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7-24 10:21:11
責任編輯:熊莉
民生無小事。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民生保障工作帶來了挑戰。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如何應對挑戰保基本民生?我市相關部門通過精準有力的政策出臺和落地,抓好兜底保障,守牢基本民生底線。
為關愛和保護兒童,今年6月1日,省內首部關于困境兒童安全保護工作規程——《眉山市困境兒童安全保護工作規程》正式實施,為全市困境兒童編織了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保護網絡;
為保障住房安全,我市狠抓老舊小區改造和土坯房改造等重點民生工程;
為做好養老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養老機構159個(其中,公辦養老機構117個,民辦養老機構42個),床位19849張,實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項目覆蓋老人7.7萬人。
老人在營盤村養老服務分中心活動室看電視。
□本報記者 陳甜 文/圖
用愛呵護成長
兒童安全有保障
7月21日上午,青神縣白果鄉甘家溝村兒童主任吳淑君來到留守兒童小園(化名)家,教她練習寫毛筆字。“昨天特意給她買了一套毛筆字帖,讓她可以在暑假里練練字。”吳淑君說。
小園拿出字帖、毛筆和墨汁后,端正地坐在桌子前準備動筆,卻不知道從何下手。“手指不要把筆握得那么緊,蘸點墨汁后,穩穩地一筆一畫寫就好。”吳淑君在一旁耐心地指導小園,看她還是有點茫然,便從背后環抱著她,手把手地教她寫字。
看到小園越來越熟練后,吳淑君才起身離開,準備去學校幫她填寫資料,為下學期上學做好準備。不僅如此,之前小園的小學家長會、初中報名會,也是吳淑君參加的。
吳淑君教小園寫毛筆字。
據了解,小園是一名困難家庭的留守兒童,母親在她1歲時離家,父親作為家里唯一的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小園一直和身有殘疾的奶奶一起生活。這些年來,吳淑君一直充當著小園家長的角色,幫忙照看家里和學習上的事情。
小園上幼兒園時,奶奶為了節約往返車費,常常把她送入園后就待在附近,中午用干糧果腹,下午再接她回家。吳淑君知曉情況后便和幼兒園商量,同意奶奶留校吃午餐。小園上小學后,吳淑君又為她申請了住校和生活補貼,大大減輕了家里的負擔。每到周末,吳淑君還負責把小園接回家……這樣的工作,吳淑君已經堅持了6年,并且還在繼續。
“作為兒童主任,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希望她能夠健康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吳淑君說,常年相處,她早已將小園視為自己的女兒一般看待。
實際上,全市像吳淑君這樣關愛著困境兒童的兒童主任還有許多。2019年,我市80個鄉鎮全部配備了兒童督導員,1336個村(居)全部配備了兒童主任。這些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大部分來自基層一線,長期和孩子們在一起。上崗之前,相關部門向他們發放《兒童督導員工作指南》《兒童主任工作手冊》,實行實名動態管理;同時,他們還要參加市上組織的學習和培訓,結業之后才能開展工作。
“除了人文關愛和日常關照,兒童的基本生活保障也必不可少。”市民政局兒童保障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機構有養育孤兒23名,散居孤兒204名,市兒童福利院臨時代養28名兒童,其中機構內養育孤兒享受每月1400元生活保障,散居孤兒、艾滋病感染兒童享受每月900元生活保障。
除此以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從2020年1月1日起,也能享受每月900元的基本生活補貼保障。
針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中發現的難題,由于有的困境兒童父母信息不全,難以確定失聯失蹤,出現了保障難的情況。7月1日,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印發《關于進一步細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工作中父母失聯相關材料辦理流程的通知》,加強“事實孤兒”的兜底保障,目前已認定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10名。
據悉,為更好地關愛和保護兒童,今年我市還印發《眉山市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政策宣講進基層”活動實施方案》,明確從今年6月到2021年6月,劃分4個階段以家庭監護、安全自護、親情溝通、工作履職等4個專題開展宣講,每月下基層不少于1次。目前,市縣兩級首輪宣講已經覆蓋6個區縣7個村(居),2000余名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監護人參與。
老人在營盤村養老服務分中心活動室看電視。
改造老舊小區
住房安全有保障
7月22日下午,位于丹棱縣城的縣農業局小區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關心著改造進度的小區住戶陳學奇從家里出來,四處逛逛看看,了解情況。
