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1-08 15:50:10
責任編輯:任楓楓
小“菜籃”,大民生。作為生活公共配套設施,農貿市場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場所,同時,農貿市場也是我市雙創工作開展的重點區域。為有效開展雙創工作,去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便民市場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以改善民生、促進消費為導向,將全市14個農貿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重點對水產區、家禽區的攤位和地面進行改造,以防止污水流向道路和占道經營問題;重新設置攤位,使攤位風格統一,以整齊劃一的門面提升市場顏值和檔次,讓群眾生活更加便利。
如今,全市農貿市場改造已基本完成,市場環境衛生日益整潔,城市文明愈發濃厚,市場監管不斷完善,也使得政府“菜籃子”工程更加惠澤民生。近日,記者走進我市部分農貿市場,實際感受了一番市場買菜的新變化。
記者 蹇瑋杰 雷卓鳴 文/圖
市民正在城西市場購買蔬菜。
東坡區
核心詞:惠民 市場設施更完善
農貿市場是市民生活采購的一個重要場所,但由于城市的不斷發展、人流量的增長,設施老化、停車難等諸多問題限制著農貿市場的發展,不少市民的買菜體驗并不好。隨著去年“雙創”工作的開展,我市農貿市場迎來了集體大變身。
11月6日,記者在眉山大市場看到,市場內經營分類分區,地面干凈整潔,攤位結構布局合理……全新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經營商家和前來買菜的市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生鮮家禽經營戶王志遠表示,升級改造后,市場路面寬敞潔凈很多,物品擺放整齊有序,硬件設施上去了,顧客買菜的心情更舒適了,進來運貨的顧客不用像以前那樣擠來擠去了,顧客對市場升級改造的反響都比較好,“現在,我每天都會自覺做好清潔衛生工作,保持垃圾不落地,積極配合創建工作。”
然而曾經,這個農貿市場卻讓周邊的市民又愛又嫌,愛它的方便,嫌它的臟亂。市民李曉琴表示,因為離得近,她每天都會來這里買菜,“市場地面上時不時會有爛菜葉子、污水,讓人很不舒服。”基礎設施差、環境維護難等問題一度成為市民對這里的直觀感受。
如今,眉山大市場嶄新的貨臺上,整齊擺放的蔬菜瓜果顯得格外誘人。從事了10年蔬菜銷售的商家任鑫華一邊整理攤位,一邊介紹說:“市場每天都會對蔬菜進行抽檢,檢查農藥殘留,像大白菜這類的綠葉蔬菜,我們都會整理干凈后再擺放,既保證蔬菜的新鮮美觀,也與市場的‘高大上’相協調。”
市場外的停車場還引入了停車電子系統,解決了停車難的問題,讓開車買菜更加方便。“去年底開始升級改造市場,對市場內大棚、攤位、地下管網等10余項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后共設置了463個攤位、380間門市,解決了周邊6萬余人的‘菜籃子’問題。”據該市場負責人介紹,改造工程重點鋪設了防滑地板磚,統一規范市場攤位;粉刷墻面,更新鋼架棚,實施分區管理;強化日常保潔,加大清掃力度。另外,還新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增設了食品檢測室,把標準建設具體化,全面提升市場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
核心詞:便民 城市管理更人性
城區的流動攤位以親民、便利一直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但對于流動攤位的管理卻一直都是“雙創”工作開展的一大難點,如何讓城市管理與便民和諧統一呢?東坡區長安北路的夜市管理就給出了答案。
11月6日,記者在這個夜市看到,人潮涌動、喧囂熱鬧,卻秩序井然;攤位眾多、種類繁雜,但排布整齊;街道、店面依然干凈整潔……“有了這個夜市,出門買東西既方便又實惠。”住在附近的市民王宇剛說,過去沒有這個夜市,都是一些小吃攤位占道經營,收市后街上都是垃圾,路人都要繞著走。
攤位如何管理?長安路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雙創”工作開展以來,社區針對臨街流動攤位占道經營現象,專門聯合相關部門規定了臨時便民攤位,并實行定經營業態、定經營時間、定經營區域、定攤點數量,成立了臨時便民自治攤點管理小組,并制定了《長安北路臨時便民自治攤點自治管理公約》來進行管理。自治攤點管理小組嚴格按照該公約進行自治管理,市市容環境管理支隊進行監督,每月將固定攤位出攤、扣分等情況公示在攤區公示欄,接受群眾監督,對于攤點衛生、安全不到位的,將進行扣分,直到分數不足,清理出夜市。
安全衛生是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夜市的每家攤點都配備了攤主信息公示牌,將攤主的攤位、經營類別、住址電話進行了公示,同時入駐夜市還需到相關部門、社區進行衛生檢疫。長安北路便民攤點管理組長王華表示,現在對于夜市的管理十分規范,每天都會有專人進行監督管理,不僅在每個攤位前配備了垃圾筐,夜市還合理擺放了垃圾桶,有效減少了市民隨手丟垃圾、垃圾不知扔哪里的難題。每天收市后,這些垃圾桶還會進行統一消毒處理。
“目前,眉山中心城區只設立了長安北路夜市、齊通路便民服務點。夜市每天下午5點半開始營業,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市雙創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臨時攤位的設立極大方便了周邊群眾的生活,同時,還為附近商販提供了一個經營場所,進而規范相關行為,更好地助力“雙創”。
