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崗位獻青春 辛勤汗水鑄豐碑
2019-05-01 12:24
1
/
魏星
宋茂強
梁勇
鄧剛
他們,活躍于城市鄉村的每個角落;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他們,用勤勞鑄就偉大。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本報走訪青神縣幾位普通勞動者,講述他們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偉業,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故事,弘揚勞動實干精神,致敬所有像他們一樣的勞動者。
魏星
二十余載奮戰一線
潛心弘揚工匠精神
【人物名片】
姓名:魏星
職業:機械工人
特質:精益求精
眉山網記者 肖倩 文/圖
4月25日,在四川省青城機械有限公司數控車間內,一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正在聚精會神地檢測加工后的零部件,身旁的自動化生產線井然有序地運行著。
他叫魏星,是數控車間龍門加工中心帶班組長。自1996年進入四川省青城機械有限公司工作以來,他始終堅守生產一線,憑著對機械行業的熱愛,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勇攀技術高峰。
以熱愛為引擎 堅持學習新技術
“我的父親是一名機械工人,在他的影響下,我從小就對車床、零部件等東西感興趣。于是,初中畢業后我選擇進入一所職業學校,學習機械專業。”魏星介紹說。
1996年,從職業學校畢業的魏星進入四川青城機械有限公司工作,成了一名機械學徒。在短短時間內,他先后干過鉗工、機修工和電工三個工種。而每到一個新崗位,他都虛心向老師傅們學習,老師傅們也喜歡這個好學的年輕人,不僅毫無保留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傳授給他,還手把手地教他操作機械,幫助他很快從一名青澀的機械學徒成長為成熟的機械工人。
2004年,青城機械有限公司更新生產設備,將以手工機床為主的生產線升級為先進的數控機床生產線。因為工作表現優秀,公司安排魏星學習數控加工技術,期望他學成后,成為數控機床生產線的中堅力量。
“當時一方面向數控機床生產廠家的專業人員求教,一方面就通過互聯網解開重點、難點問題。”魏星說,在學習過程中,他深刻地了解到,機械工人不能讀死書,要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并結合實際生產經驗,不斷調整工作方法,才能持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因此,學成后,在公司生產設備更新換代的幾年中,他既是廠里最早上班的人,也是最晚下班的人。
在實踐中提升 不斷改進工作方法
致力于將新學到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到工作中,魏星結合公司實際生產情況,提出了一些技術改進項目。同時,他鼓勵班組成員經常提出改進意見,并積極聽取意見,結合實際不斷優化數控機床編程思路,在新產品加工中結合大家的建議優化方案,提高新產品零件投產速度,不斷改進老產品的加工方案,為生產效率的提高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公司啟用的數控機床仍然沿用著傳統手工機床的高速鋼刀具,這種刀具加工機體零件時間長,零件上需要鉆孔攻絲位置較多,占用加工時間長。魏星一直思考著如何轉變這種情況。
2015年,一家刀具生產廠家向魏星介紹了合金鉆花的優勢,他便思考著用合金鉆花取代高速鋼刀具。而此后的實踐證明,合金鉆花取代高速鋼刀具后,轉速和進給量、線速度、孔加工效率提高,機體零件加工時間縮短,整個數控機床生產線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2016年,魏星又提出為一些較小的零件制作專用工裝夾具。在車間工友的一致努力下,制作出的專用工裝夾具節省了工裝夾具準備時間,優化了加壓定位位置,減少了單件裝夾時間,同系列零件實現了連續加工。
此外,在魏星的帶領下,他所在的數控車間還優化了刀具改進程序、精進了產品生產工序。
“公司生產技術的升級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匯眾人之力、集眾人之智的結果。”魏星表示,接下來,他也將立足本職崗位,多學新知識,在更多更廣的領域發揮機械才能,為公司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宋茂強
奮斗就是我的勞動幸福觀
【人物名片】
姓名:宋茂強
職業:機械工程師
特質:勤奮
眉山網記者 林琳 文/圖
