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26 10:20:55
責任編輯:雷堯
青龍鎮蚌殼燈舞表演。特約通訊員 劉樹軍 攝
青龍鎮代表隊在民間民俗燈舞大賽上表演蚌殼舞“春江花月夜”。記者 姚永亮 攝
眉山網記者 孟飛
蚌殼燈在全國各地皆有,而彭山的蚌殼燈卻另有一番光景,當地舉辦的各種節慶活動常能見其身影。尤其是在彭山區青龍鎮,蚌殼燈技藝得到了較好地傳承和發展。4月19日,記者采訪了該鎮蚌殼燈隊隊長萬繼祝,她詳細介紹了青龍蚌殼燈的發展、現狀和傳承。
萬繼祝介紹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青龍鎮就有船兒燈、牛兒燈、蚌殼燈、荷花燈、蓮簫舞、船工號子等傳統民俗,她小時候最喜歡看民俗表演?!澳菚r候過年很熱鬧,民俗表演大巡游,節目一個接一個,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節日生活,成為節日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p>
為什么這么多的民俗文化能夠在青龍鎮落地生根?萬繼祝猜測可能與青龍鎮的地理環境有關。“青龍鎮靠近岷江水道,曾經的水運非常發達,水碼頭人頭攢動、船來貨往,相當熱鬧。”萬繼祝表示,由于天南地北的人聚集于此,人的交流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可能這就是造就青龍鎮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現代文化的興起,青龍鎮眾多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一些傳統民俗表演漸漸從該鎮消失?!昂髞砗芏嗝袼妆硌菥蜎]了,這跟文化傳承有很大關系。比如舞龍,由于舞龍表演需要比較強的體力,隨著鎮上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再加上老一輩的傳統藝人又退休,后繼無人就沒有人繼續舞龍了?!比f繼祝說。
雖然如此,青龍鎮還是保留下來了為數不多的傳統民俗之一蚌殼燈。蚌殼燈之所以得以留存,萬繼祝說有這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蚌殼燈老少皆宜;二是蚌殼燈屬于集體節目,參與的人較多;三是搭配服裝道具后蚌殼燈的舞姿優美;四是不斷發展蚌殼燈讓節目更有現代感更接地氣。
據了解,青龍鎮的蚌殼燈在發展中不斷融入當地元素,再加上邀請專業老師將蚌殼燈進行了重新編排,使其更具有現代氣息和優美感,讓蚌殼燈煥發出新的活力?!叭缃?,經過從新包裝的蚌殼燈,成了青龍鎮的‘頭牌’節目?!比f繼祝說。
據介紹,如今青龍鎮的蚌殼燈隊伍共有16人,他們都是生活在青龍鎮的本地人,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20歲。雖然這支隊伍的平均年齡不大,但萬繼祝坦言也面臨傳承問題。“跳蚌殼燈舞挺辛苦,不光道具比較重,排練也是非常累人的事,所以就造成了很多老年人跳不了,年輕人不愿意跳的現實情況?!比f繼祝說,蚌殼燈表演屬于公益性活動,要傳承發展好這門技藝,需要有更多年輕的網格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與進來,并在他們的引領帶動下,讓更多的人喜歡蚌殼燈,愿跳蚌殼燈舞。
“蚌殼燈是青龍鎮為數不多的傳統民俗,不能就這么輕易丟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比f繼祝提出了解決傳承問題的思考,“傳統文化必須根植于孩子們的心中才行,未來可以讓蚌殼燈走進校園,老藝人可以向孩子們講解其中的故事,也能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一下蚌殼燈的美,這樣就能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傳承的種子?!?/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