整齊干凈的眉山大市場。
彭山區
核心詞:新建 緩解群眾買菜難
小小菜市場,事關大民生。11月5日上午9時許,記者在彭山區彭溪綜合農貿市場看到,生肉區、熟食區、果蔬區、干雜區等一應俱全,各類蔬菜、水果、河鮮等應有盡有,而且價格也很公道,買菜的市民提著籃子邊走邊看,不少商家正忙著招呼他們。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商家陳女士向前來買菜的市民介紹著攤位上菜品的價格,忙碌中透著喜悅。正在買菜的市民柳洋居住在這個農貿市場的附近,每天一早起來去選購新鮮蔬菜已經成為她多年的習慣。談起前后的變化,柳洋說:“過去,我們這里沒有大型綜合農貿市場,只有一處較小的臨時市場,走在里面是‘你挨我、我挨你’,種類也不齊全,很不方便。想選購種類豐富的蔬菜水果,要么去超市,要么去離家較遠的其他市場,很難一次性采購齊全。現在有了這個彭溪綜合農貿市場,我們買菜購物再不用東奔西走了,大家都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記者注意到,彭溪綜合農貿市場空間足、光照好、設施完善且環境整潔,有著多層平臺,保潔人員正在打掃地面,各個垃圾桶擺放得很整齊。市場管理人員站在公平秤旁,為市民提供及時服務,到處都是一片祥和的氛圍。“很看好新市場的前景,人氣也在不斷聚集,生意是越來越紅火了。”來自重慶的商家羅小軍表示,自己來眉山的時間雖然不算長,但在大家的幫助下,入駐農貿市場的效率很高,從選址到具備開業條件,僅用了一個月時間。
據該市場管理人員介紹,彭溪綜合農貿市場占地12畝,擁有210個攤位,配有專門管理、保潔人員8名。“一樓早在5月初便開始試運營,讓市民早點感受到便利。”據悉,彭溪綜合農貿市場已于10月19日全面完工并驗收交付,現有12000平方米的地上面積,配有近4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車場,有效緩解了蔡家山片區市民買菜難、停車難的問題。目前,已有55戶商戶入駐,預計還將吸納300余戶商戶入駐,屆時將滿足周邊近4萬名居民的生活需求。
核心詞:改造 提檔升級換新顏
“今天來買點菜,沒想到農貿市場發生了這么大變化,曾經的大棚搖身一變高大上了許多,而且比以前干凈整潔多了。”老家住在彭山區建設路附近的市民羅女士曾是城西農貿市場的常客。11月2日,時隔一年多回家經過市場時,市場的變化讓她眼前一亮。
2018年12月,城西農貿市場完成升級改造,這里的路面寬闊整潔、垃圾死角悉數清理、環衛設施以新替舊……
“這是老城區的主要市場,有著很多年歷史。升級改造前,墻面、地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市場設施也陳舊,跟不上變化。尤其是肉類、水產、活禽的交易區域非常臟亂,環境衛生堪憂。”羅女士說,現在市場環境大有改變,早年間市民反映突出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記者在現場看到,現在的城西農貿市場實行功能分區,讓人一目了然,并新建了地下排污管道。“以前的肉類交易都是分散的,整個市場到處都能聞到肉腥味,現在集中在一起了,市場環境清爽多了,還方便大家挑選。排污管道也修得很好,市場地面不再黑乎乎的,買菜方便多了。”市民紛紛表示,市場很多改造都充滿人性化,如海鮮區地板上鋪設有防滑的腳墊;攤位擋板進行了增高,防止魚鱗肉末亂濺;熟食區的櫥窗設計既便于顧客挑選,又利于拿取,并在進出窗口設有防蚊蟲的網格,內部配置專用清潔水槽;肉類區攤位擋板內有置肉架,上下通風透氣,保持肉類新鮮。
據了解,改造后的城西農貿市場面積達14000平方米,有固定攤位158個、流動攤位150個、地下停車位200余個,黑化地面道路面積6000余平方米,占道經營現象不復存在。“攤位進行了統一編號,市場有專人管理,跟以前亂糟糟的市場秩序相比,完全兩個樣子,給我們經營帶來了不少方便。”一位商戶感慨道。
攤主正在彭溪市場整理蔬菜。
“小菜籃”連接大民生
□蹇瑋杰
“飯碗雖小,盛著民意;菜籃雖小,連著民心。”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農貿市場歷來為市民生活采購必不可少的場所,環境優劣事關市民的生活品質。從去年我市“雙創”工作開展以來,對多個城區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升級了市場硬件設施,提升了市場內外消費環境,群眾生活質量得到了保障,廣大市民為此點贊。
農貿市場是市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里的環境秩序尤為重要,能在一個干凈、舒適、放心的環境中買菜,是每一個市民的期望。我市城區一些農貿市場建設年代較早,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環境臟亂、配套設施不全等先天不足,不僅與居民群眾期盼的靚麗生活環境不相適應,也成為“雙創”工作的短板。事實上,升級改造農貿市場是每個城市不斷發展壯大中需要治理的“通病”,因此,對農貿市場進行提質升級,打造便民、利民和舒適、整潔的購物環境,無疑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
除了惠民利民以外,農貿市場提質升級還有另一層深意,那就是城市的文明形象。農貿市場雖然是城市的一個“細枝末節”,但它也是觀察城市環境優劣的窗口,在提升城市品位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功能齊全、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的農貿市場不僅給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會給城市形象加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