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1-14 09:59:20
責任編輯:趙娜娜
涂小雄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文/圖
三寶鎮蘿卜喜獲豐收。
2018年冬至前夕,洪雅縣三寶鎮再次舉辦金沙壩蘿卜文化節。至此,這項傳統節會已連續舉辦七屆。幾年下來,蘿卜成為一個引擎,引導該鎮農戶傳統種植理念發生轉變,走向綠色生態發展之路。隨著一個個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崛起,三寶鎮也一步步走向當地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鎮。
轉變種植方式 金沙壩蘿卜身價倍增
1月10日,寒風凜冽,在洪雅縣三寶鎮金沙村(小地名金沙壩)的蘿卜地里,一根根沼液輸送管道在田間四通八達。金沙村6組農戶李科田老兩口正在地里挖蘿卜,一個個新鮮脆嫩的蘿卜令他們開懷大笑。
“我家種蘿卜七八年了,以前三四角錢一斤都賣不脫,但是最近幾年批發價都是每公斤2.2元—2.4元,零售價則是每公斤3元—4元。”李科田說,“這里距縣城僅有8公里,我家每天都要拉100公斤左右蘿卜到縣城農貿市場零售。”
金沙壩蘿卜已有上百年種植歷史,村民幾乎家家戶戶種蘿卜。金沙村地處河灘地,富含沙壤土,土質疏松透水,適合種蘿卜,種出的蘿卜個大、味甜。金沙壩蘿卜從以前的賣不起價到如今身價倍增,原因何在?
“以前,種植戶追求產量、只講數量,蘿卜以施化肥為主,種出來的蘿卜最大的有4公斤重,畝產4000公斤左右,但是那時候一斤蘿卜卻只能賣幾角錢,甚至幾分錢。”金沙村村主任、金沙壩蘿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鄭天忠說,2012年,村里成立了蘿卜專業合作社,主要是為種植戶提供綠色生態的種植技術,引導種植戶轉變觀念。村民從講數量到講質量轉變,蘿卜不施化肥,而是使用油枯、沼液。最近幾年,一個蘿卜的重量降到了1公斤-1.5公斤、畝產降到2000公斤左右,但是蘿卜的質量卻上去了,價格翻倍上漲。每年11月至第二年2、3月,來自雅安、丹棱、蒲江的收購商直接到田間收購。
2016年,合作社還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試種了40余個蘿卜新品種,最終選定了三四個品種向合作社成員推薦。“我們選擇的都是口感好、產量穩定、抗病力強、較能為本地市場接受的新品種。”鄭天忠說。
在金沙壩蘿卜專業合作社成立的2012年,三寶鎮舉辦了第一屆金沙壩蘿卜文化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七屆。金沙壩蘿卜的知名度、美譽度日益擴大,“要買蘿卜就買金沙壩的”成了當地人的共識,金沙壩蘿卜每公斤的價格普遍比市場價高1元—2元。
蘿卜為媒 生態農業百花齊放
“我們舉辦蘿卜節的初衷,其實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以金沙壩蘿卜為引擎,拋磚引玉,讓外地人了解三寶,吸引更多人來投資,把生態農業搞起來,把特色農產品推出去。”三寶鎮鎮長張利容說,“三寶是傳統農業鄉鎮,沒有旅游資源和工業優勢,因此,我們必須立足農業優勢,發展綠色生態有機農業。”
2016年,該鎮響應洪雅“一地三區”(國際休閑度假體驗旅游目的地,健康養生產業示范區、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區、生態工業示范區)的號召,圍繞縣上的“四心工程”,以金沙壩蘿卜品牌為引領,大力發展讓人“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開心、購得稱心”的綠色生態有機農業,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鎮。
據張利容介紹,近年來,有15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三寶鎮投資,采用“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綠色有機農業搞得有聲有色。該鎮時令蔬菜從之前的2000畝發展到3000畝;以前水果種植不足千畝,且主要是西瓜,現在則發展了獼猴桃、柑橘、李子2500余畝,其中,李子今年已見成效;新發展藤椒1200余畝、茶園2000余畝,藤椒、茶葉正成為該鎮的主導產業。
“通過蘿卜文化節,進一步展示了三寶的特色農產品。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下,群眾形成了唯有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才有市場的共識。”三寶鎮黨委書記謝平介紹,目前,該鎮的蔬菜、李子、柑橘、苗木等,均采用人工和機器除草,不打除草劑;建有800多立方米大化糞池,田間鋪設了沼液管網,實現了用沼液、油枯代替化肥;防治病蟲都是用太陽能殺蟲燈、誘黃板、石硫合劑、辣椒和煙葉水等進行生態防治。“這樣一來,我們一畝地一年只要幾千元的油枯,比過去用化肥節約了很多。今年李子成熟上市,每公斤12元,在樹上就被游人采摘完了。”謝平表示。
“三寶鎮圍繞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鎮,將長期舉辦金沙壩蘿卜文化節,以金沙壩蘿卜為引領,壯大鎮上現有特色生態農業產業,同時吸引更多業主到鎮上發展,爭取產業成片連線,往現代農業園區的方向發展。”對于今后的發展,謝平信心滿滿。
分享到