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挺身而出,這是醫生的職責。大年初二,眉山市彭山區鳳鳴街道南星社區醫務站醫生黃莉投入到全區疫情防控工作,負責社區層面的防疫防控。而在年前,黃莉的丈夫鄧默吟就接到了相似的任務。 沒有猶豫,夫妻兩人相互打氣,“從醫20年,抗擊疫情會是我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然而,作為醫務工作者,黃莉夫妻倆比一般群眾對疫情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們投入抗疫一線,最擔心的是將病毒傳染給家人的風險。”
那么,就將自己與家人隔離起來。投入戰“疫”的前一晚,夫妻倆將讀初三的女兒送到獨居的母親家——將一老一小兩個親人“隔離”起來。“我們大家庭有七個醫生,幾乎都投入到抗疫第一線。我們只能將孩子和老人安頓在后方,囑咐他們相互照顧。”黃莉說。
沒了后顧之憂,夫妻倆忘我地投入到防疫一線。在黃莉負責防控的南星社區,有居民1.5萬人,是鳳鳴街道最大的一個社區。走訪返鄉人員、宣傳防護知識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然而,戰“疫”剛打響時,暫時沒有防護鏡,黃莉和同事找來墨鏡;防護衣不夠,又找來一次性雨衣……“要把最急需的物資留給真正的一線!但我們也不能等著,自己想辦法,給組織減輕負擔!”黃莉說。
黃莉的負責片區有七名武漢返鄉人員,黃莉和搭檔需要每天上門測量體溫、篩查癥狀,加上走訪排查工作,常常從早到晚腳不沾地。“每天早上7點出門,回到我們的住所,有時已經晚上了十一二點了,即使回到家,電話也響個不停。”黃莉說。直到1月29日,完成階段性任務的她才稍稍松下一口氣。
戰“疫”尚未停歇,夫妻倆的戰斗還在繼續。可是,對于留守家中的老人與孩子,兩人有些愧疚。“大過年的,不僅沒有陪到家人,還給媽媽添了負擔。”說到媽媽,黃莉有些擔心,“十月份的時候,她摔傷了手腳,現在還沒完全康復。”
“你們去,把家交給我們,你們放心!”對于女兒的擔心和愧疚,黃莉的媽媽李志蓉卻給女兒、女婿打氣。“雖然快一周沒見到他們了,但我知道他們是在為抗疫做貢獻。現在全社會都動員起來了,肯定要支持他們。”
“爸爸媽媽,我們很好,你們在一線加油,也要保護好自己!”女兒鄧婧妤也為黃莉夫妻倆隔空鼓勁、祝福。
在這個“硝煙滾滾”的鼠年春節,眉山市彭山區有2000余名醫務工作者,像黃莉一樣,作別親人,奔向各醫院、交通要道關口、留觀點等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線,夜以繼日地奮戰著,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安全。

“好的,我馬上編發推送!”3月3日,眉山日報社新媒體編輯黃馨月接到工作指令后,立馬回復道。 “這個時候新聞人就應該沖在前面,我還是一名黨員,更應該沖在同事前面。”黃馨月如是說。可她,還有兩個特殊的身份,軍嫂和二胎孕媽媽。但她仍然選擇用網絡消息當“槍桿”,打好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3月4日晚10點多,忙完一天的工作后,黃馨月才抽出時間陪兒子說說話,陪著他入睡。“媽媽,你好久能多陪我玩兒一下哦?”面對兒子的問話,黃馨月笑著說,“快了,疫情過去了,媽媽就有時間多陪你了。”兒子今年三歲,正是需要陪伴的時候,黃馨月每天都要忙著編發稿件,而丈夫常年值守部隊。“媽媽,你不工作了喂,你陪我玩兒一下嘛。”特殊時期,黃馨月在家辦公,兒子總是守在一旁一聲一聲呼喚,面對這樣簡單的請求,黃馨月卻無法滿足。“自己玩兒,媽媽忙得很。”安慰一聲,便又開始繼續編稿,有時候兒子委屈地哭,她也是繼續編稿子,沒有時間再哄一下他。萬般無奈的兒子只能自己找東西玩,最近甚至拿出了理發器,將頭發剃出了一條線。當黃馨月發現時,唯有將兒子頭發剃成小光頭。偶爾回想起這些,黃馨月心里對兒子還是充滿了愧疚,會悄悄抹眼淚,也會心里暗暗的想:要是此刻有丈夫在身邊搭把手多好。可既然選擇了,就要堅強地面對。軍嫂不易,軍娃也不易。 編輯工作有多忙,黃馨月每天在電腦前一坐就是連續好幾個小時,連喝水上廁所都要算時間。為什么?因為稿件一來,馬上就要編發,容不得耽誤,搶時效就是新媒體的特點之一。從大年三十開始,黃馨月主要負責眉山網、眉山發布微博、眉山日報微信公眾號以及其他代管代建微信公眾號編發。最忙的時候要從早上八點開始到晚上十二點甚至一點,單單是眉山網和眉山發布的微博一天就要發一百多條稿件,有時候半夜編發稿件到一點,第二天早上8點照樣按時起床繼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疫情期間,她時時刻刻都拿著手機,吃飯看手機,上廁所看手機,生怕錯過了任何一條發稿指令。有時候沒來得及吃上早餐,等到稿件編完又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家人常常開玩笑說:“你是個孕婦,一頓有,一頓沒有,娃兒在肚子里都跟著遭罪。” 她卻笑著說:“小事情,少吃一頓飯,多編幾條稿子也算進行了胎教,以后生出來文字功底好!”這就是敬業、樂觀的黃馨月。在第110個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我們向她致以深深的祝福!
