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01 10:35:19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林茂春 文/圖
文旅融合是鄉村發展突破的重要路徑。目前,全國多地鄉村均走上了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眉山也不例外。
文旅融合形勢下,如何培養文旅能人,助推鄉村振興?這一問題備受關注。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文化振興的決策部署,以建設民間眾籌文化院壩等為載體,大力培育鄉村文旅能人,涌現出了一大批文旅能人——自辦文化大院的農民王作平、推動養豬場變身文化大院的退伍軍人胡益、由“外來戶”變身為古村“新村民”的謝舜川……文旅能人正成為推動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幸福古村游人如織。
“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家門口就能夠有個耍的地方,借此改變老百姓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打麻將上癮等。”我市第一個民間眾籌文化院壩——作平文化大院負責人王作平是丹棱縣桂花村土生土長的農民,從小愛看書、愛寫作、愛文藝,2005年,并不富裕的他自費2萬余元,購置電視機、閱覽桌椅、音響等設備,硬化活動場地,將自家院壩和住房建成免費開放、永不關門的文化大院。作平文化大院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周邊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大院變成了村民學政策、長知識、明是非的“精神家園”。慢慢地,王作平覺得,用文藝的形式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和法規,不僅有笑聲,更有效果。他組織起十余名文藝愛好者,成立了村里首支文藝隊,隊員們一起策劃節目、一起上臺演出、一起制作道具。王作平這個“大能人”帶動培育了越來越多的“小能人”,現在,大院的文藝隊伍已發展到80多人,每年義務演出節目50余場,2017年成立作平文化藝術團在市、縣巡演。14年以來,王作平和他的文化大院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王作平被村民選為村主任,獲得全國優秀文化志愿者、四川省十佳志愿者、四川好人等榮譽稱號,2017年當選為四川省人大代表。
養殖場變身文化大院。
對于丹棱縣雙橋鎮五龍村1組村民胡益來說,身份的跨度是從退伍軍人到養豬場業主,最后成為帶動周邊的“文旅能人”。2017年,在全市大力推進“河長制”工作的浪潮中,胡益花3個月的時間將自家養豬場關閉拆遷后,利用留下的閑置房屋建成了為學文化大院。“平時看大家在院壩里跳舞,沒有一個規范的場所,這房子閑著也是閑著,就想不如改造一下給大家用。”胡益說。胡益出生在文藝世家,文藝本身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開辦文化大院后,他在大院內設置了舞蹈排練廳、多功能文化廳、音樂教室、書畫教室、辦公室、休息室和值班室等,全天候免費開放,并創作了《為學精神萬古流芳》《為學贊》等系列歌曲、舞蹈、小品,宣傳推動丹棱“為學精神”,吸引了全鎮的文藝愛好者參與到為學文化活動中。“文化院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巴適!”當地村民紛紛點贊,誰也想不到曾經臭烘烘的養豬場能夠變成村里最熱鬧、村民們最愿意去的地方。近年來,大院培養了20多名文化能人,組建了舞蹈隊和器樂隊,經常參加各類公益演出,帶動和促進了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而丹棱幸福古村幸福公社文化大院負責人謝舜川則是從城市來到農村的“新村民”和新型文旅能人。“城市越大,人心越擁擠,每個人都有一個詩酒田園夢。”這是旅游專業優秀大學生謝舜川的心聲。因幸福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鄉愁韻味,2017年10月,謝舜川來到丹棱幸福古村,成為了古村旅游項目負責人。“文化和旅游是分不開的。”明白這一道理的謝舜川創建了幸福公社文化大院,并組建了文藝隊,由“外來戶”變身為古村“新村民”。作為古村文旅帶頭人,他指導完善了古村歌曲、故事、花燈、舞蹈等節目創作,開展各類熱鬧的文化活動,為沉寂的古村增添了歡歌笑語,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文化大院成了引導村民參與文化活動和鄉村旅游的重要推動力。截至2018年底,培養本村文旅能人超過100人,全村旅游經營收入超過300萬元。昔日被愛情遺忘的貧困小山村,如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世外桃源、旅游休閑好去處。
為學文化大院成為五龍村村民的“精神樂園”。
一處院落果樹間,枯燈舊筆潤心田,百個院壩齊歌舞,村民相聚樂歡天。在眉山,文旅能人隊伍的發展壯大與民間眾籌文化院壩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近年來,我市以政府引導為先、民間眾籌為基、群眾自發為本,走上了以民間眾籌文化院壩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道路,僅丹棱縣就發展起了100個形式多樣的民間眾籌文化院壩。文化院壩成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舞臺、政策法規的宣傳點、農業科技知識的培訓點、鄰里矛盾糾紛的調解室,對促進鄉風文明、振興鄉村文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2018年9月,丹棱縣“引導民間眾籌文化院壩建設”國家級示范項目通過全國終期評審,獲得了西部地區21個文化示范項目中第一名,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典范。截至目前,丹棱縣共培育出文旅能人560人、隊伍100支、愛好者2800人、志愿者360人,成為當地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一組數據說明了眉山文化旅游的發展盛況——全市群眾文藝隊伍達到1580支;群眾文藝骨干人數達到21500人;群眾文藝指導員達到760人;培養鄉土文化能人達到300名;全市每年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2300場次以上;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48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0億元,均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