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26 09:17:43
責任編輯:雷堯
洪雅縣柳江古鎮。
彭山區“中國長壽城”牌坊。
傳統村落高廟古鎮。
青神縣喚魚池。
眉山網記者 劉寅
悠悠眉州,千年古韻。岷江、青衣江貫穿其中,山巒疊嶂、平壩丘陵,無不訴說著這塊土地上的繁華與神奇。
眉山,古稱眉州,地處峨眉山陰,岷江河畔。古人形容此地為“坤維上腴,岷峨奧區”,意為“天地間最肥沃的土地,岷江與峨眉間最神奇的地方。”
眉州大地古老而富饒,她有著2300余年建制史,4000多年文明史。豐潤的水土帶來了安定的生活,寧靜的古城孕育著智慧的星火。團結、樂觀、包容、好學,是眉山人的精神內核。
眉山下轄兩區四縣,分別為東坡區、彭山區、仁壽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兩區四縣皆有厚重的人文歷史,沉淀下獨特的地域文化,綿延至今,厚積薄發。
東坡區是川西平原上的一顆明珠,有著“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譽。這里走出了蘇門三父子,偉大的蘇東坡更是中國文化的一面大旗。東坡文化、三蘇文化,歷經千載傳承,而今已然融入了這座城市的神與形。三蘇祠、遠景樓、東坡湖、東坡島、蘇墳山……構成了立體化的三蘇文化地標。蘇東坡傳說、蘇裔蘇體書法、匾聯木刻、欽齋泥塑等非遺項目,從藝術的各個角度傳承著東坡文化之精神。更有享譽世界的東坡泡菜,紅遍四海的東坡美食,在東坡故里,關于東坡的故事總是說不完也道不盡。兩宋時期886名進士的榮光,閃耀古今。
同樣位于岷江河畔,彭山區有著兩區四縣最為悠久的建制史。這里是華夏先賢彭祖的故里,是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發源地。東漢張綱、西晉李密,更賦予彭山“忠孝之邦”的美名。錦江與南河自成都而下,交匯于古鎮江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以降,直至明清,包括江口崖墓,江口沉銀等,不斷出土的歷史文物聚焦著世界的目光。彭祖山下太極舞,千載古鎮百寶存。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正給世人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國保”三蘇祠博物館。
“國保”洪雅曾家園。
丹棱大雅堂。
“國保”仁壽雙堡牌坊。
仁壽多丘陵,蜿蜒的山路錘煉出仁壽人民堅韌的性格,成型為獨特的仁義文化。在她1400余年的建制史中,涌現出北宋名臣何栗、南宋抗金名將虞允文、近代著名畫家石魯等英雄人物,也保存下甘泉寺、摩崖造像、牛角寨石窟等“國保”級文物。近百米高的仁壽天梯,周長160公里的黑龍灘,皆出自仁壽人民勤勞的雙手。今日之仁壽,抬工號子依舊高昂,那齊聲的吶喊,堅實的步伐,昭示著仁壽人民繼往開來,不斷開創新的輝煌。
雅山雅水雅家人。瓦屋山下,青衣江畔,美麗的洪雅即坐落于此。這里宛若仙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無數佛家、道家在此駐足,更有古老的青羌族人,營造出世外桃源一般的復興村。洪雅縣擁有兩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復興、花源無不得益于洪雅獨特的生態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來此尋找綠色與靜謐的游人。“城如其名”,洪雅之雅,代表著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尤在當下,更顯彌足珍貴。
蜀地多仙山,丹棱即是代表之一。這里坐落著聲名在外的“丹棱三山”,即老峨山、九龍山與龍鵠山。三山之間,有千年古剎竹林寺,始建于隋朝的白塔,橫跨唐宋明清的摩崖造像,還有被譽為“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彰顯著丹棱厚重的歷史人文。丹棱雖小,但無愧于“人文之邦”的美名。丹棱“三唐”“七李”“三彭”……自唐宋以降,丹棱才子們不斷登上歷史的舞臺。更有丹棱先賢楊素,承杜甫、黃庭堅之志,讓大雅之魂落地于此。今日丹棱,以大雅為名,在華夏大地上傳頌著大雅之音。
“蠶叢氏”是古蜀國首位君王。史載他“著青衣,勸民農桑,民皆神之”,“青神”二字由此得名。青神地處兩山之間,岷江穿城而過,沖刷出一片秀美的平原。數千年來,青神人民牢記蜀王教誨,用靈巧的雙手傳承著蜀地獨特的桑蠶文化,加之青神全境盛產的慈竹,二者結合,誕生了世界聞名的青神竹編。中巖山下生奇緣,喚魚聯姻傳佳話。青神大地曾孕育了東坡先生的母親和妻子,孕育著代代心靈手巧的青神人民,編織出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畫卷。
眉州大地孕秀奇,兩區四縣皆神韻。今時今日,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無比開放的姿態擁抱國際化的舞臺。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歷史村鎮的未來,即將在眉山召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