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07 14:48:34
責任編輯:羅思源
今年5月4日是“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前,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青春之歌。如今,“五四”運動已作為光輝的一頁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而“五四”精神卻作為一筆寶貴財富流傳到今天。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上最富有生命力的群體。”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挑戰,無論是返鄉創業,帶領村民共奔致富路的村官,還是積極學習,勇于奮斗的追夢人,在新時代,每一個這樣積極向上的青年身上都帶著閃光點。
用心學習
創業新手“變身”行家里手
趙新(左)在工廠查看生產產品。
眉山網記者 王莉 文/圖
趙新是四川省彭山長壽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四川省平面設計師協會會員。從藝術設計到電力工業產品,這位“80后”的創業者,一步一個腳印,苦練內功,終于從外行人“變身”行家里手。
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后,由于成績優秀,趙新被推薦免試攻讀美術學碩士研究生。讀研期間,由于父親突然身患重病導致殘疾,他選擇來到彭山,一邊繼續攻讀研究生一邊幫助父親經營彭山長壽電器有限責任公司。
“我們公司主要生產低壓控制變壓器、電抗器和高低壓互感器等電力系統使用的工業產品。當時剛剛接觸這個行業,沒有技術,沒有人脈,沒有市場,一切從零開始,非常困難。”趙新回憶。
專業不對口,趙新就從最基礎的開始學習。“開車送貨,到市場選購材料,維修機械設備等我都自己去做,不僅如此,為了盡快熟悉行業的業務,我還要到工廠生產一線,向工人學技術。”說到那個時候,趙新的臉上浮起笑容,“那段時間,我天天泡在廠里,總算是入了門。”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要使自己成為電力行業的內行人,趙新四處奔波,其中經歷的苦難讓他不止一次想放棄,但最終靠著毅力堅持下來了。“時代在發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現在電力行業也越來越規范,很多新業務的展開都需要通過網上招投標平臺進行,這樣也給我們年輕人創造了很多機會。”趙新說,與剛來公司時相比,他自己多了一絲經歷風霜后的成熟。
同時,他還千方百計地引進技術人才,組織架構出優秀的核心團隊,將公司人員結構管理更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并運用大學所學的“品牌整合”理念展開市場營銷工作,親自設計公司的標志、品牌形象識別系統,創立公司官方網站、微信平臺等多渠道營銷。這樣一來,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也連續提高,他本人也先后獲得彭山經開區“優秀共產黨員”“高技術人才獎勵”,“創客”和“眉山市先進企業”等榮譽。
為了響應黨和政府的公益號召,切實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些年來,受父親的影響,趙新一直堅持幫助當地殘疾人。進行職業培訓、提供就業崗位、創建福利企業……“我希望在經營公司的同時幫助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多的嘗試和探索。”
返鄉創業
“80后”村支書帶領村民共致富
張明在修剪果樹枝丫。
眉山網記者 馬詩雨 文/圖
在彭山區黃豐鎮共和村,一說到村里的年輕村支書張明,村民們無一不豎起大拇指。而張明卻說:“作為村支書,我經歷尚淺,發展柑橘產業,我初入門徑。我只有不斷了解鄉親的訴求、知道群眾的期待,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帶著大家一起奔上致富路,才不辜負鄉親父老對我的信任和托付。”
回鄉創業 做最年輕的村支書
2006年,張明離開家鄉遠赴廣東。風雨十年間,他做過物流公司的代理,也曾被聘為科技公司的設備工程師,憑借著一腔拼搏敢干的勁頭,他迅速成長。
然而,漂泊在外的日子,張明內心一直潛藏著不安:“總是不踏實,沒有根,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孩子也還小……”在廣東工作期間他也一直關心著故鄉故土。2016年,在村黨支部的鼓勵和家人的支持下,張明毅然辭去待遇優渥的工作,回到家鄉參加村支部的換屆選舉。談到當時的決定,他說:“其實做這個決定,我也很擔憂,作為一個零經驗的年輕人,自己能干下來、能干好嗎?”
