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24 10:31:34
責任編輯:雷堯
眉山“雙創之家”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一家人,卻時常打不上照面:父母兩人站在同一條道路的兩邊,卻是同一空間不同時間;兒子與父母擦肩而過,卻說不上一句話;送女兒上幼兒園,道別的話是互相鼓勵今天也要當好“雙創衛士”……這是“雙創”以來,劉凱一家的生活寫照。
劉凱是市交警支隊直屬三大隊輔警,其父母是義務交通勸導員。自“雙創”開始,參與“雙創”工作的一家人便過上了時空交錯的日子。劉凱清晨6點半起床,收拾妥當送女兒上學,便奔赴工作崗位;他的父母早上8點半做好飯菜帶到自家鋪面,母親站完崗回來吃午飯時,父親已經吃過午飯前往自己值守的路口;晚上劉凱回家時,一家人早已睡下。錯位的時間讓這一家人已經很久沒有坐在一起吃飯,鮮有的交流也是關于“雙創”。
眉山網記者 李幸 陳燕利 林茂春 文/圖
連續工作熱情不減
輔警兒子巡邏保暢通
劉凱送女兒去幼兒園后奔赴工作崗位。
劉凱引導行人快速有序通過斑馬線。
4月22日早上8點,交警支隊直屬三大隊的輔警劉凱送完4歲半的女兒去幼兒園后,便提前來到大隊,換上警服接班出勤。穿著反光背心,拿著對講機和同事做了簡單溝通后,劉凱開始了一天緊張而忙碌的工作。
劉凱主要負責眉山城區環湖路段的交通。雖有只有短短的一公里多,但這段路上匯集了幾個大型住宅小區和眾多商業門店,沿街叫賣、違章停車等現象十分突出,交通壓力大。劉凱每天的工作就是對所管轄路段的交通情況進行巡查。“主要是針對非機動車逆行、橫穿、闖紅燈,還有行人翻越護欄等行為進行勸導教育。同時,還要維護路面交通秩序,保持路面暢通。”劉凱介紹,他所在的路段大都需要步巡,平均每天他要往返15趟,“微信運動”中,經常是第一名。
采訪中,一名騎著電動車的車主,正準備車輛熄火把車停在路邊。劉凱趕緊上前制止。“這里不能停車,請馬上騎走。”面對車主的不解,劉凱耐心告知他不能停車的原因,車主聽后騎走了。“有不理解的,但我們都會通過勸導的方式來解決,主要還是以教育為主。”劉凱表示,每天他都會和同事進行不定時、不間斷的巡查,碰到準備停車的就立刻勸離,而部分已經停放的車輛,只能用拖車拖走。
1989年出生的劉凱,雖然從事交警巡邏員只有四年的時間,但他是交警隊里出了名的業務能手,他把全部熱情都投入到“雙創”攻堅工作中。“只有通過不懈地宣傳,必要的時候加以處罰,把教育和處罰相結合,才能慢慢地讓群眾改變陋習。”劉凱說,經過近段時間的行動,整個路段的違停現象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好轉。“以前每天要協助規范停放非機動車幾十次甚至上百次,自從‘雙創’整治之后,現在一天只有十幾次甚至更少。”說起這話時,劉凱臉上寫滿了自豪。
“雙創期間工作強度十分大,除了吃飯和下班之外,都要在崗點上,有時候接連幾個星期都沒有休息。”劉凱告訴記者,他有個小孩在上幼兒園,家里事情也比較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在照看。“雙創”期間,對于他的工作,妻子沒有任何怨言,也很理解和支持。采訪中,雖然劉凱表情十分平靜,但是嗓音卻一度哽咽。
由于這段時間早晚溫差很大,劉凱患了重感冒,但他卻仍舊堅持帶病工作。“早上很冷,到了中午又很熱,中午巡邏過程中一身都是汗。由于氣溫高再加上衣服不透氣,后背衣服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循環往復。”劉凱說,大隊同事都勸他回去休息,但是考慮到人手緊張、任務繁重,他選擇依然堅持上崗。“從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身在一線的交警都非常辛苦,白天站崗疏導交通,晚上還要夜巡,希望廣大市民能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劉凱真誠地表示。
利用間隙采訪結束后,劉凱立馬投入工作。站在馬路中間的他一邊疏導著車流,一邊觀察著斑馬線上行人的安全通行,一旦發現有人車交匯的情況,他立即小跑上前,叫停車輛讓行人安全通過。看著劉凱在車流中忙碌的背影,交警這兩個字的含義在他身上得到了更加真實、形象地體現。
遭遇車禍推己及人
父親攜妻當上交通勸導員
劉亞西引導群眾有序通過斑馬線。
徐群輝勸導行人過斑馬線等綠燈時要站到路邊。
15年前,劉凱的父親劉亞西騎摩托車遭遇車禍,被一輛大貨車撞飛命懸一線。在重癥監護室躺了一周左右時間才醒來,又在醫院住了大半年,至今劉亞西的左腿仍不能彎曲。自稱“死過一回”的他對車禍和交通規則有著痛徹心扉的感受,“當時司機開得太快,負主責;而我騎車也沒有看路,不太懂交通規則,也有責任。”劉亞西說。一場車禍,劉亞西失去了勞動能力,認定為三級殘疾,不得不放棄之前做得十分紅火的廢舊品回收生意,原本富裕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
一年前,飽受車禍之苦的劉亞西成了交通勸導員,干了一年之后他又說服妻子徐群輝加入。夫妻倆執勤的地點位于雕像廣場環湖路與大北街的交匯口,周邊匯聚了商業中心、學校、醫院,是眉山城區最繁華區域之一。在這個十字路口,徐群輝負責上午10點半到12點的執勤,劉亞西負責12點到2點半。兩個人分不同時段堅守在該路段,為來往的行人筑起一道交通安全的“防火墻”。
“師傅,你騎自行車要靠邊,走非機動車道,這里汽車多,注意安全。”4月17日中午12點,劉亞西從妻子手中接過紅綠兩色的指揮旗,穿上“眉山志愿者”紅色馬褂,戴上紅色小帽與口哨,開始執勤。