這個春節,面對突如其來新冠病毒疫情,許多人扛起責任,毅然“逆行”,踏上了防疫的征程。她一頭齊肩短發,戴著藍色口罩,步伐矯健,用柔弱的雙肩扛起了社區防控疫情和脫貧攻堅的責任。她就是洪雅縣止戈鎮人民政府機關干部、止戈鎮五龍社區第一書記姜開玉。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在前,就要筑牢疫情的防控線。”面對疫情,姜開玉如是說。她第一時間到崗到位,與五龍社區支部書記何軒忠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安排部署社區防控工作。五龍社區位于洪雅縣城規劃區內,有1528戶5296人,同時,轄區內有工業園區、機關單位、村民劃地自建的安置小區、集中安置房、三峽移民……人員眾多,結構復雜,且外出務工人員多,村組道路四通八達,疫情防控形勢尤為嚴峻。為更有效地保護社區群眾安全,姜開玉每天騎著電瓶車穿梭在五龍社區的鄉間田野,走訪著五龍社區家庭,排查出了180名外地返鄉人員,對群眾的聚集、打堆、打牌現象進行疏散。姜開玉還發動轄區黨員群眾主動參與到防疫工作中來,發動群眾群防群治,變“被動”為“主動”。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在五龍社區主干道設立卡點10個,從詢問技巧、登記規范、個人防護及消毒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教會了志愿者們如何測量進出人員體溫,對外來人員如何勸返,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筑牢了五龍社區的安全防護網。時間長了,五龍社區的群眾有時看見姜開玉,都會“嫌棄”地對她說道:“姜書記你又來了喔!沒得人亂跑,也沒有打麻將了,你就不要跑那么勤了嘛,我們自己都互相看到在呢。”聽著群眾打趣的話語,姜開玉反而很開心。她表示,這是大家把社區干部和她的努力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里,這正是她們放棄休假、舍棄小家,最希望見到的效果。除了是五龍社區第一書記,姜開玉還是全鎮脫貧攻堅工作業務骨干。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年,在疫情防控一線,姜開玉也不忘脫貧攻堅工作,隨時將貧困戶記掛在心中,從初一開始,她就挨個電話聯系貧困戶,關心他們子女是否回家、缺不缺口罩、知不知道防護知識、外出務工人員是否安全健康……被姜開玉的耐心細致工作所感動,安寧村鮮某主動給志愿者捐獻1000元物資,八角廟社區周某主動提出為機關幫扶干部們免費理發,貧困戶洪某和牟某主動打電話她向她表示感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姜開玉面對疫情堅持沖鋒在前,扎實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五龍社區將防控工作落到實處,切實守護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到了防疫工作群防群治全覆蓋,脫貧攻堅工作穩推進。
“我從不覺得女同志就應該被照顧,就要搞特殊,只要肯努力,女同志依然能夠撐起半邊天!”這是眉山市丹棱縣城西社區黨委書記沈靜原話。連日來,她一直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線,逐戶排查湖北返鄉人員,宣傳疫情防控,走訪居家隔離對象,一刻也沒閑下來。
攻堅克難的“主心骨”
1月27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接到縣、鄉鎮疫情防控命令后,沈靜第一時間召集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召開防控工作緊急會議,研究部署社區防控措施及方案。和往常一樣緊張的工作狀態,讓她忘記了這是在春節期間。
根據鄉鎮指揮部部署,沈靜根據實際需要成立了15個臨時黨支部,分包轄區111個小區5834戶11479人的防疫管控、宣傳、巡查等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筑牢社區防疫墻,讓黨旗在疫情一線飄揚。不僅如此,沈靜巾幗不讓須眉,干起工作來雷厲風行、身先士卒。設卡點值守,按區域劃分片區安排專人負責,固定各卡點負責人,立足實際制定值守人員工作職責,把各卡點每日一碰頭匯報到臨時支部處,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從初三開始,她帶頭摸排掌握流動人員情況,一天排查一千多流動人口信息;組織網格員開展入戶摸底排查;與機關單位抽調人員一起展開防疫宣傳、守護小區大門……這是她每天輪軸轉的縮影,轉眼就盯在防控一線一個多月。“我們書記像打了雞血一樣,總是那么精力充沛,跟著她干工作有主心骨。”這是城西社區工作人員之間的悄悄話。