回到家鄉后,張明主動向村上的老干部取經,與鎮上的老干部談心,一邊走家串戶學習種植技術,一邊與鄉親們拉家常了解民情民意,盡己所能為有困難的鄉親提供幫助,獲得了鄉鄰的贊揚和認可。2016年9月,在鄉親們的支持下,當時30歲的他被選舉成為黃豐鎮最年輕的村支部書記。
創業艱辛 有一顆不服輸的心
怎樣才能種好柑橘、賣好柑橘,讓鄉親們都富起來?這一直是張明思量的問題。修條、嫁接、疏花疏果、防蟲害……門門是學問,要靈活運用書中的種植知識、熟練掌握鄉親們口頭傳授的技巧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實踐。張明每天奔波于田間地頭,研究柑橘實地生長環境以及各品種柑橘的生長習性,尋找最優良、最適合、最具潛力的柑橘品種。經過長期的市場調研和綜合考量,2017年5月,張明承包了100畝荒山,引進春見、愛媛兩類廣受大眾喜愛的柑橘品種,成為共和村“規模種植戶”的代表。
在廣東生活時,張明就留意到當地市場的巨大潛力。他先以家中自留地試點,精心挑選高品質的果品、高質感的包裝禮盒,利用在廣東積累的關系網打開銷售渠道,將銷售對象鎖定為城市白領和中高收入人群,通過嚴格把控果品質量和提高服務質量,走精品線路。汁多可口的黃豐柑橘在廣東市場暢銷,初步實現口碑效益。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8年初,因為缺乏病蟲害防治經驗,張明的“柑橘山”大面積遭受卷葉蛾蟲害,需要修剪所有受蟲害的春稍;2018年底,受極端天氣影響,家中的果樹都遭遇霜凍,果品滯銷嚴重,直接損失超20萬元……
對處于創業初期、白手起家的張明來說這些都是不小的打擊。“多虧了家人默默的陪伴支持,組織領導的關心和鎮上的農技師的幫助指導,我才能渡過難關。”他說,“正是這種經歷讓我越來越沉穩,柑橘管理知識越來越豐富,在防治災害方面的經驗也越來越多。”今年,張明的“柑橘山”已有300株柑橘樹試掛果,2020年將全面產出。
積極探索 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身為村支書與村里的柑橘產業帶頭人,左肩右肩都是責任。我不僅要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更要讓鄉親們安居樂業;不僅要帶頭搞好產業,更要為老百姓服好務、辦實事。”每次談到自己的身份,張明都這樣說。
近年來,張明組織成立村摘果隊、套果隊、修剪隊,發動貧困戶加入“三支隊伍”,讓貧困戶通過勞動提高收入,以就業促發展。他將自己的成功經驗無私傳授給鄉親們,帶領大伙兒一起致富增收。
為了打開市場,他鼓勵大家學電腦、用電腦,學會借助貼吧、網站等各類數據平臺獲取信息。不僅如此,他還多次邀請農技員、種植專家、法律學者、電商代表、營銷專家等各界專業人才結合農民夜校開展專題授課,在講座上向鄉親們分享新技術、新理念,讓鄉親們體會到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掀起全村學習潮。
2018年7月,在張明的積極溝通聯系下,彭山區首個跨村聯建黨組織——橘香黨委成立了,共和村與柑橘產業先鋒——鄰村團結村結成一家、抱團發展,黃豐柑橘的影響力正一步步的擴大,鄉親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為家鄉“扮靚”。剛回來時,村里環境差、道路窄、基礎設施老化。張明積極與鎮政府銜接,主動跑項目、拉贊助,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新修了3個山坪塘、15個垃圾池,完成11個蓄水池的修復,黑化了小區道路,修建了旅游步道建設,擴寬黑化柑橘運輸的主干道……在他的帶領下,共和村舊貌換新顏。
“如果找不到問題的答案,那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但要堅信最終一定能夠找到”,這是張明的座右銘,憑著這股韌勁,他實現了屬于自己的產業夢想;守著這顆恒心,他成為共和村最年輕最敢想敢為的支部書記,他正以堅實的步伐一步一步帶領著鄉親們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