在這里執勤,夫妻倆需要學習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相關的法律與準則,熟悉轄區的道路情況,引導行人通過紅綠燈,發現轄區內道路交通存在事故隱患、勸導行人的交通安全違法行為。
“有些人違反了交通規則,會聽勸,會理解,有些人不聽反而對著干!”劉亞西說。對于不聽勸的行人,劉亞西比他們更執著,他甚至會吹哨、大聲吼或者拉住他們苦口婆心地勸。有的行人態度不好還會吼他或者罵兩句:“出了事又不要你負責!”這時劉亞西并不生氣,他不介意拿自己舉例:“我就是因為不懂交通規則,現在左腿還落有殘疾,不要等到出了事才后悔莫及。”
雕像廣場的十字路口行人眾多,夫妻倆執勤時始終在路上走動、觀察、舉旗、吹哨……根本沒時間休息,十分有干勁兒的劉亞西雖然身有殘疾,但站兩個半小時他并不覺得累,“我是在做好事,在為我們城市做貢獻,我就不覺得累。”在丈夫的感染下,徐群輝也充滿了動力。
兒子劉凱之前還擔心父親出過車禍,干交通勸導員會有“心理陰影”,剛開始還很擔心。但是看著父親每天干勁十足的樣子,他放心了很多。
“劉大爺在這兒一年了,每天都在,幫過很多人。”就在路口做餐飲生意的黃先生告訴記者,在路口,劉亞西夫婦不僅招呼人車分流,看到老人和學生還優先給他們開道,叫停過往車輛。
自從當上了文明交通勸導員,劉亞西和徐群輝夫婦穿著紅色志愿者背心的身影,就成了雕像廣場十字路口的獨特風景。一年365天,無論刮風下雨,烈日寒冬,夫妻倆都要來路口勸導、維護交通秩序。有時,一家三口可能會在轄區碰到,但他們往往打個照面,便各自繼續工作了。
如今在眉山,還有很多像劉亞西夫婦一樣的交通勸導員,他們在路口統一著裝,提醒過往車輛和行人文明出行,同時宣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相關知識。不論是烈日當空還是暴雨傾盆,交通勸導員們都盡職盡責,為眉山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潛移默化耳濡目染
四歲女兒爭當“雙創”小衛士
劉凱與老師一起為女兒講解文明知識。
學校里的“禮儀小天使”。
“爸爸,你今天也要指揮好交通哦!”“嗯,乖女兒,你在學校不要亂扔垃圾,要講文明哈!”這是每天早上劉凱送女兒劉梓霖到幼兒園后,兩個人道別時互相叮囑的話。在爸爸和爺爺奶奶的耳濡目染下,4歲半的小梓霖也隱約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努力讓這個城市變得更美更好,這讓她多了幾分自豪感和責任感。“買東西要自覺排隊,不要插隊”“不要隨地亂扔垃圾”……早上10點,在幼兒園開展的文明模仿課堂上,扮演超市保安的小梓霖義正詞嚴地引導著小朋友,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
“我們希望通過模擬實景與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講文明、愛衛生。”幼兒園負責人潘攀說。除了組織孩子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外,幼兒園內還隨處可見“不闖紅燈”“不能從車窗丟垃圾”“不在馬路上玩耍”等趣味文明圖畫,以繪畫的形式教育孩子們要規范自身行為,為“雙創”作貢獻,營造起了濃厚的“雙創”氛圍。
學校是“雙創”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雙創”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各大學校通過課堂教育、作文征集、繪畫作品創作、爭當小小志愿者等形式,讓師生知道“雙創”、參與“雙創”,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為“雙創”盡一分力。
【采訪后記】
采訪過程中,劉凱一家提到最多的詞是愿意干、喜歡干。按劉凱的話說,“雙創”工作時間長、任務煩瑣,如果不喜歡是干不下來的。
今年3月2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了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141個地級以上城市(城區)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結果。眉山在113個地級提名城市中以85.85分取得全國第35名、全省第2名的好成績,實現2018年測評成績進入全省前三的目標。全省排名前五的城市中,我市是唯一首次參評城市,這讓劉凱一家激動不已,“感覺努力沒有白費”。
優異的成績是劉凱一家所代表的堅守“雙創”不同崗位的普通人辛勤付出的成果。據了解,劉凱所代表的交警群體建立了“固定執勤點重點糾違+摩托車沿線動態巡邏”網格化交通巡邏體系,每日勤務實行“早7點晚10點”工作模式,強勢推進“五大行為規范”“五大秩序整治”,2月以來,共查處車輛不按規定停放8625起、非機動車交通違法1264起、不禮讓斑馬線136起、貨車違法入城246起、機動車違反禁令標志5262起、行人不文明交通行為3590起,拖移“僵尸車”79輛;劉凱的父母劉亞西、徐群輝所代表的義務交通勸導員群體目前共有118名,他們堅守在重要路口開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務,持續開展常態化文明交通勸導活動;而小梓霖所代表的則是全市學生群體,他們紛紛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通過擔任志愿者等形式,參與“雙創”、助力“雙創”……
在眉山,一場關于文明和衛生的全民運動正在展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