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合伙”種 增產不增地
2020-03-19 13:32
1
/
在種糧大戶王紫彬的地里,工人正在進行播種前的田間管理。
特約通訊員 潘建勇 記者 郭僑 文/圖
利用機械進行翻地,組織工人進行管理,3月19日,在位于仁壽縣珠嘉鎮的四川省現代糧食產業仁壽示范園區內,種糧大戶王紫彬正在自己的地里為3月底玉米播種做準備。
與傳統糧食作物種植不同,王紫彬采用的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這項技術創下了在不增耕地、玉米不減產前提下,每畝多收100至150公斤大豆的成績。
在2020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加大對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之后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又再次明確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的唯一技術模式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仁壽縣,就是最早在全國推廣這一種植技術模式的地方之一。
研發新技術 玉米大豆“合伙”種
“3月底播種玉米,6月上旬播種大豆,與單作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產成本,利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畝均增效可達到360元?!蓖踝媳蚋嬖V記者,如果將粒用玉米替換成鮮食玉米,畝均增效將達到1300元,那就需要更高的土地條件和種植技術。
王紫彬目前種糧面積1000余畝,他將其中200余畝作為試驗田,“嘗鮮”新技術。
談起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就要說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早在2003年,楊文鈺就帶領團隊研發此項技術。2007年,在仁壽縣建立試驗田,開始耕種試驗。
以前,仁壽縣大多數地方都是進行小麥、玉米、甘薯三種耗地作物套種,土壤肥力不斷下降,小麥玉米產量也受到影響。如今,以能養地的豆科作物代替耗地作物甘薯,“小麥/玉米/大豆”新三熟模式漸漸成熟。
“如果不依靠機械,間套作就會費工費時,得不償失?!蓖踝媳蛘f,現在,間套作有了配套的機械,他的田間管理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
值得一提的是,楊文鈺和他的團隊不僅攻克了小株距分帶同步精準播種、分帶變量噴霧、低位仿形割臺、高通量低破碎脫粒等關鍵技術,還研制了適于間套作輕簡、高效、安全、穩定的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等機具,填補了間套作無配套農機具的空白,實現了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
推廣示范田 共享發展“紅利”
當天,四川農業大學仁壽示范基地科研助理郭銘也在田間忙碌,指導當地附近村民如何進行更加精細的間套作,為廣大群眾謀劃“豐收圖景”。
同時,郭銘也在不斷研發新農機,延伸青貯玉米-青貯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與混合青貯技術。
為了進一步提供智力支撐,2018年7月,仁壽縣人民政府、四川省現代糧食產業仁壽示范園區和四川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糧食園區組建川農大博士工作站。作為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的原始創新平臺,強力打造產學研融合、項目聯合開發、技術交流創新、技術人才引進平臺。
“目前,仁壽縣共有1.3萬畝糧食土地采用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珠嘉鎮展開推廣種植的1300畝中,玉米平均畝產550公斤,大豆平均畝產140公斤,既為糧農增產增收,也為仁壽帶來開放創新影響力。”糧食園區博士工作站負責人李玥介紹,對于初次嘗試新技術的種植戶,在播種的前、中、后都會有專業技術人員前去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并根據當年的具體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來年的種植方案。
李玥還告訴記者,為了全面鋪開該項工作,博士工作站還會開展新型職業技術農民的培訓,對有意愿、有能力、有技術的新農人進行系統培訓,助力他們探索新技術,開拓新天地。
據悉,仁壽縣還免費向嘗試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群眾發放種子、農藥、化肥和農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