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2-13 22:17:50
責任編輯:雷堯
強娃兒大名楊強,家住東坡區下西街社區,是個身有殘疾的孤兒。疫情襲來,會給強娃兒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眉山網記者 席涓 蹇瑋杰
“強娃兒,晚上想吃啥子?”
“我想吃白菜,嬢嬢。”
“肉絲還要不?”
“要。”
“這段時間外頭的病毒有點兇,記得不要到處跑,出門一定要戴口罩。”
“曉得了。”
2月13日下午,東坡區下西街171號一樓的一間房子前,被稱作“強娃兒”的男子,正在跟他喊做“嬢嬢”的蘇祠街道下西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海燕說話。
西郊市場上“撿”回的娃兒
“強娃兒”姓楊,大名“楊強”。但是,這只是張海燕當年去派出所幫他上戶口的時候給他起的名字。這是一個在幼年時因為身體殘疾被父母遺棄的孩子,沒有人知道他從哪里來,沒人知道他的父母是誰。
2006年,在社區大走訪的過程中,張海燕聽說城區西郊市場附近有個孤兒,身體殘疾,住在樓道里,吃著百家飯。張海燕去西郊市場找到了這個孩子。不知道名字、不知道年齡,張海燕把他領了回來,給他上了戶口,起了“楊強”這個大名;為他申請了低保,安置在大南街的一處房子里,置辦了簡單的家具電器。這個沒有爹媽、沒有著落的孩子,算是有了個家,成了大家口中的“強娃兒”。
后來,在張海燕他們的關照下,強娃兒搬了一次家,從大南街搬到了下西街,住房條件有所改善,張海燕給他添置了新的家什:床、被套、洗衣機、電磁爐、影碟機,生活更加便利。
下西街社區大家的娃兒
這些年來,沒有爹媽的強娃兒,成了下西街社區大家的娃兒。
生病了, 強娃兒去濟川藥房拿藥。張海燕跟藥店打過招呼,藥給強娃兒配好,多少錢,她來結。但是,藥店沒問她要過強娃兒的藥錢。
吃飯,簡單的飯菜強娃兒自己會做。左鄰右舍煮好飯,有好吃的,會給強娃兒盛一碗端來。“田婆婆經常給我端好吃的來。”強娃兒口中的田婆婆,是隔壁副食批發店的老板田淑清。
穿衣,除了“嬢嬢”張海燕定期帶他去采買,強娃兒一年四季的鞋子:厚的、薄的,是下西街老北京布鞋店老板送的。
吃百家飯長大的強娃兒,嘴巴乖,心也善。田婆婆家生意忙,強娃兒主動去搭把手;市場上誰的攤子缺人,強娃兒會去幫忙照看;前些年,看到街上有行乞的,強娃兒會跑回家拿點吃的給他們送去……
有人給強娃兒支招,撿塑料瓶、紙殼可以賣錢,強娃兒便撿些垃圾回家,清理好,賣給收荒匠,掙點零花錢。強娃兒有個手機,手機里只存了兩個號碼,一個是張海燕,一個是“收荒匠”。
強娃兒的“宅男”生活
庚子年春節前夕,和往年一樣,張海燕帶著強娃兒去買了兩套新衣裳,給他備下了香腸臘肉,屋里的窗戶前掛滿一排。屋門上貼上了代表鼠年的大紅“福”字,喜氣洋洋迎接新年。
1月23號晚上,張海燕接到了抗擊疫情的通知。24號一早,她來到了強娃兒家里,叮囑強娃兒不要到處跑,要買什么跟她講。
后來,張海燕又給強娃兒送來了口罩,給他講了戴口罩的要領。
隨著形勢的變化,為了加強疫情防控,強娃兒所居住的下西街171號附近一片居民小區打上了圍欄,只留了一個進出口。進出口處由社區、公安等部門抽調人員進行出入管理。
這下,強娃兒更“幸福”了。進出口處管理人員的盒飯不忘給強娃兒備上一份兒,給他送來。不時有好心人,給他送些吃的用的過來。坐在家里,吃著盒飯和零食,看著“奧特曼”,強娃兒宅在家里的日子過得有點“滋潤”。
“強娃兒,天天待在屋頭沒動,少吃點,你這樣子該減肥了!”臨走,張海燕不忘叮囑一句。
因為遭受不幸而匯集了許多善意,在強娃兒身上,我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溫暖了一個孤單的孩子,溫暖了每個認識強娃兒的人。
不管在平日,還是在疫情緊迫的當下,我們的每一點付出,除了能夠溫暖一個人,還能夠改變一些事,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拿出積攢在心底的那份善意,為一個人、為一座城、為一個國家,做點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