在四川丹甫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丹甫”),宋茂強的能力與努力是眾所周知的。這個時常掛著笑容的“八零后”,憑借著自身不懈的學習和進步,肩負著四川丹甫諾大公司的質量檢測、計量器具、管理性能實驗室等多重重任,卻舉重若輕,淡定自若。
“在機械這個行業里發展,不能光憑借從書本中學習到的知識,隨著設備、技術等要素的更新換代,也促使著我們每一個機械工人要不斷地學習進步。”4月30日,在四川丹甫生產車間,正對生產線上各種設備進行巡檢的宋茂強告訴記者。
懷揣夢想與激情 踏實勤奮換碩果
自小對機械著迷的宋茂強大學選擇了與機械相關的專業學習。2009年大學畢業后,他便從老家樂山來到了青神縣專營機械生產的四川丹甫。
懷揣對機械行業的一腔熱愛,帶著從學校里面學到的機械知識,宋茂強從“零”開始,努力而快速地學習設計產品。據他回憶,特別是初期參加冰柜冰箱開發設計工作時,自己每天清晨七點不到就來到工廠,一邊進行設備的檢查調試,一邊向有經驗的師傅請教。晚上就窩在宿舍看圖紙、資料到半夜,把產品所有的設備結構、工作原理爛熟于心,根本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年,宋茂強參與開發設計的冰柜冰箱產品被推向市場。而截至目前,該款產品的銷售額已達200萬元。
此后,他一發不可收拾。2011年,他參與了企業壓縮機新廠房中央空調項目機械設計及冷卻系統設計工作;2012年,他擔任企業技術質量部代理負責人一職,參與技術相關難題的解決;2014年,他擔任四川丹甫技術部主力工程師,從事相關調試、質量檢測工作;2017年,被聘任企業質檢部裝配工程師。在此期間,他先后獲得企業“丹甫優秀黨員”“優秀技術精英”等稱號,在平凡的崗位上,他用自己的踏實肯干、勤奮吃苦的精神書寫了一張張可喜的答卷。
無奮斗不青春 用行動詮釋勞模精神
由于工作的出色表現和對自己高標準的要求,今年,宋茂強被評為我市第五屆勞動模范,全市只有50人。
“這個稱號不僅僅是一種肯定,更是對我在工作上、生活中的一個鞭策,有了這個稱號,也讓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時刻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待自己。”提及剛剛收獲的榮譽,宋茂強表示,自己成績的獲得,離不開單位領導的信任,離不開團隊的支持,更離不開家人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希望能以成為一名出色的機械工程師,來回報所有人對自己的支持和幫助。
“奮斗就是我的勞動幸福觀。接下來我還是打算繼續學習,為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機械行業還是需要有更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規劃起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宋茂強的眼神里滿是憧憬。
梁勇
創新,讓老房子迎來新生
【人物名片】
姓名:梁勇
職業:新型農民
特質:創新
記者 王麗 文/圖
“自4月上旬櫻桃成熟以來,每天來采摘的游客都多得很!”4月29日,青神縣羅波鄉龍泉村一處莊園里,主人梁勇樂得合不攏嘴,他說,櫻桃采摘完后,莊園里的藍莓、樹莓、西瓜、李子也將相繼成熟,每月營業額在5萬元以上。
從曾經趕潮流進城的打工仔,到如今莊園事業的“如魚得水”,梁勇憑著創新的思維、實干的作風,詮釋了新時代“工匠精神”。
就地取材 老房迎新生
龍泉村位于青樂路沿線,境內有龍嫻路通過。轄區面積6.9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91.72公頃,以蔬菜、水稻、林木種植為主。在梁勇看來,城市的喧囂讓城里人更向往農村的寧靜,渴望有一個地方可以放松身心,親近自然,能容納下他們的一身疲憊,過一種“慢生活”。除了交通便利等地理位置優勢明顯,龍泉村依山靠水的生態環境和當下人們追求生態自然的理念正相符合。于是,2017年11月,也就是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的第二個月,梁勇回到家鄉著手辦理第一件事:將自家老房子加以改造并取名“靜謐莊園”。
“改造房屋僅用了10萬元左右,這比新建房屋節約多了!”梁勇樂呵呵地說。改造后的老房子實現了大變樣:昔日的廚房變成了休閑室,雜物間變成了服務大廳,附屬用房變成了廚房……其中,還有兩個房間的外墻沒有作任何刷漆處理,保持了原有的火磚外觀,為的是讓來客感受到整棟房屋充滿滄桑的歲月感。
目前,梁勇的莊園主要從事餐飲,采摘,休閑,民宿等,用特色種植帶動餐飲。莊園現有種植面規模20畝左右,為本地群眾提供長期崗位4個,采摘旺季還會提供臨時崗位10個。莊園精心的設計、返璞歸真的裝飾、貼心的服務、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讓梁家山上的老房子迎來新生。
創新思路 鄉村發展添動力
