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08 09:58:13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文/圖
人物名片
廖仲賓
中共黨員,高級技師,現任中國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鑄鋼分公司電爐工段段長,四川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近年來,他先后獲得“四川省知識型技能型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鑄造工人技術操作能手”“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繼獲得“眉山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四川省第四屆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的榮譽后,又被評為“中國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心語心愿
作為一名從一線員工成長起來的勞模,是崗位成就了我的人生,是公司為我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國家興則企業興、企業興則個人興,只有將個人的幸福與祖國的命運、企業的興衰聯系在一起,人生才會有意義。“眉山造”永遠在路上;愿祖國興旺強盛,為祖國七十華誕喝彩、點贊!
廖仲賓在車間煉鋼。
4月26日一早,來到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鑄鋼分公司,在廖仲賓勞模創新工作室里見到剛從生產一線下來的他,手臂上藍色的袖套還沒來得及摘,又打開了工作筆記本,寫著近期的工作重點。盡管公司8點半才上班,但廖仲賓始終是在7點半就來到工區,提前進行每天的安全檢查,開始一天的工作。
目前,廖仲賓所在的中車公司正處于轉型升級期,迫切需要一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職工隊伍。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上,廖仲賓尤為重視。“當前面臨的現實問題是產業工人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因此,身為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的他,身影又活躍在了生產一線,為技能崗位生產一線職工開展培訓,并制定相關激勵機制,鼓勵職工成長、成才,從而造就一批高技術、高技能人才隊伍,為推動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儲備必要的人才。
把工資用來買知識
終于練就絕活
1990年,廖仲賓中專畢業后,到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鑄鋼分公司擔任煉鋼工人。當一名出色的煉鋼工,需要用知識改變自己,用知識煉鋼。廖仲賓開始鉆研鋼水冶煉技藝,工資大多都花在買書上。他的床頭和工具箱里,隨時放著相關專業書籍,一有空閑,他便拿出來學習。
煉鋼最難掌握的是過程溫度,為了練就精確判斷爐溫的眼力,廖仲賓結合學到的知識,一爐一爐地盯著鋼水看,觀察冶煉過程中鋼水顏色的變化。一個班次下來,他的眼睛被烤得又疼又腫。
經過長期艱苦磨煉,終于,他煉成了看鋼水顏色就能準確判斷爐溫的絕活,但付出的代價是臉頰和頸部皮膚被爐溫烤得脫了一層又一層,人也變得又黑又瘦。不到兩年時間,他便從爐前雜工升為爐前一助。1995年,他成為全車間最年輕的電爐班長。
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廖仲賓開始到黨校學習“經濟管理”專業。下班后,他放棄休息時間到黨校看書,每晚都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為此,同學們稱他為自習教室的“熄燈員”。憑著這股鉆研勁,2004年,廖仲賓順利通過黨校畢業考試,同年晉升為煉鋼工技師。2007年,他成為原中國南車最年輕的冶煉高級技師。
把含硫超標的廢鋼水
變成優質鋼
隨著鐵路貨車裝備高速、重載發展趨勢的加快,對鋼件內在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鋼水成爐性氣孔、夾雜物超標、優質鋼水率低下作為國內鐵路貨車制造行業共同面臨的慣性質量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廖仲賓和他的組員們。
2012年7月,在電弧爐煉鋼中,有一爐熔清鋼水中的硫含量高達0.80%。按照要求,成品鋼水的硫含量要小于或等于0.030%。正常情況下,煉一爐鋼要3個小時。廖仲賓不忍心把這爐達10噸的鋼水處理報廢,決定繼續煉下去,結果,這爐鋼用了5個小時,沒想到最后還是優質鋼。
“這爐鋼10噸,價值10萬元,廢了就要虧慘,光電費就要10000度,更不要說其他原輔材料消耗。”廖仲賓說。為全面掌握第一手數據,他連續幾個通宵蹲守在爐前觀察。電爐四班下班后,他又跟著別的班組繼續守在爐前,鋼水冶煉的熱浪把他的皮膚燎烤得生疼、眼睛被灼出眼淚,飛濺的鋼花落到身上燙起了一個個水泡,但他全然不顧。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攻關,終于成功解決這一國內鐵路制造行業鋼水冶煉的技術難題。
廖仲賓帶領的電爐四班曾經創造過連續冶煉5500爐無成爐性氣孔、無夾雜物超標的鋼水冶煉記錄,為公司節約了數百萬元成本。
巴基斯坦技術人員稱“中國廖”是測溫表
2008年,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向巴基斯坦實施技術出口期間,廖仲賓前往巴基斯坦擔任技術指導專家。
有一次,正值鋼水出爐的關鍵時刻,測溫表壞了。巴基斯坦技術人員急忙去換測溫表,但他們回來時,看見廖仲賓正指揮工人出爐。巴基斯坦技術人員制止說:“沒有測溫表,你怎么知道溫度?”“不用量了,現在是1635度。”廖仲賓堅定地回答道。巴基斯坦技術人員安裝好測溫表后,進行測量,指針正好指在1635度。
之后,每一次鋼水出爐前,巴基斯坦技術人員都要問廖仲賓出爐溫度,而他報出的溫度與測溫表測定的溫度最多相差2度。
在隨后測溫表壞掉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巴基斯坦鑄鋼車間就全憑廖仲賓的“火眼金睛”目測溫度后再出鋼。與廖仲賓一起工作的巴基斯坦煉鋼工人驕傲地告訴其他同事:“我們不用儀器測,但爐爐都是優質鋼,因為我們有‘中國廖’,他就是我們的‘測溫表’!”
2012年,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成立廖仲賓勞模創新工作室,由“南車技能專家”廖仲賓以及兩名主任工藝師、一名經濟師、兩名冶煉技師等10人組成。2018年,廖仲賓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四川省“十佳”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干一行愛一行,而且要精益求精,以匠心造就精品。在數十年的專業“修煉”中,廖仲賓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踐行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