疫情防控“有管也有愛”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沈靜在做實做細防疫工作,向居民發放出入證3938張,口罩4500余個。科學設置三無小區管控卡點49個,確保每個小區管控到位。目前,社區共計落實居家隔離33戶87人,解除20戶58人,現有居家隔離10戶29人。不僅如此,沈靜在排查過程中發現很多居民防范意識不到位,為此她利用流動喇叭挨家挨戶進行“勸導”,逐戶上門反復宣講科學防護知識,漸漸地,社區中的攤販和店家能夠做到戴口罩,不去圍堆堆。關于疫情防控,沈靜要求自己和社區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有管有愛”。目前居民大部分需求都是缺口罩,因此沈靜每次入戶前,都會在兜里多揣上兩個口罩,群眾缺,她就遞上一個。“其實,口罩我們也缺。我們的口罩也是從各種渠道購買或親朋好友送的。”沈靜表示,為了多給群眾勻一個口罩,自己和社區工作人員常常想法設想延長口罩的使用時限,有的往口罩里塞紙巾,有的隔幾小時便用酒精消毒。“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轄區居民感覺心里有底,也進一步增強大家共同抗擊疫情的信心。”沈靜說,社區干部們的“愛”,群眾也看在眼里。2月防疫期間,有人主動給她們送來200個口罩,說道:“你們天天在一線,要保護好自己,給你們送點來”。有社區居民主動當起了志愿者,義務跑腿送菜,保證居民每天能吃上新鮮蔬果……“逆行”到抗疫一線 站好最后一班崗

3月2日,氣溫驟降,寒風嗖嗖。疫情防控的需要,讓過去熱鬧的街道變得非常寂靜,依稀有幾家商店開門營業,空氣中彌漫著消毒藥水的味道,三三兩兩 的來往居民行色匆匆。“大爺,稍等一下,測一下體溫才能進去。”東坡區法院的老法官宋文君正在小區卡點值守,對進出小區居民進行體溫檢測。特別的是,當天是宋文君上班的最后一天,三月份的她正式退休了。
說起宋文君,東坡區法院的工作人員們不陌生,都親切的叫她“宋嬢嬢”,她是東坡區法院民事庭專門負責家事審判的法官,從1995年3月進入法院工作,有著28年黨齡的她在2月10日辦理交接完最后一件案件,即將進入三月份就正式退休。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在接到疫情防控點位需要黨員干部支援的消息后,宋文君主動請纓,第一個站了出來,毫不猶疑選擇了和其他黨員們一起堅守在防疫一線。“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法官,疫情就是無聲的命令,關鍵時刻就應該沖鋒在前!” “當時正給孫子喂飯,接到需要值守的電話后,我就馬上聯系了親家,把2歲多的孫兒送了過去。”宋文君剛抵達東坡區通惠街道城南社區蘇南路疫情防控點位,她就向社區網格員詢問起工作內容,沒過多久就熟練掌握了該點位4戶居家隔離對象的具體情況,她把“志愿者服務”的紅袖章一戴,就迅速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剛開始很多居民都不理解,就更需要我們耐心地解釋。”為每一位進出小區人員進行登記、消毒和體溫測試,宋文君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解釋封閉式管理要求,耐心細致地叮囑他們要做好自我防護,上門為居家隔離對象提供服務......在疫情防控點位,宋文君對每一項工作始終保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她的行動,也給周圍的年輕黨員帶去了極大的鼓舞和激勵:“老同志都不退縮,我們年輕同志在關鍵時刻也不能掉鏈子!”“工作雖然有退休,但黨員的身份永遠不會變。”于危難之際主動請纓,作為黨員宋文君不止這一次。近年來,眉山市東坡區法院收案數量逐年遞增,特別是近兩年每年收案均突破了一萬件。在一線辦案人員嚴重不足、法官超負荷辦案的嚴峻形勢下,即將退休的宋文君沒有因為年紀問題跟領導要求退二線,反而主動要求增加自身辦案數量,年辦案量均超150件。每三天就要辦兩件案子,為此,宋文君毫無怨言地把更多的休息時間讓給了工作,她不為別的,為的都是千方百計消除矛盾,為了讓老百姓少一些煩惱,讓社會多一些和諧。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勇當先鋒的優秀黨員,工作中的宋文君胸前始終都戴著一枚黨員徽章。“這是我的身份,我一生為此自豪!”宋文君撫了撫胸前的徽章,深情地說:“雖然要光榮退休了,但是我還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職工作,繼續站好最后一班崗,要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