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2-17 11:54:29
責任編輯:羅思源
余莉 特約通訊員 潘建勇 眉山網記者 郭僑 文/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仁壽縣多措并舉,穩中有序,扎實推進防控工作開展。在該縣黑龍灘鎮的鄉村交接口、小區門口、場鎮街道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餐風宿露,日夜不休,用行動維護著廣大群眾的健康與平安。
參“戰”人員中有黨員,有干部,有志愿者,還有很多普通人。從疫情發生到現在,他們一直堅守在防疫一線,面對辛勤的工作,他們也有著小小的愿望。
“我想洗個澡”
“師傅,請出示一下證件,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登記一下。”2月15日,仁壽縣黑龍灘鎮大壩社區的網格員張伯銀與其他同事一起,在卡點旁邊,查驗、登記證件信息,問詢駕駛員的相關情況,每天重復著有序而簡單的工作。一天下來沒有發現過往人員體溫異常,就是同事們擺談最高興的一件事。
大年初一凌晨兩點,張伯銀接到通知,到國道351線路口卡點上服務,他二話沒說,簡單收拾,立即出發。國道351線黑龍灘景區疫情防控堅測點非常重要,是黑龍灘外省返鄉人員駕車途經成赤高速、遂資眉高速和成樂高速三條高速路出口回家的必經點,車流入多,情況復雜,要求執勤值守人員必須不分白天晝夜監測。點位上,有時景區執法大隊工作人員要駕車巡回宣傳,派出所干警要出警,醫護人員還要到居家隔離人員家中測量體溫,人員力量不足,張伯銀主動放棄兩班倒,天天堅守在崗位上,從未缺席。
張伯銀家中還有3位七旬的老人需要照顧,本想干幾天就回家,哪知點位上對過往人員的篩查越來越嚴格,根本不能抽身。老人托付給妻子照顧,晚上累了,他就在車上和衣而歇,白天餓了,就泡方便面充饑。在他的身上,沾滿了灰塵、消毒液和各種污漬、汗漬,卻顧不上換一身衣服,洗一次澡。
張伯銀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等疫情結束后,能回到家好好洗一洗澡,陪一陪老人。
“我想理個發”
2月16日,在黑龍灘鎮大井社區,楊東正在村道上艱難地行走。
楊東是仁壽縣黑龍灘鎮紀委書記,負責一個社區三個村的疫情包保工作。從1月23日仁壽縣啟動新冠疫情應急工作以來,他每天都要驅車30多公里來回往返鎮、村(社區)、農戶之間,自己除了幫助駕車送干部下鄉蹲點外,還要來回步行到8戶相隔較遠的居家隔離戶家里,查看生活、體溫測量情況。同時,身為紀委書記,他還負責全鎮所有村(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督查、來信來訪的回復等,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6個小時以上。
大井社區位于原分水鄉,是黑龍灘鎮最偏遠的社區之一,隔河隔水、坡多路彎,上下崎嶇不平。楊東去年8月才做了右膝蓋痛風積水抽除手術,恢復得不怎么好,直今都纏著紗布。本該請病假,疫情發生后,他全然不顧,帶病堅持工作。
“楊書記和我們一起,長時間走路,右腿一跛一跛的,有時走一戶還要歇一會兒。但他從來沒有喊過一聲痛。”黑龍灘鎮干部陳建康告訴記者。
最讓楊東難受的是,由于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他已經很久沒有理過發。長長的頭發和絡腮胡子,讓他看起來像個“野人”。
楊東說:“疫情當前,身為黨員干部,一切都要以群眾安全為上。我現在的愿望就是,等疫情過去,我要好好理一理發,恢復紀檢干部的良好形象。”
“我想陪陪小孫子”
2月16日,在黑龍灘鎮楊柳場鎮街上,柳興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吉雙身穿迷彩服,手持喇叭在街道兩面不間斷地高聲喊話,勸導大家不出門、不打堆,不信謠、不傳謠,勤洗手、戴口罩。
陳吉雙在基層崗位上一干就是40年,被村民稱為”老黃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他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迅速帶領社區干部分為三個工作小組,戶戶見面開展防控政策宣講和人員信息摸底等排查工作。如今,一邊防控,一邊還要組織村民復耕生產,關心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物資的備種、備耕等,每天來回奔波,仿佛不知疲勞。
本該去年退職的陳吉雙,由于工作出色,被鎮黨委繼續留任。面對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他意志堅定,盡其所能,全面引導村民迎戰疫情,一人在家,生活上卻飽一頓、餓一頓。老伴怕愛人的胃病反復,帶上兩個活潑可愛的孫子從成都趕回家中幫忙。誰知一直鬧著想見爺爺的兩個孫子,十多天來都沒有見到早出晚歸的爺爺。
陳吉雙說:“等疫情結束,我一定好好陪陪兩個小孫子。”
疫情面前,仁壽縣廣大鎮村(社區)干部主動擔當,堅守崗位,筑起了牢牢的防控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