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10-16 09:15:57
責任編輯:熊莉
【開欄語】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于一個人而言,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勤儉節約是興旺和諧的關鍵;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勤儉節約是繁榮昌盛的重要保障,是任何時候都必須秉承和弘揚的優良傳統。即日起,本報推出《勤儉節約永不過時》系列報道,弘揚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使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潛移默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
買米買菜、解決三餐,本是生活里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可當我們坐在餐桌前吃著可口的飯菜時,又有誰會想起它們是怎樣來的呢?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讓我們跟著種糧人、種菜人、養豬人,去看一粒米、一棵菜、一塊肉的旅程,感受一蔬一飯的來之不易。
□本網記者 余毅 文/圖
滿倉的稻谷,是大半年辛勞的凝聚。
大米“誕生記”
“這段時間天天都是雨,幸好收谷子那段時間不是這種天氣,不然今年的水稻就白種了。”10月14日,東坡區通惠街道城南社區三組的左秀容見又是一個陰雨天,忍不住和丈夫感慨道。
58歲的左秀容家種了2畝水稻。對于農民來說,種植水稻就像做一個大工程。左秀容介紹,清明前就要將稻種泡好,育苗田也要整理好。“田里的土壤都翻過來,然后放水泡田。關鍵是稻田里面的土壤一定要松。”左秀容說,泡好的種子要撈到薄膜棚里,發芽后再撒到育苗田,30多天后秧苗長起來就可以插秧了。
挽起袖口和褲腳,面朝水田背朝天。這就是我們對插秧的直觀印象,也知道其中的辛苦。但在左秀容看來,這不是最辛苦的。“水稻栽種到水田后,要隨時管理,除草、打蟲、引水、放水等,事非常多,很辛苦。但最辛苦的是收割。”左秀容說。
隨著水稻成熟,一株株都彎下了腰,稻穗上結滿了一顆顆飽滿的谷粒,金黃金黃的,散發出淡淡的稻香。處暑收黍,白露收谷。聽起來是豐收之美,甚至還有些詩意。可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收割稻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稻田集中的地方有收割機,方便快捷。可左秀容家稻田面積不多,周圍田地都是種菜、種果樹的,收割機無法進入,只能靠她和丈夫人工鐮刀割稻谷、手工脫粒。
秋收那幾天,凌晨4點多,夫婦倆就到田里開始忙碌。左秀容麻利地割稻,丈夫則負責用拌桶脫粒。左秀容說,脫谷粒是辛苦的力氣活,割稻谷也不容易。彎腰割稻,一干就是幾個小時,連續幾天下來,渾身酸疼。而且稻葉和稻谷上都有細刺,割得手臂生疼,太陽也曬得臉火辣辣的。“雖然是早上干,但還是熱得很,汗順著我這頭發往下流。”左秀容說起收割,連連喊苦。
水稻收割在入秋不久,天氣炎熱。“我們一般早上九點多就回來了,那時候太陽才剛出來,就是這四五個小時,起碼流一兩斤汗水。”左秀容說,下午一般五點過才到田里,割到晚上八點左右,不然太熱了會中暑。
雖然收割時候要盡量躲著日頭,但左秀容卻不希望下雨涼下來。稻谷在收獲時,如連遇陰雨,未能及時收割脫粒或是曬干,稻谷就會發芽。“有一年我的水稻在桿子上就發芽了,只能拿來喂雞了。”左秀容說,曬谷比收割還要重要,收回來要是遇到連續陰雨天氣,不能及時曬干稻谷,長芽或是霉變了,一年辛苦就白費了。翻曬、清掃、除雜……這個過程自然又是汗水浸透衣背。
