上背篼去割馬草、牛草、豬草,撿煤炭花兒賣了貼補家用,每次一大背篼只能換幾毛錢。
“日子真的苦,每口吃的,每件用的,都惜著用。”李奶奶說。
從艱苦年代走過來的人,“勤儉節約”四個字已經深深烙印進他們心里。他們會撿孩子不穿的舊衣穿,會吃完孫兒碗里的剩菜剩飯,會為各種浪費現象嘆息、呼吁,也會對子女嚴格教育。
讓“光盤”成為一種時尚。記者 周華 攝
“70后”劉女士 小時候掉一粒飯就會挨打
采訪劉女士,是在一個秋日晴朗的中午。走進劉女士家,她正在將打包的剩菜剩飯挑出來喂狗。“今天親戚們小聚,吃完見有剩的就順便打包了。”劉女士說,聚餐打包是她一直以來的習慣,親戚朋友們以前不以為然,現在也開始跟她學。
“我勤儉節約的習慣是從小被爸爸打出來的”,劉女士笑著說,“小時候物資還不像現在這么豐富,米飯是不缺了,但肉卻不是頓頓都有。新衣服要過年或者換季才買,那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因為有肉吃、有新衣服穿。”
回憶過去,劉女士打開了話匣子。“那時候的餐館很少,去餐館里吃飯的人也少,家家戶戶都是在家做飯吃。”小時候,劉女士經常陪著母親去糧站買米買油,然后一起扛回家,“每次我都喜歡倒米,把一袋米倒進米桶,嘩啦啦的聲音很好聽,一粒米都不能掉出來,還要把袋子尖角里藏著的米摳出來,保證一粒不剩。”
“家里餐桌上的菜很簡單,一份炒素菜一碟泡菜就可以下一頓飯。雞蛋、牛奶、肉都是稀罕物,媽媽偶爾會買來打一頓‘牙祭’,剩菜剩飯永遠不會倒掉,熱了又熱直到吃完。”她說。
劉女士的父母都是從困難時期苦過來的人,非常節約,對劉女士從小就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比如吃飯不能掉飯粒、碗里的菜不管喜不喜歡必須吃完、離開房間隨手關燈、洗完手水龍頭要擰緊……而年幼的劉女士經常會忘記,于是就招來一頓“爆炒栗子”或者“筍子炒肉”。
“剛開始也委屈,但父母會給我講當年他們艱苦的日子,會告訴我這些東西多么來之不易,有父母的榜樣教育,慢慢地就養成習慣了。”劉女士告訴記者。
直到現在,劉女士這些習慣都如影隨形:在單位食堂吃飯,不管味道如何,打進餐盤的飯菜一定吃完;在外面聚餐,剩下的菜也會打包回家;在家里,她不僅自己做到“光盤”,還要求家人一起“光盤”。
20世紀70年代,雖然已走出了困難時期,物資依然比較匱乏,特別是在廣大農村,有很多像劉女士一樣的人,他們對父輩的艱辛感同身受,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他們愿意踐行勤儉節約這個優良傳統,并將之發揚和傳承。
讓“適量”成為人們就餐的共識。記者 張丹梅 攝
“00后”陳宇航 忘不了那個雞腿和那張笑臉
出生于2005年的陳宇航,目前在眉山城區的一所中學讀高中。近日,記者趁著他放歸宿假的空檔,聽他講述了一個雞腿的故事。
陳宇航小時候,家里的長輩會常給他講以前艱苦時期的故事,但他從小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要什么就買什么,對那些故事沒什么感覺。
“小時候肚子從來沒餓過,家里隨時都有吃的,爺爺奶奶生怕我餓著,每天除了正餐,要弄很多東西給我吃。”陳宇航說,不合口味的食物吃一口就不吃了,誰勸也不聽。“雞蛋只吃蛋黃,面包只吃最里面一層,最不愛吃蔬菜和水果……”陳宇航向記者歷數他曾經的壞習慣。
“年紀小,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也不認為自己有什么不對。”陳宇航說,“直到10歲那年的寒假發生的一件事,讓我發生了改變。”
2015年寒假,陳宇航跟著媽媽到洪雅走親戚。出發時正好經過一個炸雞店,媽媽就買了一盒炸雞。他在車上把喜歡的雞翅和雞塊吃了,雞腿吃不下了。“那個村挺偏遠的,當時車只能開到山下,剛下過雨,腳上全是稀泥,有些地方是媽媽抱我走的。”陳宇航說,“提著袋子很不方便,我想把雞腿扔了,但媽媽不許,就只好一直提著。”
到了親戚家,有一個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一直盯著陳宇航。“他穿的衣服很單薄,而且不太合身,感覺不是他自己的。”陳宇航的媽媽告訴他,這是表弟,表舅和表嬸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表弟和他的爺爺奶奶。“他一直盯著我手里的袋子看,我就把袋子遞給他。他打開后的表情我永遠也忘不了。我說‘給你吃’,他一下就笑了。”表弟看見炸雞驚喜又羨慕的表情,讓陳宇航記憶十分深刻,自己經常吃的食物,原來對一些人來說是多么奢侈。
隨著年齡漸漸增長,陳宇航開始去琢磨長輩嘴里的那些故事,通過網絡、電影了解那個時代,也了解更多和“饑餓”“資源”相關的訊息。“饑餓離我們并不遙遠,如今全球有近7億人正在挨餓,我們有什么資格浪費食物呢?”陳宇航說。
如今的陳宇航,已經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在學校就餐看見有同學浪費還會上前制止,看見有水龍頭滴水也會去擰緊。“能做一點是一點,如果學校組織這類的宣傳活動,我也會積極參與。”陳宇航說。
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孩子,對“饑餓”兩個字幾乎沒什么概念,他們大多無法感同身受,無法去體會物資匱乏年代的人們的經歷和遭遇。像陳宇航,還能因為一個特殊的偶然事件去改變看法,更多的孩子,要怎樣去幫助他們找到這個“點”?敬請關注系列報道下期。
【短評】
居安思危 勤儉節約須踐行
□知微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水平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五谷豐登,生活富足,人們漸漸不用為吃不飽肚子而擔憂。但隨之而來的餐飲浪費現象令人痛心!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
據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目前有近7億人遭受饑餓;過去五年,饑餓人口持續增多;新冠肺炎疫情更威脅1.32億人的食物及營養安全。觸目驚心的數據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任何時候都應當牢記曾經的苦難,居安思危,做到有備無患。我們都應當把勤儉節約當作傳家寶,抵制“舌尖上的浪費”,以奢靡、攀比為恥,以節約、打包為榮,帶頭開展“光盤行動”,在單位吃工作餐適量取餐,外出就餐吃多少點多少,參加聚會剩余飯菜“兜著走”,在家用餐不僅不浪費,還要樹立勤儉節約的好家風,為子女做好榜樣。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從自身做起,一個人影響一片人、帶動一群人,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舉動,乘以14億人就是壯舉。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踐行勤儉節約,永不過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