今年80歲的陳學奇是丹棱縣農業局的退休老職工,從1984年開始,就一直住在這個小區。幾十年來,他對這里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不愿搬走,但老舊小區存在的問題確實令人頭疼。比如,住戶隨意在小區搭建棚房養雞、養鴨、停車,原來的綠地變成菜園,空中通信管線私拉亂接,小區內雨污管道、道路、花臺等公共設施破爛,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好多住戶忍受不了這種情況,房子租的租,賣的賣,留下的都是我們這些舍不得離開的老職工。”陳學奇感慨地說。
經常關注時事的陳學奇,從新聞上了解到國家提出了要進行老舊小區改造的計劃,就一直盼望著什么時候可以輪到自家小區。這一天被他盼到了。
5月6日,丹棱縣拉開第一批18個老舊小區改造序幕,計劃用兩年時間對丹棱城區2000年以前具備條件的105個老舊小區實施提升改造,通過補齊功能短板、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文化內涵等方式,促進人民由“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陳學奇所在的縣農業局小區就在第一批改造名單里,并且將與臨近的水泥制品廠小區、周轉房小區、縣物資局小區等拆墻并院,一起改造。改造后的合并片區將增加綠化面積1257平方米、停車位121個、健身設施12套。同時,雨污水管和地面也能得到改造和黑化,徹底讓原來的“老破小”小區變成安全、舒適、便利的“新”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施工現場。
“拆墻并院的改造方式,可以讓小區布局更加合理。”丹棱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付剛介紹,該縣的老舊小區,多數是一些單位和破產企業的住宿和辦公區,面積大小不一。以首批進行改造的縣農業局小區、水泥制品廠小區、周轉房小區、縣物資局小區為例,這些小區住戶僅有幾十戶,公共空間很小。由于小區之間相鄰但又有圍墻阻隔,居民們只能生活在各自的破舊小院里。
拆墻并院之后,可以使這些小區住戶活動空間變大,共享環境、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建設成本,還能節省管理成本,原來的7個門衛可以由一家物業統一管理。”付剛說。
據了解,丹棱縣2020年計劃改造84個老舊小區,涉及2480戶約7440人。目前,第一批18個老舊小區和第二批14個老舊小區已全面開工,第三批和第四批也將陸續開工,爭取今年年底能完成80%左右。
“老舊小區改造和土坯房改造都是事關人民群眾住房安全的民生工程,接下來我們會堅持把‘保民生’工作放在首位,聚焦民生、改善民生,狠抓住房安全保障。”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6月底,全市已完成511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鑒定,并全部通過脫貧攻堅住房安全有保障現場核驗;全市土坯房改造開工8955戶,竣工5905戶;老舊小區改造開工93個,完工36個。
創新服務方式
養老服務有保障
“等她熏蒸好了,你也幫我把腳熏蒸一下吧。”7月22日下午,在東坡區尚義鎮營盤村養老服務分中心的活動室,60歲村民熊福華一邊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邊排隊體驗熏蒸。“自從村里有了養老中心,我每天都要來這里,跟大家一起聊天、看電視、下棋,非常愉快。”熊福華說。
據了解,該中心由營盤村黨群活動中心升級改造而來,于去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為了給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該中心還引進了專業服務公司外包養老服務工作,于去年9月正式完成交接。該中心共設置“七室兩廳”,包括活動室、醫務室、保健室、理發室、書畫閱覽室、餐廳等,已經成為老人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
“我們中心實行會員制,每位老人一年只需要出120元,就可以享受所有娛樂活動、健康咨詢和部分康養理療項目。”該中心負責人楊志勇介紹,了解到老人們對康養養生感興趣并且有需求,7月開始投入使用熏蒸桶。
志愿者上門為老人進行健康檢查。
“我每天都會來這里,一個人在家里太冷清,還是養老中心熱鬧一點。”50歲村民劉福秀說,子女們都外出打拼了,想要找個說話的人都很難,現在該中心給老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閑場所,大家在這里可以相互陪伴。
除此以外,該中心還組建了由低齡老人和留守婦女組成的互助養老服務隊、志愿者服務隊和由有技術專長的志愿者組成的專業服務隊三支隊伍,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急、助醫、助行等服務。為了激發大家互助養老服務的積極性,該養老中心實行了積分制。互助養老服務隊隊員對轄區高齡、失能、貧困、孤寡等特殊家庭困難老人進行服務,可以得到相應服務積分。
“積分既可以兌換養老中心的收費服務項目,也可以在定點超市兌換物資。”楊志勇說,希望通過積分制的方式,激發老人對生活的熱情,提高老人對服務工作的積極性,最終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依。
“從2017年底開始,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通過探索建立起了“政府扶得起、村里辦得起、農民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農村養老服務“四個三”機制,即建設鄉鎮、村、組三級陣地;組建互助、專業、志愿三支隊伍;開展信息化、集中式、個性化三種服務;提供黨政、部門、鄉鎮三個層次保障。目前,我市已累計建成養老服務中心34個、分中心156個、養老服務點302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