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侯 眉山網記者 王允浩 文/圖
當前,眾多“80后”“90后”一頭扎進新時代廣闊的農村天地,靠著主動作為、務實奮進,成為推動農村建設、引導村民發展的“主心骨”……在東坡區富牛鎮花橋村就有這樣幾位“80后”村干部,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踐行著責任與擔當,與村民一道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新農村。
袁敬敏:真抓實干,主攻鄉村振興“三大革命”
85后的袁敬敏是2018年富牛鎮回引的農民工致富帶頭人,同時也是一名復原軍人。看似精瘦的身材從骨子里就透露出干練,一談起工作能明顯感覺到激情澎湃。正是憑著一股干事的闖勁,袁敬敏很快得到村民認可,當上了花橋村村委會副主任。
拆違、河道治理、垃圾分類、鄉風文明建設……袁敬敏掰著指頭一算,每一項工作都不輕松,每一項工作又都跟自己有關。說起2019年花橋村申報“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袁敬敏更是感慨萬千。
鄉村振興中“三大革命”既是硬指標也是硬骨頭。“當時,花橋村需要完成244戶衛生廁所改造,要讓習慣了傳統旱廁的村民自費改造衛生廁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袁敬敏說。
為了將這項工作落到實處,袁敬敏每天天剛亮就出門,深更半夜才回家,頂著炎炎夏日奔走在家家戶戶,一戶一戶做通思想工作,一家一家量廁所、定方案、促施工。連妻子都說,“做村上的工作比在外面打工還辛苦”。就是靠著這樣的務實工作,花橋村最終超額完成任務,獲評“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袁倩:勇于擔當,堅守抗疫護村“第一線”
村上很有多細致工作,諸如資料整理、會議記錄、賬目管理等,都需要細心人來完成。文文靜靜的袁倩就是這樣的村干部,干起工作來總是一絲不茍,沒有出過一次差錯。
1989年出生的她,是會計專業大學生,曾在大型化工廠工作3年,是廠里的生力軍。2019年,袁倩辭去工作回到家鄉,一邊照顧家庭,一邊投入到村委工作。“除了負責村上細致瑣碎的日常工作,遇到極難險重的事情,我同樣當仁不讓。”袁倩說。
特別是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袁倩將女兒交給了丈夫照顧,自己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從早到晚,不畏嚴寒,挨家挨戶排查外地返鄉人員,每天進行信息核查、登記,監測體溫,還要積極參與到全村巡邏工作中,遇到扎堆聊天、聚眾娛樂的村民,立即前去阻止。
看著這個年輕女孩子都能挺身而出,越來越多的村民特別感動,積極參加到村上的志愿者工作隊伍,有人自愿值守駐點,有人捐助食品物資。袁倩靠著自己的身體力行,讓村民信服,進一步增強了村里的凝聚力。
楊福:傾情付出,用實際行動鞏固脫貧成效。
花橋村是市級貧困村,協助第一書記開展精準幫扶,是村干部的重要職責。1987年出生的楊福曾是星級酒店的廚師,看到東坡區大力發展晚熟柑橘,于去年8月回到花橋村,當起了現代果農,同時,也投身到村兩委工作中,主要負責脫貧攻堅工作。
雖然回村不到一年,楊福已經前前后后踏遍了所有貧困戶的門檻,只要提起貧困戶的名字,他都能夠娓娓道來這一戶的詳細情況。為了落實好精準到戶項目,楊福每天都往返于鎮村之間,回村后還要挨家挨戶通知,一遍又一遍地指導,扎扎實實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貧困戶楊友權已經年過六旬,視力也有障礙,家里其他人都外出務工,只有自己常年在家,家里的果樹面臨著無人照料的困境。面對這種情況,楊福主動當上了他的農技員,親自動手幫助他裁枝管理,修剪梳果,悉心照顧他的柑橘樹。“特別感謝村上的關心,讓我的家人沒有后顧之憂,也讓我的果園能有穩定收益。”楊友權感激地說。
符小蓮:無私奉獻,甘當“泥土信息”收集員
瘦瘦小小的符小蓮,怎么看也不像是1986年出生的,更看不出是一個10歲男孩兒的母親。事實上,她已經村上工作多年,從網格員做起,踏踏實實干好工作,已經成長為村委一員。
數據統計是農村工作中一項處于幕后卻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上級各項工作的開展都依賴基層填報的各種數據。長期以來,符小蓮一直都是村上的“泥土信息”收集員,無論寒風瑟瑟還是炎炎夏日,總是第一時間匯集起群眾的所急所需。
村民的家庭情況、戶籍數據、產業數據、農田水利數據、脫貧攻堅數據……每一項數據都事關民生福祉,每一項數據背后,都是符小蓮奔走在各家各戶付出的結果。特別是今年,統計脫貧攻堅數據任務異常繁重,村上事情多,人手少,這項工作就壓在了符小蓮身上。縱然疲倦辛苦,符小蓮仍堅持加班加點、反復核驗,確保數據資料準確無誤。就是像符小蓮這樣的默默付出,架牢了村民與黨委政府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