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3-06-05 11:40:04
責任編輯:雷堯
最美人間六月天,丹棱文旅譜新篇。近年來,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以探索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為目標,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統攬,深挖文化旅游資源,厚植歷史文化底蘊,打造了以幸福古村為標桿的“丹棱游村”金字招牌、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老峨山、網紅打卡地“桔香稻田”等農文旅融合新場景,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興村的特色發展之路。丹棱縣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村生態文明家園建設試點縣、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省農房風貌整治提升試點縣、全省首批鄉村振興先進縣。
六月初,記者走進幸福古村,如同置身于一幅水墨畫中,滿山的果木,層層的梯田,水車、引水渠、銀杏樹點綴其間,讓人忘卻所有的忙碌和紛擾。
幸福古村換新顏。
幸福古村位于丹棱縣順龍鄉,是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拍攝地。如果你對這里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里的場景,那你就該為今天的幸福古村喝彩。作為全省少有的保存相對完整的古村落、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天府旅游名村,幸福古村又成功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四川省第一批中國特品級旅游資源推薦名錄》中的“天府林盤及特色村落”和《2022 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
幸福古村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幸福古村依托古遺址、古人文、古村落等豐富資源,深度挖掘農耕文化,建成幸福嶺生態民宿聚落。幸福嶺項目成功申報為“2022 年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并榮獲國家科技部第19 屆精瑞人居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亞洲都市景觀獎(名列獲獎名單首位)。
幸福嶺生態民宿聚落位于古村的山梁之上,它依山就勢、臨溪而居,充分尊重原鄉建筑和傳統文化,聚散有度、隨地賦形,承襲了幸福古村“古、靜、拙”的歷史文脈和“散、小、巧”的自然布局,以最自然的方式維持了區域生態平衡。
隨著幸福古村這一“引爆點”的驚艷亮相,丹棱縣分階段培育了梅灣村、雄義村、龍鵠村等一批特色村莊,不斷擦亮“丹棱游村”旅游品牌。
漫步山中小道,沿途樹林繁茂,植被蔥郁,空氣清新;駐足半山腰的玻璃橋,四周綠意環繞,腳下波光瀲滟,古寺、噴泉、長廊、星空露營地盡收眼底,覽遍大好春光......這里是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老峨山。
老峨山玻璃棧道。
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老峨山海拔1142 米,為總崗山脈的主峰,年平均氣溫16 攝氏度,森林覆蓋率90% 以上。登金頂可領略“金頂東領三千頃,平原南來第一峰”的壯闊之美,是“遠離塵世、臨近都市”的休閑避暑勝地。清代文學家彭端淑曾贊譽:“鎖江非江靈溪秀,峨山是佛雄峰壯”。老峨山鐘靈毓秀,山上植物種類46 科200 余種,其中9 種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舍身崖的千年銀杏被奉為樹神;擁有靈山睡佛、寶子古剎、澄懷碧波、祈福大道以及舍身崖、東坡嶺、九老洞、核桃溝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丹棱縣志》記載:“佛教入蜀,興于老峨山,再傳二峨山”。因此,老峨山素有“佛教入蜀第一山”之美譽,是人們休閑旅游度假勝地。
老峨山中好風光。
近年來,丹棱縣充分利用“山、水、禪、茶”元素,對老峨山旅游景區進行提升改造,建設老峨山書院酒店、茶海隱廬、山澗森房、接待中心,打造集主題住宿、特色餐飲、旅游度假、書院文化、禪茶文化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復合型旅游目的地。
6月1日兒童節,從成都遠道而來的劉女士帶著孩子們第一次走進位于丹棱縣仁美鎮雄義村的桔香稻田,廣袤田野上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讓人感覺既新奇又親切。游玩期間,恰逢一群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在鳥語花香中研學、游玩,農業觀光、搭帳篷、坐小火車、畫畫寫生……一行人度過了一個愉快難忘的兒童節。
桔香稻田美如畫。
“桔香稻田是我們打造的鄉村特色旅游新地標,每到周末,這里都十分熱鬧。近期游客人數明顯增多,周邊村民也紛紛開起了農家樂,賣起了自家土特產。”雄義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農文旅融合的不斷發展,村里單一的水稻生產,擴展到稻—油輪作、稻—魚綜合種養,游客不僅可以欣賞美景,還能在稻田捉魚,開展研學和農耕文化體驗的同時,感受鄉間野趣。
桔香稻田。
據悉,桔香稻田項目一期占地面積155 畝,于2021 年5 月開工,2021 年11月完工,收種水稻120 畝、新建道路520 米,營造出濃厚的田間藝術氛圍。項目二期占地面積130 畝,以稻田為基底、糧油生產為主題布局新業態,通過建設水上主題、稻田主題、樂園主題等五大區域,運營研學團建、種植養殖、稻田餐廳等項目,打造集民宿餐飲、農事體驗、田間游樂、采摘垂釣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培育鄉村旅游新熱點。
此外,丹棱縣深入實施“文旅+”戰略,將白塔公園、大雅堂博物館等各類文化場館設施融入旅游產品和線路,結合老城有機更新,打造錯落有致、古韻濃厚的雅韻宋街,營造丹棱古城墻文化走廊。白塔公園、大雅堂公園、齊樂公園、端淑公園、熊河碥公園的建成投入使用,極大豐富了居民的休閑娛樂生活。獅子新村、龍灘社區、群力新村等新農村項目一一落實,讓村民的居住和出行更加舒適和便利。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俊涵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