“鄉村要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如今,梁勇的目標不僅是經營好自己的莊園,更多的是想通過莊園,為龍泉村開創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梁勇回憶道,2018年11月中旬,經青神縣委組織部推薦,他從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鄉村振興項目培訓學習歸來后,很受觸動。他認為,農家樂、民宿在各地興起,要吸引游客在龍泉村留下來,他就不能僅僅是推廣幾個拿手菜、幾種供采摘的水果,更有效的途徑是以農村生活為主,通過羅波鄉“一河三渡口,九個半斷山,上有龍泉伏虎,下有寶鏡寒潭……”這樣濃厚獨特的文化塑造鄉村整體形象。
“現在的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很大,這里面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梁勇思考著,憑借莊園越來越大的名氣,可以嘗試以“靜謐莊園”作為一個集中展銷點,把龍泉村各家各戶的原生態有機農林產品推向市場,讓農產品變成商品,一方面滿足從城市涌入農村的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也能造福龍泉村的父老鄉親。
“當然,要發展成氣候,我們就不能各干各的,要聯合起來干。”梁勇說,自己計劃先做莊園周邊親戚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加入自己抱團發展的計劃,在讓周邊村民看到計劃的可行性后,將土地整合利用起來,經過統一的規劃設計,打造出更接地氣的休閑觀光區域,同時,把閑置住宅、房間利用起來,在保留房屋外觀的前提下,將室內按酒店標準進行打造,向來客提供安全舒適靜謐的住宿,讓農民變成服務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后,我們的賣點不僅僅是美食和美景,更是向外推廣我們的鄉村生活方式,一種更符合當下市場的、別有風味的生活方式。”
始于民宿,而不止于民宿。梁勇的“工匠精神”還在鄉村振興路上發酵……
鄧剛
用腳步丈量
青神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人物名片】
姓名:鄧剛
職業:城市管理工作者
特質:堅守
記者 林琳 文/圖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著藍色執法服,每天穿梭在青神的街市,用腳丈量青神的每一個角落,用心維護整個城市的規章秩序,他們是城市秩序的“守衛兵”,也是青神的“活地圖”。他們,就是城市管理工作人員。
今年45歲的鄧剛也是城市管理工作者中的一員。自1998年加入青神縣城市管理工作者行列以來,他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維護城市市容和秩序,為構建和諧穩定青神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組照片串起工作常態
4月30日,記者在青神縣綜合行政執法局見到了剛剛執勤歸來的鄧剛。從清晨七點半到下午兩點間近六個小時的連續工作,讓他的臉上帶著些許疲憊。
“日常工作很瑣碎,要制止攤販違章占道行為,要處理噪音、油煙擾民投訴,還要糾正商鋪臟亂差現象……但我覺得很自豪,城市需要我們這樣瑣碎的工作。”鄧剛一邊說著,一邊向記者展示了上午所拍攝的36張照片,照片里的“主角”全是亂擺攤的零散小販和占道經營的商家。
鄧剛告訴記者,盡管每次巡邏都會耐心地勸導,讓違章者遵守城市管理的相關規定,但仍有一些攤販一再違章。因此,拍攝照片就是為了給亂擺攤的小販“留底”。
“拍了多少次就證明已經勸導了多少次,如果之后發現違章占道行為依然存在,我們執法者在按規定對其進行處罰時,違章者自己也會知道理虧。”鄧剛說。
而除了屢教不改的亂擺攤設點的攤販,有些人有時對城管工作的不理解也時常令鄧剛感到苦惱。
“或許有人只看到我們收違規攤販的東西,卻不了解我們在這樣做之前已經對他們做過多少次工作。”鄧剛說。同時,他也表示,被收的東西最終也會在攤販到綜合行政執法局學習相關規定并簽字后,自行領走。
秉持真心堅持服務群眾
在領導眼里,鄧剛踏實肯干,工作積極。在同事眼中,鄧剛嚴于律己并且樂于分享工作經驗。確實,二十年工作經歷,青神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攤販都認識鄧剛,也都知道要遵守城市管理規定,這都源于鄧剛對“城管”一線工作總結出的一套工作技巧和方式——努力用更好的方式去溝通和管理。
“大家多換位思考,互相諒解,那么城管工作便能更好地開展。”談起多年來的工作心得,鄧剛的臉上泛起了自信的笑容。
鄧剛說,通過耐心的溝通,如今很多攤販都能理解城市管理者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意義,也愿意身體力行的維護城市市容市貌,這是所有城市管理工作者努力的結果,也是城市文明提升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