“種地辛苦,付出了才有收獲。只有我們種糧食的才曉得有多不容易。”左秀容說,她家今年收了2000多斤稻谷,晾曬后都收入倉里,要拿到打米房加工后才是大米。她有時在外吃飯看到有人將白花花的大米飯倒掉會很心痛,那都是一粒一粒種出來的。
楊群英在地里栽油菜。
蔬菜生長記
鮮嫩的豌豆尖、綠油油的空心菜、新鮮的茄子……10月13日早上8點多,楊群英剛在眉山城區寶華寺市場擺好攤,就有不少市民來購買。新鮮嫩綠的豌豆尖尤其受歡迎,市民你抓一把、他抓兩把,大半背篼嫩豌豆尖很快就被“搶”光了。間或有市民討價還價,楊群英還沒說話,就被其他市民回了過去:“這是嬢嬢自己種的菜,不說種菜不容易,就是一根一根掐豌豆尖也惱火呀。”
“這豌豆尖是今年的頭茬,都是我今天早上從地里掐的。”給顧客稱好豌豆尖的楊群英笑了笑,“他們都說比起種其他蔬菜,豌豆尖投入少、見效快,省工省力。其實呀,一樣辛苦。”楊群英介紹,她種了四五分地的豌豆尖,和種其他菜一樣,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64歲的楊群英是東坡區通惠街道城南社區居民,種菜賣已經十多年。她的菜地里,根據時令,從茄子、辣椒、秋葵到蘿卜、青菜、花菜等各種蔬菜都有。每天凌晨4點多就起床收菜,然后挑到菜市場。一邊走一邊賣,一個多小時才能到。不進城賣菜時,楊群英就到菜地里忙活,種菜、搭架子、除草……
今年8月底,楊群英把種南瓜的一塊地騰出來,鋤地、油枯打底肥等一系列工序后,挖坑點種,再用薄膜將其蓋上。“三四天豌豆發芽破土,到四五天就能看到豌豆苗。”楊群英介紹,半個月左右還要一根一根扯草,不然豌豆苗被搶了養分長不好。“從下種算起,一個多月就可以采摘頭茬豌豆尖了。”
采摘豌豆尖并不輕松。凌晨4點多,黎明前最黑的時候,楊群英已經頭上戴著電筒,彎腰在地里掐豌豆尖了。“有的菜農是前一天下午收菜,我都是當天一早起來收,這樣更新鮮。尤其是夏天,一般九點多就熱了,白天收菜蔫得快。大家買菜喜歡挑好看的。”
“這個季節摘菜要好過點,雖然還有蚊子,但比熱天時候少多了,也沒有冬天那么冷。”楊群英說,豌豆尖不壓秤,兩個多小時也就收十多斤。遇到下雨天,楊群英穿上雨衣、雨靴,一樣起早。“菜不等人,該收的時候不收就‘老’了。”楊群英說,今年雨水有點多,種的豌豆好多都消苗了,補種了幾次。再就是今年天涼快得早,豌豆尖長得慢,往年這時候都收幾輪了。
賣完菜回家,楊群英又在地里忙開了。半蹲在菜地里栽油菜,手腳都沾滿了泥土。忙完后,又拿起鋤頭挖地。“地里的活怎么干都有。那小塊地的大蒜是昨天種的,這塊地栽油菜,接下來我打算把旁邊地里種上花菜。”路過的熟人打趣她,這么大年紀了還種這么多菜搞得這么辛苦干嘛。
“不種難道讓地空著嗎?太可惜了。”楊群英說,女兒一直勸她別種菜了,雖然都是澆水、翻土、下種、施肥等看似簡單的工作,但日復一日的,很磨人、太辛苦。她卻舍不得讓地閑置,雖然種得少點,但也算是有收成。
每一塊豬肉背后都有養豬人的辛勤。
肥豬養成記
“外公,這塊肉太肥了,我不想吃。”隨著孫子俞鼎峰的話音,一片肥瘦相間的回鍋肉被扔到了桌上。來不及阻止的鄒汝清一邊夾起那塊肉放進自己碗里,一邊告訴孫子,要愛惜糧食不能浪費。這是日前家住我市城區文忠街星光苑小區的鄒汝清家飯桌上的一幕。
“每一粒米來之不易,每一片肉也來之不易呀。養豬同樣很辛苦。”56歲的鄒汝清拉著孫子坐到一旁,給他講起了自己養豬的故事。
2016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鄒汝清想要更多照看家里。于是,他修了豬圈,買了幾頭豬,開始了養豬人的生活。
鄒汝清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了,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是給豬做吃的。他說雖然豬食是前一天煮好的,但冬天天氣寒冷,都要再熱一遍才能喂。不過喂完豬之后還沒完,還要打掃豬圈,將糞便清理干凈,然后再用水沖洗干凈。忙完這些,鄒汝清才有時間簡單扒幾口早飯,接著就要騎三輪車去買豆渣。
