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0-23 10:14:15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文/圖
羅朝運深入田間傾聽群眾心聲。
“向群眾說話,說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數;為群眾辦事,辦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實。”這句話是羅朝運的座右銘。從2004年至今,羅朝運擔任丹棱縣丹棱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已經15年了,這句座右銘一直是他行為處事的“指南針”。15年來,龍鵠村從一個“臟亂差”的村落成為省級“四好村”。他帶領村民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廣。
垃圾“圍村” 成臟亂差典型
2004年,羅朝運當選為龍鵠村黨支部書記,走馬上任的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村里的環境衛生。
彼時,龍鵠村是當地有名的特色水果村,柑橘類果樹超過3000畝,但村子卻被垃圾環繞,是一個臟亂差的典型。村里沒有專門倒垃圾的地方,村民將爛水果倒在河道內、公路旁,把垃圾倒在河邊、橋下、竹林里。只要一下雨,垃圾就被沖到河里匯集,泡沫、薄膜、塑料瓶等垃圾厚厚的覆蓋在河面上。生活在這樣臭氣熏天的環境里,村民們也是怨聲載道。
為了改變村民亂扔垃圾的陋習,羅朝運數次召開村民大會,整治村里的環境衛生,但都收效甚微。為了整治河面垃圾,他每年組織村上的干部、村民代表二十多人租船對河面進行清理,一清理就是好幾天,卻也是治標不治本,過一段時間,河里又漂浮著厚厚的垃圾。
突破“瓶頸” 與“臟亂”較勁
從2009年起,省上大力整治農村生活垃圾。為了讓村民有倒垃圾的地方,羅朝運組織在村上修建垃圾池,并在垃圾池修建好之后,雇保潔員負責全村垃圾治理工作。可結果卻不盡人意。
“保潔員拿固定工資,工作積極性難以提升,加之村上監管不到位,垃圾池里的垃圾經常溢出。”羅朝運回憶,當時,村民對此極為不滿,意見很大。
轉機出現在一次和村民擺“龍門陣”中。村民一句“為何不把治理垃圾的事承包出去?”啟發了他。回去后,羅朝運立刻組織村委會班子成員研究,決定把龍鵠村生活垃圾治理進行公開競標。最終,村民張治明以36400元的最低承包價中標。
此后,為了讓村民改掉亂扔垃圾的陋習,羅朝運又和村委會班子成員研究制定了龍鵠村環境衛生村規民約。《村規民約》形成了村組干部、承包人、村民三方監督的互動管理辦法。村里組建了衛生管理小組和村民代表衛生監督小組,村組干部人人都是衛生管理員。
一元錢村民監督參與環保
垃圾治理方式落實,為了提升村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羅朝運又與村委會班子成員一起研究,并參考外地的經驗做法,提出:村民每人每月出1元錢的衛生費。
“1元錢從腰包里一掏,村民有了發言權,有了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積極參與監督承包人的垃圾治理工作。”羅朝運說,垃圾承包后,錢花得少了,效果反而更好了。
村民掏了錢,垃圾治理意識增強了,自覺將垃圾分類。每家每戶安置了3個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分類垃圾桶,村民自主將可回收垃圾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聯戶定點傾倒池。
如今,在羅朝運的不懈努力下,龍鵠村憑借“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形成了一幅“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美好生態畫卷,業主也紛紛慕名前來尋求合作發展鄉村旅游。同時,龍鵠村的優秀經驗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廣,羅朝運也因此被稱為“一元書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