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19 09:06:16
責任編輯:趙娜娜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戶萬戶“竹編忙”
銀海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里,10多名留守婦女正在編竹燈籠。
眉山網記者 王麗 文/圖
青神縣河壩子鎮安家壩村6組,沒了左腿的段樹文,每個月在家“編”出1000多元;
青神縣南城鎮銀海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10多名留守婦女靠編燈籠改善了自家的生活;
青神縣竹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園里,四級殘疾的徐建兵在政府免費提供的手工作坊里,教會一撥又一撥殘疾人,讓他們靠竹編就能月收入近2000元;
青神縣中國竹藝城里,“90后”的魯珍為數千名“研學”青神竹編的小學生講授竹編工藝……
從殘疾人到留守婦女,從創業者到莘莘學子,青神竹編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統計,截至目前,青神縣擁有相關竹產業從業人員15000余人,約占全縣人口的7.5%。青神人民或居家而編,或成群作業,用雙手傳承著竹編技藝,也編織出幸福生活。
“青神竹編”與絲綢、蜀繡,并稱“蜀中三寶”,其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入選中國品牌價值百強榜(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國家級非遺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稱為“竹編史上的奇跡,藝術中的藝術”,其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是四川省地方標準。
全縣7.5%的人口投身竹編產業的堅定,來源于政策春風。
資料圖片。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2011年,青神縣成立竹編產業園區,并于當年起連續7年舉辦1000人次的竹編培訓班和200人次的竹編提高班,有效而持久地傳承了竹編技藝。2012年,《青神縣竹編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獲四川省政府通過;市委、市政府“兩辦”發出“關于成立眉山市青神竹編產業推進領導小組的通知”,進一步加快青神竹編產業發展。
“不僅是公司的門市、電腦,還有我在竹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園里辦的100多平方米的手工作坊,這些全都是政府免費提供的。”該縣年輪竹藝的經營業主徐建兵說,“對竹編從業者來說,從市到縣對產業的高度重視,無疑為我們鋪平了創業前行路。”徐建兵回憶道,此前,由于一個人單打獨斗,自己編的竹編就有很多賣不出去。如今,政府支持,青神竹編從業者抱團發展,公司不僅實現年銷售額過百萬元,還解決了幾十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春風不息,發展不止。后來,市委、市政府出臺“加快推進青神竹編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明確打造以青神縣為核心區域,輻射帶動全市和周邊地區的全省特色產業和產村相融示范基地,力爭到“十三五”末,帶動全市竹編產值達到100億元。為促成這些目標的實現,眉山市出臺了“關于印發青神竹編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等文件,明確鼓勵發展竹產業的一系列政策“干貨”,包括:營銷補助、技術創新、創業貸款等方面優惠政策。就在去年,青神縣委還印發《建設全國特色產業示范縣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明確了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重點;同時,2019—2022年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青神縣財政配套2500萬元,專項用于扶持竹產業發展。
越來越多的人在竹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如沐春風。“每天就在家里干活,不但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兩個70多歲的老人。”參加免費竹編培訓并通過考核后,留守婦女佘淑容樂呵呵地說,竹編讓她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也讓她在自謀生計中找到了生活的自信。
如今,青神竹編已經發展成為集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竹編套繪三大類3000種的龐大產品體系,形成了集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瓷胎竹編、混合竹編、竹包裝、竹家具等為一體品種齊備的竹制品產業鏈條。乘著政策春風,青神竹編的基因已滲入到青神人民的每個“細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