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26 10:20:54
責任編輯:雷堯
北宋男陶坐俑。
俑,是古代用來陪葬的塑像,主要是用陶瓷、泥土或木質做成人的形象,其負載的信息對研究當時的輿服制度、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義,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特征與鑒別
商周時期的陶俑樸拙疏略,處于雕塑藝術的初級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的陶俑簡潔生動,至秦代已經達到了準確寫實的嫻熟程度。而漢代陶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隋唐時期的陶俑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牽駝、牽馬、戲弄、騎俑、胡俑成為這一時代的常見種類,尤以色彩斑斕、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堪稱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到了五代,陶俑之風大變,鎮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視;宋代以后,葬俗轉易,陶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跡。
隨著收藏者的增多,制假者已將目光轉向陶俑,他們主要是利用真俑翻制模具,用古人曾用之原土制成陶俑,埋于地下,使其生有土銹;或用白芨(中藥)熬成稀水,刷在假俑上,再撒上原土,如此數十次,與真陶俑難以分辨。鑒別真偽,主要觀察土銹,古代陶俑必有土銹,且與原物凝結一體,難以刮掉;作偽陶俑則輕易可去除。
應用及價值
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戰國時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山東陶樂舞雜技俑、四川陶說唱俑、河南技樂俑等形象真實,栩栩如生。
陶俑大都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時代的社會情況,如陶俑的紋飾、雕刻的衣服樣式、發髻樣式及體態特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人們的審美觀和制陶水平等,這對研究我國制陶史的發展及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史料。
眉山網記者 馬詩雨 搜集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