養豬不僅僅是一個喂養的問題,還要想辦法降低成本。因為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抗風險的能力。鄒汝清說,相對飼料,豆渣更便宜一些,煮的時候再加上自己種的苕藤、青菜等。買完豆渣回來,就要準備下午的豬食、抽時間料理一下地里的活兒。下午四五點,又要給豬喂食、沖洗豬圈、給豬做檢查。
“你是醫生嗎?還會給豬做檢查?”面對孫子的問題,鄒汝清忍不住笑了。他回憶道,一開始沒經驗,豬喝水的水槽放在豬圈里,有一頭豬睡到里面,受涼感冒了。將豬治好后,為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鄒汝清將水槽換成了豬水咀,豬一咬就有水出來。他也到其他養豬戶家了解、請教獸醫、買相關書籍鉆研……利用一切方法學習,直到學會自己打疫苗、配藥打針、給母豬接生。母豬深夜下崽兒了,白天勞累一天的鄒汝清徹夜守在母豬旁邊,常常是等著等著就靠著圈墻睡著了;小豬生病了,他整夜守在豬圈里,喂藥、打針、悉心照料,直到小豬完全康復。
“養的母豬第一次下崽是在2017年除夕夜,整得年夜飯都沒吃上。”鄒汝清回憶,當天就知道母豬可能會當晚下崽,沒想到快要吃年夜飯時母豬才開始生豬崽。鄒汝清一直守著,親手接生,將一只只小豬放到保溫燈下取暖。那次,母豬生了12只小豬,忙完已經是凌晨5點多。顧不上休息,鄒汝清又要忙著去熱豬食了。母豬生下小豬后的一個多星期,鄒汝清每隔五六個小時都要抱小豬到母豬身旁吃奶。
養豬很辛苦,每天起早貪黑,夏天晚上點蚊香,冬天要在屋里加一層塑料布保溫。為了更好地照料豬,鄒汝清每晚只能睡在豬圈旁邊的小屋里。
“豬要養一年才能出欄,是賺是賠都得到時候才能知道。”鄒汝清說,養豬的收益比不上外出打工,有時候也就賺點煮制豬食、打掃豬圈之類的辛苦錢,有時候可能還不夠這些人工成本。
短評
一蔬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丫丫
田間地頭插秧、除草、澆水的場景,一個個烈日當空的午后被汗水浸濕的臉頰……種糧人、種菜人和養豬人的故事,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蔬一飯,都是汗水的結晶,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有限而珍貴的禮物。一粒種子,經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最終變成口糧;從一顆豌豆變成豌豆藤再到豌豆尖……這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知道其中的辛酸。朱子家訓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因為覺得花錢就能買到飯菜肉而任意浪費,認為自己花錢的事,便可任性為之。唯有珍惜,方顯感恩;唯有節約,方有擔當。
勤儉節約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讓中國人“糧滿倉”;節儉,讓中國人“食有余”。雖然近些年的連年糧食豐收讓我們告別了缺糧歷史,但我們應該牢記“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局面來之不易,牢記“豐年要當歉年過,有糧常想無糧時”的古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小處說,勤儉節約所擔當的,是勤儉致富的家庭責任和倡導文明的社會責任;而往大處看,聚沙成塔,節約糧食肩負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使命。
不負糧“辛”不負卿。我們要珍惜從田間到餐桌這一路的艱辛與不易,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營造好“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社會大氛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